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科恰裏特山下

(董夏青青著短篇小説)

鎖定
《科恰裏特山下》是董夏青青創作的短篇小説,首發於《人民文學》 2017年8期。 [4] 
《科恰裏特山下》將眼光放置在戍邊的軍人身上,發現身處特殊情境即不平常的生活中的平常人性,這部分人性既有始於責任的力量,又有遵循生活河流本身的明亮。 [5]  該小説設置敍事懸念。小説以護送一個在訓練中出現高原反應的戰士“七十五”下山開頭。誰是“七十五”?又為何叫“七十五”?這是懸念,它還是故事引線。這根引線拉出,敍事便跟隨展開,由“我”的視角輻射擴散,一幅描繪當代戍邊軍人情感生活的畫卷便淋漓展現。 [7] 
作品名稱
科恰裏特山下
作    者
董夏青青
文學體裁
短篇小説
字    數
8千字
首發時間
2017年8月

科恰裏特山下內容簡介

該小説描寫“我”及戰友們的日常生活。故事用回憶穿插的方式展開,不斷在過去與現在來回“穿梭”,直至末尾才引出李參曾經的排長巡邏遇險的一段往事。“我”因為對部隊生活的掛念而選擇與妻子離婚,李參因為對排長的掛念而徹夜難眠。在邊關生活的人民子弟兵,對邊陲飽含着深情與思念,久久難以忘懷,他們思念的對象可以是那一幕美景、一隻軍犬,抑或一位曾經的戰友。就算“我”知道“過去的生活已被新的洪流全部沖走,不可能為我重現”,“我”也無法放開對邊關歲月的縷縷掛念之情;就算李參謀的生活有再大的變化,排長的記憶仍會永遠停留在他的內心深處。 [6] 

科恰裏特山下人物介紹

“我”(侯副參謀長)
“我”是家裏的獨子。前些年股市還可以的時候,母親也趕上了一點運氣,給“我”成家打下了基礎。曾經“我”無論家庭、事業、個人情感都在正常、積極的軌道上,女兒京京在“我”對人生最得心應手的時期出生。但這兩年妻子易敏越來越焦慮,“我”的調職停滯不前,結婚時那個年紀持有的完美履歷,已開始逐漸失去給她帶來希望的價值感。她威脅“我”若不離開部隊,就先分居。她希望“我”脱掉軍裝,先把出國的鋪底資金賺出來。但“我”自知除了在部隊每天按要求做好分內事,沒有額外的才幹和本領。“我”同意和她離婚,但女兒京京在內地幼兒園不合羣、不適應,易敏不得不帶京京再次回到阿克蘇,“我們”重新回到一家人的狀態。 [4] 
李參
李參在山上十七年,輾轉三個連隊。工資在全團幹部中僅次於政委。每年九月下山探家。結婚十來年,生了一個男孩,今年十一歲。他在家還會按照部隊作息時間起牀,收拾屋子做好早餐再叫醒妻兒。妻子要買車,他就給買車。坐上車,妻子讓他滾下去,他就下車步行回家。他知道妻子已開始懷着嫌惡的心情迴避他,但他還在吃力地考慮應該説什麼、做什麼,分散她的注意力。年初,妻子要求離婚,李參挽留不住,最終分道揚鑣。李參除了抽煙,沒什麼愛好。話少,牌也打得不好。婚後,他的工資保障卡放在妻子手上,妻子按月給他轉五百塊煙錢。這回離婚,李參沒有把卡要回來。過了一個夏天,李參才向團裏提出補辦新的工資保障卡。 [4] 

