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科莫多國家公園

鎖定
科莫多公園(Komodo national park)坐落在巴厘島的東部200海里處,位於較大的松巴哇島和福羅里斯島之間,所有這些島嶼都是努沙登加拉羣島的一部分。這個獨特的生物圈形成於火山的抬升運動,包括巴布新幾內亞東部的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和巴厘島。科莫多國家公園由三個小島組成:科莫多島、巴達爾島和林恰島。這裏生活着世界上現存最大的蜥蜴:科莫多巨蜥,也稱為科莫多龍。 [1] 
中文名
科莫多國家公園
外文名
Komodo national park
地理位置
小巽他羣島地區
氣候條件
熱帶乾濕季氣候
著名景點
母貝勒林
著名景點
那哥諾格森林保護區
所屬國家
印度尼西亞
日平均氣温
40℃
海洋生物
鯨鯊、翻車魚、蝠鱝
面    積
219,332公頃

科莫多國家公園世界自然遺產

科莫多國家公園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科莫多國家公園
Komodo National Park
入選時間:1991年
批准依據:自然遺產(vii)(x)
地理位置:S08 32 36 E119 29 22
遺產面積 : 219,322 ha
遺產編號:609

科莫多國家公園遺產描述

科莫多國家公園(印尼語:Taman Nasional Komodo)是印度尼西亞的一座國家公園,位於東努沙登加拉省和西努沙登加拉省的交接地帶──小巽他羣島地區。科莫多公園東距巴厘島約200海里處,位於較大的松巴哇島和福羅里斯島之間,公園所有的島嶼都是努沙登加拉羣島的一部分。這個獨特的生物圈形成於火山的抬升運動,包括巴布新幾內亞東部的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和巴厘島。這裏因生活着最大的蜥蜴科——科莫多龍這一世界珍稀動物而聞名於世。
1991年根據自然遺產遴選依據標準N(vii)(x),科莫多國家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5 屆會議報告

科莫多國家公園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這裏的火山島上生活着大約5700只巨大蜥蜴。它們因為外觀和好鬥而被稱作“科莫多龍”,世界其他地方尚未發現它們的生存蹤跡。這些蜥蜴引起了研究進化論的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這裏,乾旱的熱帶大草原上高低不平的山坡,棘手多刺的綠色植被凹地和壯麗的白色沙灘,與珊瑚上湧動的藍色海水形成了鮮明對照。 [2-4] 

科莫多國家公園遺產介紹

科莫多國家公園包括科莫多島帕達爾島林卡島3個較大的島嶼,以及26個小島, 共733km²,其中陸地面積603km²。這個國家公園建立的目的是保護世上最大的蜥蜴科莫多龍,後來致力於保護包括海洋物種在內的多種生物。

科莫多國家公園歷史沿革

帕達爾島和林卡島的一部分在1938年建立為自然保護區。科莫多島在1965年對外宣佈成為保護區,並在1977年時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物圈保護區
1980年三個島嶼合建國家公園,並在1984年擴大到包括弗洛勒斯島在內的周邊海域。1991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科莫多國家公園 科莫多國家公園
1995年以來,國家公園管理局一直獲美國的環保組織美國自然保育協會支持。2000年時,保護區管理局和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共同撰寫一個關於增加海洋和陸地能源開發問題的新的管理計劃。絕大多數資源的壓力源於公園以外捕魚業和商業企業所帶來的問題。然而,資源使用的規定和限制主要針對保護區內的居民,一些沒有更多的選擇,為了生活而依賴於保護區內資源的人。提供當地居民維持生計的替代供應品是整體管理策略的組成部分,但保護區內還沒有用適當的措施解決他們的需求。
科莫多國家公園還成為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觀的28個入圍地區之一。
總部設在瑞士的“世界新七大奇蹟基金會”在2011年11月12日通過其官網公佈了“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觀”的初步評選結果,科莫多國家公園名列其中。

