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秘魯鸊鷉

鎖定
秘魯鸊鷉(學名:Podiceps taczanowskii)是鳥綱、鸊鷉科的一種潛鳥。體長33-38釐米。雄性和雌性具有相似的羽毛,但雄性大於雌性。黑頭,白頸,一雙紅眼睛非常亮。羽色灰白,臉頰下部、嗓子、脖子和胸部呈白色。其餘的底色呈灰白色,側面曾板岩灰色。嘴形直,側扁,具尖端;鼻孔透開,而位近嘴基;翅短小,具12枚初級飛羽,第1枚殘留,次級飛羽缺第5枚。鳥喙較短,多為黑灰色,有時下頜骨較黑,尖端較淡。虹膜鮮紅色,內環更淡和更黃。
棲息於淡水湖泊、沼澤的植物叢中,幾乎終生在水中生活。留鳥。常集羣棲住、覓食和潛水,是優秀的潛鳥,不善飛翔,在水面上奔跑時迅速拍打着翅膀。游泳時不用翅而以腳蹼,極少在地面行走。吃魚和水生昆蟲及幼蟲、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和小草等。每窩通常產2-7枚卵,雌雄輪流孵卵,約孵25天時出雛。雛鳥早成性。在雛鳥孵出2-3周的時間就能自由活動,親鳥常把雛鳥放置背上。僅分佈於秘魯中西部朱寧高原的朱寧湖(LakeJunín)。
中文名
秘魯鸊鷉
拉丁學名
Podiceps taczanowskii
別    名
秘魯鸊鷉
蓬那鸊鷉
朱寧湖鸊鷉
外文名
Junin Grebe, Junín Grebe, Puna Grebe
國際瀕危等級
瀕危(EN) [3]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鸊鷉目
鸊鷉科
鸊鷉屬
秘魯鸊鷉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Berlepsch & Stolzmann, 1894

秘魯鸊鷉動物學史

該物種的“種”學名“taczanowskii”和法語名稱“Grèbe de Taczanowski”均是為了紀念波蘭動物學家“瓦雷德斯勞·塔扎諾夫斯基”(Wladyslaw Taczanowski),他出版了《秘魯鳥類學》(Ornithology of Peru)一書。 [4] 
秘魯鸊鷉是種不會飛的水鳥,僅分佈於秘魯中西部朱寧高原的朱寧湖(Lake Junín)。在1938年非常豐富,鳥類數量可能遠遠超過1000只,但從那時起,鳥類數量急劇下降。在1980年代早期和中期,大約有250只鳥,但1992年只有100只,1993年下降到50只左右。後經環保組織的呼籲與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努力,2016年,物種數量規模有所上升,估計為468只。至此,該物種成了最瀕危的鳥類。 [3] 

秘魯鸊鷉形態特徵

秘魯鸊鷉體長33-38釐米。雄性和雌性具有相似的羽毛,但雄性大於雌性。繁殖羽毛中的秘魯鸊鷉羽色是灰白色,臉頰下部、嗓子、脖子和胸部呈白色。其餘的底色呈灰白色,側面曾板岩灰色。雙翅的內覆羽白色,外覆羽灰色,次級覆羽大部分是白色的。在頂冠、額頭到眼睛下方為深灰色至黑色。耳罩上有拉長的羽毛,混合着一些細小的銀色羽毛,形成簇羽,向後懸掛到脖子的最上側。頸背為深灰色至黑色,在上中央狹窄延伸至後頸的其餘部分,同時變寬。 [3-4] 
該物種的鳥喙較短,多為黑灰色,有時下頜骨較黑,尖端較淡。虹膜鮮紅色,內環更淡和更黃。腿和雙腳淺綠灰色,有時略帶橙黃色。非繁殖羽毛中略微蒼白。耳蓋上沒有細長的羽毛。幼鳥類似於非繁殖期的成鳥,有時呈成棕褐色。 [4] 

秘魯鸊鷉棲息環境

棲息於淡水湖泊、沼澤的植物叢中,幾乎終生在水中生活。棲居的朱寧湖(Lake Junín)湖水面積約140平方公里,相當淺,深度為5-10米。海拔在4,080米,被廣泛的蘆葦沼澤環繞。 [4] 

秘魯鸊鷉生活習性

秘魯鸊鷉是留鳥。常集羣棲住、覓食和潛水,在開闊水域覓食,是優秀的潛鳥,在水下追捕獵物。這種水禽不善飛翔,無法起飛但能在水面上奔跑,同時迅速拍打着它們的小翅膀。這樣可以行進很長的距離。游泳時不用翅而以腳,極少在地面行走。能潛水覓食,一般潛水僅1-4米深。 [4] 
秘魯鸊鷉能發出悠揚的哨聲“doo-ith”或“wit”,為了吸引伴侶,會發出更長的“phooee-th”,並且還會發出很大的“dzi-dzee”。並可以發出威脅行為的簡短的“trrr”聲。 [4] 
主要以山鱂屬的小魚為食,這些佔食物的90%。也吃為水生昆蟲及幼蟲、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和小草等。 [4] 

