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秦優7號

(十字花科蕓薹屬植物)

鎖定
該品種為甘藍型弱冬性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油菜品種。由陝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培育。適宜在黃淮及長江下游地區的陝西、河南、江蘇、安徽、浙江、上海等省的油菜主產區推廣種植。
中文名
秦優7號
作物種類
油菜
審定編號
國審油2003028
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3028
品種名稱:秦優7號
選育單位:陝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
品種來源:陝3A×K407
省級審定情況:2001年陝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2年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黃淮)
特徵特性:該品種為甘藍型弱冬性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油菜品種。全生育期黃淮地245天,與秦油2號相當,長江下游226天,比中油821遲熟1~2天。幼苗半直立,子葉腎臟形,幼莖紫紅,心葉黃綠紫緣,深裂葉,葉緣鈍鋸齒狀,頂裂葉圓大,葉色深綠,花色黃,花瓣大而側疊,勻生分枝,與主莖夾角較小,角果淺紫色、直生、中長較粗而粒多。株高164.2~182.7釐米,一次有效分枝8~9個,單株有效角果288~342個,每角粒數23~25粒,千粒重3.0克。含油量41.19%~43.22%,芥酸含量0.26%~0.36%,硫甙含量27.75~29.59μmol/g。抗病性優於中油821。
產量表現:1999~2001年度參加黃淮海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207.2公斤,比對照秦油2號增產0.08%;2000~2001年度參加黃淮海組油菜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89.1公斤,比對照秦油2號減產0.71%。2001~2003年度參加長江下游組油菜品種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139.1公斤,比對照增產10.79%;2002~2003年度參加長江下游組油菜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畝產136.8公斤,比對照中油821增產11.65%。
栽培技術要點:1、播期:當旬平均氣温下降到19~18℃或冬前>0℃有效積温達900℃時的始期為直播適期;長江下游育苗移栽,育苗期可比當地直播適期適當提前一週下種。2、播量:直播每畝0.3公斤,育苗移栽每畝苗牀地播0.5公斤;苗牀地與大田移栽地比例為1:5。3、密度:水肥地每畝留苗0.6~1.0萬株,旱肥地和晚播田每畝留苗1.0~1.2萬株。4、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施好硼肥。油菜屬喜磷作物,缺硼又會導致花而不實症,所以一定要重視磷肥和硼肥的施用。畝產200~250公斤油菜籽,一般需畝施純氮12~14公斤;磷肥用量可按氮量的一半施用;缺鉀地區應視土壤含量適量補足;硼肥可畝施硼砂0.5~0.75公斤或將100克高效速溶硼肥在蕾苔期分兩次噴施。5、長江下游,雨水較多,要作好排澇防漬。6、注意防治病蟲害。7、秦優7號系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只能利用雜種一代,二代不能作種用。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油菜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適宜在黃淮及長江下游地區的陝西、河南、江蘇、安徽、浙江、上海等省的油菜主產區推廣種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191號,該品種(審定編號:國審油2002002)還適宜在陝西、河南(駐馬店除外)省及江蘇安徽的淮北地區兩熟制油菜產區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