科莫多國家公園風景宜人的國家公園

科莫多國家公園包括弗洛勒斯島的西海岸、科莫多島、林卡島、帕達爾島和26個其他較小的島嶼。這一地區有活火山,地形比較崎嶇,以圓山為主要特點,最高海拔為735 m。這一地區的氣候屬於印度尼西亞較為乾旱的地區之一,年降水量約800-1000mm。在旱季(5月至10月),每日平均氣温約40℃。
科莫多國家公園
科莫多國家公園(5張)
科莫多國家公園四周環水、風景宜人,佔地219,332公頃,由兩個主要的大島(科莫多島和瑞音克島)及附近無數的的小島組成,科莫多公園內主要包括母貝勒林和那哥諾格森林保護區及嗚勒·母貝若克自然保護區。它作為一個民族繁衍區、生物圈保護區及世界著名的科莫多蜥蜴保護區而在一九九一年被列為世界遺產保護條目。科莫多國家公園內的島嶼普遍都是懸崖峭壁,非常兇險,並且僅有很小的海灣及港口:比如,普勒尤-科莫多是一個多山的島嶼,它的最高峯海拔八百二十七米,其主要部分位於熱帶草原氣候區,有着成片的棕櫚樹林和廣闊的草地;其一小部分地區位於覆蓋着落葉林的熱帶氣候區,有兩個小的紅樹林生物羣落點綴在落葉林中;而另外一個主要的島嶼普勒尤·瑞因克島主要由連綿起伏的山嶺組成,其南部是海拔667米的都若山,而北部雖然都是低矮的山嶺但卻極其險峻。無數的珊瑚礁同樣也是公園景色的一部分:和其他印度尼西亞地區不同的是,這裏的珊瑚礁受炸藥捕漁業的影響損壞相對的比較小,它們組成了水下美麗的風景線

科莫多國家公園動植物的天堂

科莫多國家公園作為動植物的天堂,在沿海地區3個較大島嶼庇護下,還在海灣中生長着大片的紅樹林。這裏補丁珊瑚礁分佈廣泛,生長最好的地區在科莫多東北和東部的沿海。主要生物包括鯨鯊、翻車魚、蝠鱝、老鷹射線、侏儒海馬、虛假尖嘴、藍圈章魚、海綿、被囊和珊瑚等。 [3] 
生物保護區內炎熱乾燥的熱帶乾濕季氣候,為當地特有的科莫多龍提供了良好的棲息條件。為了保護生態,科莫多島的人口控制在1,700人左右,林卡島的人口控制在1,300人左右,Gili Motang島和Gili Dasami島的人口控制在100人左右,弗洛勒斯島的人口控制在2,000人左右。 樹林的密集地區只出現了約500米,但它們提供了幾個流行菌羣的棲息地。例如,沿海地區3個較大島嶼庇護的海灣有紅樹林
補丁珊瑚礁的分佈廣泛,生長最好的地區在科莫多東北和東部的沿海。主要生物包括鯨鯊、翻車魚、蝠鱝、老鷹射線、侏儒海馬、虛假尖嘴、藍圈章魚、海綿、被囊和珊瑚等。