科恰裏特山下作品鑑賞

該小説設置敍事懸念。小説以護送一個在訓練中出現高原反應的戰士“七十五”下山開頭。誰是“七十五”?又為何叫“七十五”?這是懸念,它還是故事引線。這根引線拉出,敍事便跟隨展開,由“我”的視角輻射擴散,一幅描繪當代戍邊軍人情感生活的畫卷便淋漓展現。該小説的聚焦點——那本應是敍事的“高亮”部分,卻出現虛光、暗影,像被點到“死穴”。小説中的“我”來到人生的一個“騎牆”關口。軍職晉升不僅遇到坡坎,婚姻生活也遭際“癢變”。原本看似順遂的人生,在時代波詭的暗湧中步入“脱軌失控”的尷尬境地。“我”的妻子易敏已在計劃未來的圖景中對“我”發出“刪除”警告,“如我不離開部隊,就先分居”。在她規劃好的未來生活中,目標明確,走向清晰,先離開新疆、經一段時間發展,然後把孩子送到美國讀書。她有一個讓“我”無力反駁的觀點:“人活着為當下,而不是為了活進歷史課本。”這句話,也像極點在了一個輕時代的“死穴”上。“我”很愛易敏,但愛並不能阻止易敏與“我”反向漂移。生活才是試金石,它每時每刻在檢驗着人存在的質感空間。“我能感到她注意力的分散,無論白天夜晚,她的熱情都更像前兩年用剩下的。”這就是現實。在作家眼目中準確到熱情也可以量值計算的現實。“用剩下的。”敍事的箭矢就是在此際抵達它的神秘之域。
而這樣的現實並不是“我”一個人的困境。參謀長雖然娶到了“阿克蘇最好看的女人”,還在酒桌上大肆吹噓,“平時他去兒子的中學打籃球,必定引起轟動,他一個對五個”。而其他人觀察到的卻是“參謀長週末從不回家,白天待在辦公室,晚上吃完飯還會回到辦公室。團裏沒人見過他的妻子和小孩來過院子”。參謀長説了謊話,這一説謊過程還是在不動聲色的敍事中完成。酒桌上還有一個説謊話的人,宣保股長李西林,他明明已離婚一年多,在給軍區醫院下基層代職的蘇主任敬酒時,卻説“我愛人也在醫院上班,她是急診護士”。酒桌簡直就成了他們PK謊言的舞台。而混得最慘的一個人物是李參。兒子都十一歲了,妻子卻提出來離婚。他愛家庭,不想離。但妻子堅決要離,最後還是離了。他“只差三年就上岸了,偏在這時一無所有”。在這裏作家謹慎地選擇了“上岸”這樣一個詞語。而“一無所有”就具有了深淵意味。李參是個顧家的人,婚後,工資卡一直是妻子拿着,每月只轉給他五百塊錢煙錢。也許是心裏感覺虧欠,他平時遇事都順着妻子。“妻子要買車,他買車。坐上車,妻子讓他滾下去,他就下車步行回家。”但就是這樣,仍然無法挽回婚姻和生活——那種形式上的完整存在。小説中有這樣一句他的描述,“心裏過不去的時候就去弄勺鹽放手心裏舔舔。”閲讀到這裏,讀者會感到那舔鹽的舌尖溢出文本鋒利地劃過心頭。也是作家,讓這舔鹽的舌頭有了割開生活真相的“鋒利”。 [7] 

科恰裏特山下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21年9月23日,該小説獲首屆“短篇小説雙年獎”。 [3] 

科恰裏特山下出版信息

該小説首發於《人民文學》 2017年8期,後入選小説集《科恰裏特山下》。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科恰裏特山下》
2018年4月
中信出版集團
978-7-5086-8746-9 [1] 

科恰裏特山下作者簡介

董夏青青,1987年生,陸軍宣傳文化中心創作室創作員。習作發表於《人民文學》《解放軍文藝》《當代》《十月》《收穫》《芙蓉》《青年文學》《青年作家》《小説界》《大家》《南方週末》等報刊雜誌。曾獲“人民文學•紫金之星短篇小説獎”“青年作家短篇小説提名獎”“解放軍長征文藝獎”“鐘山之星•年度青年佳作獎”。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