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科研包工頭

鎖定
科研包工頭:在學術界有一定身份,很容易就拿到重要科研項目,但自己沒時間去做具體研究,卻把項目分解發包出去給別人做的著名學者。2007年8月教育部公佈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
中文名
科研包工頭
詮    釋
學術界有一定身份
產生時間
2007年8月
產生背景
師生關係變成了僱傭關係
主要危害
使國家利益受到嚴重傷害
主要案例
山東省青島市

科研包工頭產生背景

科研包工頭,2007年8月教育部公佈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
“科研包工頭”指在學術界有一定身份,很容易拿到重要科研項目,但自己沒時間去做具體研究,卻把項目分解發包出去給別人做的著名學者。通常情況下,導師帶着一幫學生搞科研。一旦成功,國家或企業會給獎金和酬勞,而導師給學生的只是一個零頭,大部分酬金都進了導師的腰包。導師的行為同建築行業的包工頭差不多,所以有這個説法。師生關係變成了僱傭關係,難怪有的研究生直呼其導師為“老闆”。

科研包工頭主要案例

在山東省青島市,市政府新進的大學生,實習期月收入達到3000多元,而市農業科學院工作了12年的科技人員月收入卻只有1200元。在該市某科學院,更是出現了“一個單位兩種制度”的怪事――行政人員實行公務員工資,科研人員實行事業單位工資。
中國青年報披露了2005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委託人事部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開展的一項“科技工作者權益保障狀況調查”――面向全國在專門科研機構從事科學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科研管理的科技工作者發出了調查問卷,並進行了座談式訪談。
2005年負責項目審批和經費發放,2006年又會參加項目申請。這樣一來,科研的資金就永遠在幾個人中流轉,這些人幾乎把持了他們所在學術領域的絕大多數科研資金。如果其他人想涉足這一領域,只能給這些著名學者“打工”。

科研包工頭主要危害

“科研包工頭”為學校、個人和小團體謀利,卻使國家利益受到嚴重傷害。他們沒有精力參與項目研究,項目質量水平難以保證;他們靠名頭大發橫財,壟斷了彌足珍貴的資金與項目,實則壓制創新能力,剝奪了其他青年才俊的成才機會;他們與小圈子裏的人員層層轉包,助長了學術的近親繁殖,為胡支濫用、貪污腐敗創造了便利。
“科研包工頭”是一個套取國家科研資金的機制,而不是一個有利於自主創新、趕超發達國家的機制。“科研包工頭”現象折射出科研壟斷之弊,是形形色色的學術腐敗中性質最嚴重也令人最為擔憂的現象。它不僅會導致學術領軍人物的逃離,使科技創新質量低劣化,而且會因科研資源擁有者和“打工者”之間的利益依附關係,為學術不端行為提供空間。
科研證書 科研證書
科技部、中紀委有關人員在上海調研學術腐敗與科研經費洗錢,專家們揭發了一個觸目驚心的現象:高校引入一個院士的成本大約是500萬,而院士過來之後,如果爭取到一兩個項目,那麼收穫的經費肯定不止500萬,更不用説還有學校的無形資產。因此有高校就打着院士的幌子爭取科研項目,在鉅額科研投入中分肥。這些重量級的科研“包工頭”,為學校、個人和小團體謀到了利益,卻使國家利益受到嚴重傷害———他們沒有精力參與項目研究,項目的質量水平難以保證
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等等。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專利(發明專利)制度和版權制度就可以給創新、創造者以充分的激勵。正如那位有名的美國總統林肯曾經説過的那樣:“專利制度就是給天才之火澆上利益之油。”
但關鍵問題是,我國的院士制度,大大減弱了專利制度對科研人員的激勵力度。這是因為當兩者並存時,擁有專利者的光環遠沒有院士的光環來得耀眼,而且你有再多的專利,你仍免不了要受制於院士,你的各種政府福利和政治地位仍然低於院士,你要使用科研資金,還必須加入院士們的“包工隊”,為他們打工並忍受他們的剝削。
前段時間有不少學者指出,中國的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在繼續擴大。“科研包工頭”是一個套取國家科研資金的機制而不是一個有利於自主創新、趕超發達國家的機制。要杜絕“科研包工頭”現象,加快科技發展,惟一有效的辦法就是廢除院士制度。
其一,學術領軍人物的逃離、學術力量的矮化,必然導致科技創新質量的低劣化。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曾經感慨地説:“好的科學家首先要坐得住。”科研與創新,實質上是一個積累與運用知識的過程,是一個鑽研與探尋的過程,惟有潛下心來,才有可能去揭示新現象,發現新思路,開拓新領域。
值得警惕的正是這些學者“包工頭”,由於他們擔任着種種學術職務和行政要職,公務繁忙,分身乏術,甚至無暇進行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只能將爭取來的項目,分包下去。而這些學者、院士之所以著名,靠的也正是他們數十年學術創新的積累。作為學界和行業的領軍人物,逃離了科技創新第一線,必然會對科研產生不利影響,致使科研項目的侏儒化和創新質量的低劣化。
其二,由於學者“包工頭”壟斷了科研資源,直接遏制了學術創新的生機和活力。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事實上,一些學者2006年負責項目審批和經費發放,2007年又會參加項目申請。如此一來,科研資金就永遠在少數幾個人中流轉,這些人幾乎把持了他們所在學術領域的絕大多數科研資金。而另外那些具有科技創新潛力的新人卻備受冷落,甚至只能望項目興嘆。如果你不甘寂寞,想涉足這一領域,就只能給這些著名學者“打工”。而仰人鼻息,惟命是從,其結果不言自明,學術創新的活力受到抑制,生機被無情扼殺。
其三,由於“包工頭”與打工者的利益依附關係,為學術不端行為提供了最好的活躍空間。
有專家指出,“這些學者往往還會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尤其是“包工頭”與打工者榮辱與共,利害攸關,往往相互利用,上下齊手,徇私舞弊。
報道中説,2005年中國科協委託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64.3%的科技工作者用了“嚴重”一詞來形容學術不端行為。這不單是因為科研機構“現在都改成了聘用制,每兩三年一聘”,為保住飯碗,科研人員不得不以低劣的學術論文充數;也不單是因為,科學研究本身就是不可預知的,很多基礎研究無法做出預期的成果,不可能在短期內取得顯效,為完成項目計劃目標只得走捷徑,甚至採取不端不法行為;更因為這些“包工頭”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項目成果的鑑定和審核最終很容易搞定,其結果是論文數量上去了,創新項目“碩果累累”,卻由於科技含量低,其中八成只能躺在檔案櫃裏睡大覺,轉化率之低令人咋舌。
其四,科研項目和資金向遠離一線的“包工頭”集聚和傾斜,使其不僅得不到優化配置,甚至出現了“馬太效應”,導致“科學界的貧富差距也很大”。
作為“包工頭”,他們對項目資金具有絕對的支配權,加上不受監督制約,將科研經費挪作它用,甚至購買小車和豪宅等行為也屢有發生。《人民日報》就曾以“吃喝拉撒都能跟着項目報銷科研經費背後多少腐敗”為題公開披露,種種現象令人觸目驚心:在學者“包工頭”迅速暴富、腰纏萬貫的同時,一些亟待科研資金的科技機構卻嗷嗷待哺。在山東青島市農業科學院工作了12年的科技人員月收入卻只有1200元。一些基層農業科研機構,科技工作者只有依靠賣種子、蔬菜解決生計問題。“科研單位變成了為科研工作提供場地、工具的‘集貿市場’”。