科莫多國家公園科莫多蜥蜴

科莫多國家公園 科莫多國家公園
科莫多國家公園的主人之一科莫多蜥蜴,在普勒尤-科莫多島上的觀測點可以很輕鬆的捕捉倒它的蹤跡,據估計,這個地方的蜥蜴數量不少於三千隻。科莫多龍其祖先可追溯到1億年以前,巨蜥類起源於4000到2500萬年前,科莫多龍就是400萬年前從巨蜥類發展而來。科莫多龍的壽命很長,約可以活50年左右。為保持其長壽,科莫多龍在5—7歲才能達到性成熟,15歲才能達到最高體重。科莫多龍雌雄二態,雄性的要比雌性的大出許多。據測,最大的科莫多龍可以達到3.13米長,而雌性的則一般不會超過2.5米。因科莫多龍可以一下子吞下為其體重80%的食物,所以它的體重是一個很高的變數。通常一隻成熟的科莫多龍有70公斤左右。科莫多龍是食肉動物,就其捕食方式來説,它是機會主義,它會靜靜地守在一邊,偽裝得好好的,不露痕跡,等獵物來了出其不意猛撲上去,用齒狀的牙齒咬住對方,獵物通常不會立即倒下去,除非它能咬斷對方的脖子或動脈,獵物可能會逃跑,過後會死於敗血症,這是因為科莫多龍以食腐肉為主,唾液裏含有劇毒的細菌。科莫多龍的感覺器官可以使它們從10公里以外感覺腐肉的氣息。開叉的舌頭經常伸出口外,“感覺空氣”,舌尖對味道異常靈敏。每年4、5月間雌雄進行交配,因雄性巨蜥是雌性巨晰的4倍,佔優勝的巨蜥必須在交配前趕跑其他巨晰。卵需8—9個月的妊娠才能產下來,剛孵出的幼獸重約100克,長約40釐米,它們紛紛就近爬上樹去,以防被大的蜥給吃掉。很多人想成為科莫多島的朋友,致力於這座充滿神奇的島嶼的保護工作,以求此地更適合未來科莫多龍的生存。
科莫多國家公園 科莫多國家公園
這些火山島上生活着大約5,700只巨大的蜥蜴。它們的外觀和好鬥的行為使之被稱作“科莫多龍”。除此沒有其他地方發現它們的生存蹤跡,這就引起了科學家們研究進化論的極大興趣。這裏,乾旱的熱帶大草原上高低不平的山坡,小塊多刺的綠色植物和沙灘上閃耀的白色浪花,珊瑚上湧動的藍色海水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科莫多國家公園位於印度尼西亞東努沙登加拉省的西部。包括科莫多島、巴達爾島和林恰島三座島嶼。科莫多島面積900平方千米(900平方千米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情景寫真地圖》一書數據,而《彩圖版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一書卻為“位於薩伯海峽中的科莫多島面積為520平方千米”),從南到北貫穿着高度400~600米的山脈,以美麗的珊瑚礁著名。島上地勢起伏不平,丘陵遍佈。巴爾達島和林恰島位於科莫多島東面,面積較小。巴達爾島為無人小島,林恰島以蜥蜴為象徵。
科莫多國家公園 科莫多國家公園
科莫多巨型蜥蜴(Komodo Dngon),即科莫多龍(亦稱“科摩多龍蜥”)。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大的蜥蜴,體長3~4米,體重可達100千克。捕獵物時,先用尾巴將獵物擊昏,然後用牙將獵物咬死。它能不用咀嚼而一口將獵物吞下,然後保持4個月不進食。公園有時將其作為-項表演節日而向遊人開放。它們食量極大,可以一次吃掉相當於自身體重80%的食物,沒消化掉的能量會長成尾部的脂肪。龍蜥天生是游泳健將,能長距離游泳,從一個島嶼游到另一個島嶼。它們的壽命一般是50年左右(《彩圖版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一書數據為“40年”)。在捕獵時科摩多龍蜥用它們那強勁的尾巴閃電般擊打獵物,這十分漂亮而威風的一擊就能置獵物於死地。然後再用它們那冰冷的牙齒很快撕開獵物的軀幹。它們喜歡先掏出獵物的內臟,再慢慢品嚐它們的肉。科摩多龍蜥不會口噴烈焰,但它們的唾液中有四種系列的致命細菌,能使傷口很快感染,幾天之內導致死亡。它們可怕的舌端呈細枝狀,淺黃色,上面有斑點,在嘴裏一伸一縮就像正在燃燒的火棒。舌根部有靈敏的嗅覺器官,居然能從11公里外感知蜷縮不動的獵物。它能捕食鹿、野牛和野豬,它的牙齒有毒,咬中獵物後,便會耐心地等待,直到獵物死了,才上去“大塊吃肉”。