秘魯鸊鷉分佈範圍

僅分佈於秘魯中西部朱寧高原的朱寧湖(Lake Junín)。 [4] 
秘魯鸊鷉分佈圖 秘魯鸊鷉分佈圖

秘魯鸊鷉繁殖方式

秘魯鸊鷉繁殖期在與朱寧湖接壤的廣闊蘆葦叢中築巢。在繁殖季節開始時進行一些求愛表演。兩隻秘魯鸊鷉面對面地,同時迅速地左右轉動頭。該顯示稱為“擺頭”,通常伴隨有呼叫。繁殖季節發生在11月下旬至來年3月的降雨期間,在12月至1月達到高峯。最多有20對一起在繁殖區中築巢,巢距2-4米。它們在朱寧湖岸上高大的莎草和蘆葦叢中搭建浮巢,巢用蘆葦、雜草和一些粘土做成,附着在蘆葦上。每窩通常產2-7枚卵,雌雄輪流孵卵,約孵25天時出雛。雛鳥早成性,全身密生絨羽,絨羽呈灰色,有淺條紋,而下體則發白。在雛鳥孵出2-3周的時間就能自由活動,親鳥常把雛鳥放置背上,受驚潛水則把它們挾在翅膀底下。繁殖成功取決於水位,當湖水特別低時,就不能繁殖小鳥了。 [4] 

秘魯鸊鷉保護現狀

秘魯鸊鷉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0年7月20日——瀕危(EN)。 [3] 

秘魯鸊鷉種羣現狀

由於該物種經歷了顯著的種羣數量下降,因此僅有極少數的成年種羣。1995年初採用不同方法進行的新推斷估計有205只。1998年8月,在該湖的4平方公里範圍內發現了250多隻(推斷總共有350-400只鳥)。2001年、2002年和2007年採用標準化調查方法進行的統計估計,物種數量分別為304、249和217只(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09年)。2014年8月和2015年8月的物種普查分別統計有315只和238只鳥類。數量處於50或249只段,並且仍在下降。不同的調查方法讓估計物種數量變得困難。但是,2007-2016年之間的調查表明,數量介於217-468只之間,大約等於145-312個成熟個體。 [3] 
趨勢判斷:由於難以進行可靠的調查以及種羣數量明顯波動,該物種的趨勢尚不清楚。統計數字並不表示總體下降,但是由於不確定性很高,因此趨勢被保留為下降趨勢。 [3] 
秘魯鸊鷉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儘管朱寧湖已被宣佈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狩獵和捕魚進行管理,但對水位的管理尚未得到良好控制。 [4] 

秘魯鸊鷉瀕危原因

秘魯鸊鷉僅分佈於朱寧湖。它受到採礦活動造成的水污染,極端的水位波動導致水質惡化。為附近礦井供電的水力發電廠的水位法規導致築巢和覓食的區域變幹,繁殖失敗。西北部由於氧化鐵沉降而變得毫無生氣。該湖還受到附近城鎮污水的污染,這導致了富營養化和氧氣消耗,並可能導致可供秘魯鸊鷉覓食的魚類數量減少。與厄爾尼諾南方濤動事件有關的相對不穩定的氣候條件可能導致了物種數量的巨大波動,在水位高的年份(例如,1997-1998年)有所恢復,1982年,許多秘魯鸊鷉在極端寒冷的條件下死亡。2007年6月的類似情況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3] 

秘魯鸊鷉保護措施

朱寧湖已被秘魯宣佈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狩獵和捕魚受到管制,但是幾乎沒有做過干擾水位管理的工作,水位的管理是由採礦公司控制的。人們曾試圖將秘魯鸊鷉轉移到胡寧以北的一個湖上。捕撈和轉移是可行的,但是選擇的其他湖泊要合適,不能有刺網被用來捕撈虹鱒魚。2002年,秘魯政府通過了一項緊急法律來保護該湖泊,該法律規定了該湖的清潔工作,並對取水採取了更大的限制措施。2009年,該物種被國際鳥類保護組織,美國鳥類保護組織等組織採納為安第斯山高地濕地保護的象徵,他們呼籲對湖進行獨立的環境審核和持續的環境監測(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9)。ECOAN(安第斯生態系統協會)一直在採取保護行動,包括與當地社區進行一系列教育和培訓活動,以及研究和監測該物種的種羣規模和潛在威脅(ECOAN 2016)。 [3] 
監測物種數量和繁殖成功。在整個生命週期中研究物種的需求。保護流入朱寧湖的清潔水道,並改善立法和執法以防止湖水污染。與當地利益相關者對話,確定並減少污染源。在當地採礦公司的同意和參與下,減少因水電大壩排放而引起的水位波動。確定一個潛在的個體易位湖泊,並考慮建立圈養繁殖種羣。在該地區發展生態旅遊,包括為湖泊建立一個監視平台,以幫助進行物種數量監測。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