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秘魯鳴角鴞

鎖定
秘魯鳴角鴞(學名:Megascops koepckeae)是鴟鴞科、鳴角鴞屬的一種貓頭鷹。體長約24釐米。體重112-130克。是一種小型貓頭鷹,耳毛短但明顯,指名亞種的面盤呈灰白色,有深色斑點,邊緣呈黑色。虹膜黃色,眼眉白色。冠部呈深棕色,帶有淺棕色斑點。上體呈灰棕色至深棕色,有黑色或暗色條紋和深色條紋。下體灰白色,有寬的深棕色條紋和不規則斑紋。上胸有淺棕色赭石色。霍金亞種與指名亞種相似,但顏色更灰,其下體的斑紋不太明顯。
棲息於海拔米1400-4500米之間的常綠森林、山間山谷的乾燥森林和灌木叢地區,但通常低於米2000米。是夜間活動的物種。食物主要是昆蟲,也包括小型脊椎動物。分佈於秘魯的西北至西南地區。也可能生活在玻利維亞中西部。
中文名
秘魯鳴角鴞
拉丁學名
Megascops koepckeae
別    名
科氏鳴角鴞
秘魯角鴞
猛鳴角鴞
外文名
Koepcke's Screech-owl, Koepcke's Screech Owl, Koepcke's Screech-Owl
同義學名
Otus koepckeae Stotz et al. (1996)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鴞形目
鴟鴞科
鳴角鴞屬
秘魯鳴角鴞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2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Hekstra, 1982
保護級別
CITES 2019年版附錄Ⅱ [3] 

秘魯鳴角鴞動物學史

秘魯鳴角鴞最初被描述為熱帶鳴角鴞的一個亞種,當時的學名是"Otus choliba",現在是"Megascops kennicottii",秘魯鳴角鴞和熱帶鳴角鴞已經被認為是姐妹種。秘魯鳴角鴞的名字是為了紀念瑪麗亞·科普克(Maria Koepcke),一位在秘魯進行大量科研工作的德國鳥類學家。該物種有兩個亞種,指名亞種"M. k. koepckeae" 和霍金亞種“M. k.hockingi”。 [6] 
秘魯鳴角鴞

秘魯鳴角鴞形態特徵

秘魯鳴角鴞體長約24釐米。指名亞種體重112-127克,霍金亞種體重121-130克。是一種小型貓頭鷹,耳毛短但明顯,耳毛上有深色軸條紋。它也被稱為科普克鳴角鴞。指名亞種的面盤呈灰白色,有深色斑點,邊緣呈黑色。它的黃色眼睛上方有白色的短眉毛。冠部呈深棕色,帶有淺棕色斑點。上體呈灰棕色至深棕色,有黑色或暗色條紋和深色條紋。摺疊的翅膀上有一行白色斑點。尾巴深棕色,有狹窄的赭色條紋和小斑點。下體灰白色,有寬的深棕色條紋和不規則斑紋。上胸有淺棕色赭石色。霍金亞種與指名亞種相似,但顏色更灰,其下體的斑紋不太明顯。 [4]  [6] 

秘魯鳴角鴞棲息環境

秘魯鳴角鴞的兩個亞種棲息在不同的地區。指名亞種棲息於海拔米1,840-4,500米之間的常綠森林,而霍金亞種棲息在山間山谷的乾燥森林和灌木叢地區。米海拔範圍在1,400米--3,400米之間,但通常低於米2,000米。 [5] 

秘魯鳴角鴞生活習性

與大多數其他鳴角鴞一樣,秘魯鳴角鴞是夜間活動的物種。雄性秘魯鳴角鴞喜歡棲息在金屬桿上唱歌,脖子伸長,喙張開。它們在其領地的鳴叫被描述為“一系列響亮、斷斷續續的音符,節奏緩慢,音量上升:ko-ko-ko-ko ka ka KA KAH!”。霍金亞種的鳴叫和指名亞種很相似,但更長、音調更高。像一首攻擊性的音調是“一系列更安靜的短鳴聲,音調上升和下降”。有時雌雄二者會二重唱。 [5] 
秘魯鳴角鴞的食物主要是昆蟲,也包括小型脊椎動物。 [5] 

秘魯鳴角鴞分佈範圍

僅分佈於秘魯。指名亞種的分佈範圍不連續,包括北部的蘭巴耶克省、卡哈馬卡省和拉利伯塔德省;烏特庫巴巴河谷;以及安卡什省和利馬省的小部分地區。霍金亞種分佈在更南邊,不規則地從胡寧省南部到萬卡維利卡省、阿亞庫喬省和阿普里馬克省。 [5] 
秘魯鳴角鴞分佈圖 秘魯鳴角鴞分佈圖 [1]

秘魯鳴角鴞繁殖方式

生活在秘魯中南部的秘魯鳴角鴞,繁殖期在2-3月。它們通常像同屬的其他物種一樣在樹洞中築巢,但有唯一的報道,巢穴是建在土堤的洞中。 [5] 

秘魯鳴角鴞亞種分化

秘魯鳴角鴞(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秘魯鳴角鴞霍金亞種
Megascops koepckeae hockingi
Fjeldså et al, 2012
2
秘魯鳴角鴞指名亞種
Megascops koepckeae koepckeae
(Hekstra, 1982)

秘魯鳴角鴞保護現狀

秘魯鳴角鴞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1] 

秘魯鳴角鴞種羣現狀

秘魯鳴角鴞的全球種羣規模尚未量化,但該物種被描述為在當地可能並不罕見(Konig等人,1999年)。 [1] 
趨勢理由:在沒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脅的證據的情況下,認為種羣數量保持穩定。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