科莫多國家公園眼鏡猴

除了科莫多龍,眼鏡猴也是這裏的世界珍稀動物。眼鏡猴,原猴亞目,眼鏡猴科,體長如家鼠,最大的也不過二十餘釐米,體重在100-150克左右。頭大而圓,眼睛特大,臉盤向前,眶間隔薄。眼適於夜視,視網膜沒有視錐。頸短,這是許多跳躍類羣的特徵。指、趾端都有圓盤狀趾墊,除第二和第三趾有爪外,其餘各指、趾均具扁甲。後肢長,胚骨和誹骨溶合,而附骨特長,因而有附猴之稱。尾細長,尾端多毛。
眼鏡猴是熱帶和亞熱帶茂密森林中的樹棲動物,夜行性,主要以昆蟲為食,用手捕捉,也吃果實。有高度適應樹上跳躍的能力,能在樹間十分準確的跳躍3米多遠的距離,可以用四肢行走,靠後肢在地面上跳躍或奔跑,還能爬樹,也能從樹幹下滑,圓盤狀的指墊多少有吸盤的作用,利於攀緣。他們是猴類中的不合羣者,多獨棲,有時成對棲息。

科莫多國家公園遺產開發與保護

為了保護這一世界自然遺產,印度尼西亞政府做了許多工作:帕達爾島和林卡島的一部分在1938年建立為自然保護區。科莫多島在1965年對外宣佈成為保護區,並在1977年時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物圈保護區。
1980年三個島嶼合建國家公園,並在1984年擴大到包括弗洛勒斯島在內的周邊海域。1991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995年以來,國家公園管理局一直獲美國的環保組織美國自然保育協會支持。2000年時,保護區管理局和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共同撰寫一個關於增加海洋和陸地能源開發問題的新的管理計劃。 [3] 

科莫多國家公園爭議

保護區管理局發展生態旅遊,通過門票和旅遊牌照產生足夠多的收入,使園區自籌資金,從而來支付業務及管理費用。為此,美國自然保育協會和旅遊經營者與一家合資企業達成協議。這項寬減措施在產生時即遭到了長時間的爭論。該合資企業被指控沒有與他人討論而自行行動:許多人在科莫多附近地區稱,他們沒有受到有關部門的徵詢意見,但最終的結果影響到了他們的正常生活。
然而,大多數爭議源於幾個漁民1980年代捕魚途中死亡,死因至今未明。雖然公園巡邏員(包括當時的警察和海軍人員)聲稱他們是在自衞,但漁業管理部門仍指責他們蓄意殺害了漁民。

科莫多國家公園旅遊觀光

科莫多國家公園 科莫多國家公園
為了讓觀光客們能夠安全地一睹龍蜥的真容,有組織地為龍蜥餵食已實行多年,成為島上的常規旅遊項目--人們牽着羊步行去餵食區,由管理員用繩子拴住它,然後將羊殺死,放到河裏去,一場兇狠嗜血的龍蜥大戰奪食就在頃刻間爆發。但這種餵食是對大自然的逆反。龍蜥原本是獨行獸,它們成羣結隊地在餵食區探頭探腦地等待美食上門,或懶洋洋地躺在海灘上曬太陽。當管理者們發現龍蜥的行為習性正因此發生令人震驚的變化--它們的生存本能正在退化時,他們逐步停止了這種做法。印尼人和世界自然基金會擔心龍蜥會失去它們天然生成的行為習性,更害怕它們會在“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面前被淘汰。有人曾認為科摩多龍蜥會像澳大利亞的鱷魚一樣氾濫成災,科摩多島的管理者痛心地對這種無稽之談嗤之以鼻,因為龍蜥的數量已從原來估計的5000只降到大約3500只(請注意!1991年科莫多國家公園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巨蜥的數量是5700只)(《彩圖版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一書説“估計島上現在只有數百隻”)。龍蜥們在餵食台幸福地生活着,觀光客們則從遠遠的鐵柵欄後面給它們拍照。儘管人們責怪旅遊業危及了龍蜥的生存,旅遊業帶來的收入對保護這種稀有動物卻是非常必須的。但印尼當局稱他們有信心,認為龍蜥將逐漸恢復它們的昔日之勇,但不知道他們採取了什麼積極有效的措施,讓我們拭目以待。
大約4,000名居民生活在保護區內。由於保護區內的海洋生物多樣性豐富,水肺潛水是該地區的一個非常流行的運動。