科研包工頭發展狀況

科學界貧富差距拉大“包工頭”現象普遍
科研包工頭
科研包工頭(2張)
科學界“包工頭”的N個危害
這種現象對科技發展有諸多危害:之一,科技研究成了金錢研究;之二,扼殺了年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之三,破壞了科技資金競爭的良好工作秩序;之四,破壞了科技工作的實用效益;之五,影響了科技工作的形象和發展。這樣的現象再也不能持續下去了!
科研“包工頭”是個怪胎
這些重量級的科研“包工頭”,為學校、個人和小團體謀到了利益,卻使國家利益受到嚴重傷害。科研經費的審批、項目資金的監控都有嚴格的制度規定,那些鑽透制度縫隙而出生的科研“包工頭”確實是一大怪胎,理當像建築行業的違法包工頭那樣被清理和取締!
“賽先生”病了,需要“德先生”幫診
近百年前,革命先賢們把“德先生”、“賽先生”的概念引入中國大地。其實,二者是相行不悖的,只有有機統一,才能行其威力。要支撐“賽先生”的良性運轉,必須要有“德先生”來幫襯,通過擴大民主作風、加強基層科技工作者的話語權來糾正畸形的科技界“包工”現象。
隨着國家對科研經費投入的逐年加大,某些著名學者特別是院士很容易拿到科研項目,但他們沒那麼多時間去做具體研究,就把項目分解發包出去給別人做,當起了“包工頭”。
建築包工頭被公認是非法招工、拖欠工資的“問題中間層”,因此在清理欠薪風暴中,首當其衝遭到取締。科研“包工頭”與建築包工頭相比,並沒有高雅到哪裏,相反,還有着更嚴重的破壞力,那就是學術壟斷與腐敗,導致科研能力衰退。在形形色色的學術腐敗中,性質最嚴重也最令人擔憂的,就是科研“包工頭”。前不久,科技部、中紀委在上海調研學術腐敗與科研經費洗錢時,專家們揭發了觸目驚心的現象:高校引入一個院士的成本約500萬,而院士過來後,如果爭取到1到2個項目,獲得的經費肯定不止500萬。正因如此,不少高校打着院士的幌子爭取科研項目,在鉅額科研投入中分肥。
那些重量級的科研“包工頭”,為學校、個人謀到利益,卻使國家利益受到傷害———他們壟斷珍貴的科研資金與項目,壓制創新能力,剝奪青年才俊的成才機會;他們與圈子裏的人層層轉包,為貪污腐敗創造便利……
科研“包工頭”是社會的怪胎,理應像建築包工頭那樣被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