科莫多國家公園交流影響

科莫多國家公園 科莫多國家公園
這一帶流行着一種説法:龍蜥很可能是中國文化中龍的原形。人們認為這很有道理。古代中國的水手、印度洋上的海盜和歐洲的探險者帶回了很多很多關於這種醜陋可憎的爬行動物的故事,於是島上有龍的傳説便不脛而走。但必須要指出的是:中國的龍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徵,而科摩多龍蜥卻是兇殘的嗜血動物。真正將科摩多龍蜥公之於世的是現代旅遊業。20世紀初葉,一架飛機在飛往北澳大利亞時,發動機出了故障,偶然降落到科摩多島。那位荷蘭的飛行員在科摩多島上的這一片宜人的海灘上發現了那巨大的龍蜥正注視着自己。飛行員經歷了他一生中最驚心動魄的時光。他一邊精疲力竭地對付着他的發動機,同時又警覺地注意着這片陌生土地上的動靜,一旦發現有它們出現,他就嚇得長時間心驚肉跳地伏在機艙裏一動不動。兩天後,他終於使小小的雙翼飛機離開了地面,而海灘上那些飢餓的龍蜥大失所望。1974年這裏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龍吃人”事件,犧牲者是瑞土旅客馮·利丁·比布利格男爵,當時他正帶領一個生物學小組在這裏考察。那是個陽光耀眼的炎熱中午,60多歲的男爵想要休息一下。在小山峯上的一片開闊平地上,他舒舒服服地坐了下來,告訴其他成員繼續往前探查,回來時再與他會合。但當他們返回時,在這裏只找到了這個不幸老人的相機和一隻被撕得不成樣子的血跡斑斑的鞋。不過謝天謝地,這次只有男爵一個人的名字寫在科摩多龍蜥受害者的名單上。
科摩多龍蜥吸引了眾多的關注,也引來了美國大名鼎鼎的狩獵家伯爾登。伯爾登1926年來到這裏,但當時的統治者--比馬的蘇丹已下了一道保護令,所以伯爾登沒有獵獲它們。但與他同來的電影攝影師威力斯·歐伯倫卻攝下了不少精美的鏡頭:島上唯一的村莊是比馬的蘇丹下令設立的罪犯流放地。科摩多小山上險峻的懸崖,島上極為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她超凡脱俗的自然美景,隱藏在湖光山色中的危險和巨型猛獸的幽影,這一切都給歐伯倫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神奇印象。歐伯倫用這次攝下的材料,在1931年製作了影片《KING KONG》,該片後來被奉為經典之作。龍蜥全部生活在科摩多島及其附近的另外兩個小島上,這是一個很小的區域。有數據説龍蜥的雌雄之比為1:4,也有説是1:5的。龍蜥雖然兇猛,種羣的生存能力卻很脆弱,據説龍蜥有吃幼蜥的習慣,成年蜥(包括幼蜥的親生母親)遇見幼蜥就會一口吞掉它。所以幼蜥一孵化出來就拼命爬上樹梢去躲避,等一歲以後,有了自衞能力才敢返回地面。因此龍蜥成為受到印尼法律嚴格保護的動物,印尼政府將這個區域設置為科摩多國家公園。今天的科摩多島仍保有它的“黑色魔光”。村莊仍在,兇相畢露地高踞於小山之上,似乎在與巨蜥對峙。村中居民的打鬥遺蹟猶在,龍蜥們的神威卻日漸消退,已離人們昔日所見的威風凜凜的食肉猛獸相去甚遠了。人們把這種現象歸罪於日益繁榮的旅遊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