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

鎖定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創刊於1979年,是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管,上海科技館主辦,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支持的基於自然科學博物館開展科學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學術性、綜合性雙月刊。 [1-2] 
據2019年第6期《科學教育與博物館》期刊內頁顯示,《科學教育與博物館》第一屆編輯委員會有顧問6人、編委27人,編輯部有編輯3人、封面設計1人。 [3] 
據2020年5月4日中國知網顯示,《科學教育與博物館》共出版文獻2412篇、總被下載65440次、總被引499次。 [4]  據2020年5月4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科學教育與博物館》載文量為507篇、基金論文量59篇,被引量為225次、下載量為8857次;2017年影響因子為0.16。 [5]  據2020年5月4日維普網顯示,《科學教育與博物館》發文量為659篇、被引量為133次,H指數為4、被引半衰期為1、期刊他引率為1、平均引文率為5。 [2] 
中文名稱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
外文名稱
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
語    言
中文
類    別
基礎科學綜合
主管單位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主辦單位
上海科技館
編輯單位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雜誌社
創刊時間
1979年
出版週期
雙月
國內刊號
31-2111/N
國際刊號
2096-0115
現任主編
王小明
編輯部地址
上海市浦東新區世紀大道2000號上海科技館2號樓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歷史沿革

1979年,該刊創刊。
2006年第3期起,該刊刊名由《自然與人》更改為《自然與科技》。 [4] 
2015年,該刊刊名變更為《科學教育與博物館》;同年,獲得上海市新聞出版專項資金資助。 [2]  [4] 
2016年7月7日,《科學教育與博物館》第一屆編委會第一次會議在上海科技館舉行;7月15日,《科學教育與博物館》召開“學術質量提升工程”項目(2015上海市新聞出版專項資金資助)專家諮詢會。 [6-7] 
2017年4月,該刊成為中國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二批認定學術期刊;同年,被認定為A類學術期刊。 [2]  [8]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辦刊條件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欄目方向

  • 主要欄目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設有專題論壇、高層論點、專家講堂、研究論文、科學文化與傳播、科普領域碩士論文交流、實踐探索、綜述與述評、觀察筆記、書評·書訊、動態信息等欄目。 [9] 
  • 報道內容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反映高等院校、自然科學博物館行業有關科學教育、科學文化與傳播以及博物館學領域的研究成果。 [1] 
  • 讀者對象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的讀者對象為中國國內外專家、學者、高校師生,博物館行業人員等。 [1]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人員編制

據2019年第6期《科學教育與博物館》期刊內頁顯示,《科學教育與博物館》第一屆編輯委員會有顧問6人、編委27人,編輯部有編輯3人、封面設計1人。 [3]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第一屆編輯委員會成員名單 
顧問
程東紅
褚君浩
李象益
徐善衍
徐延豪
左煥琛
編委
陳水華
黃體茂
賈躍明
金豔
梁兆正
劉兵
盧金貴
陸建松
羅暉
孟慶金
歐陽輝
潘守永
齊繼光
任福君
宋向光
唐志強
嚴建強
楊志剛
張希武
周榮庭
朱進
陳博君
陳佳利
(中國台灣)
李金銓
(中國香港)
Eirik Granqvist(芬蘭)
Gerhard Winter(德國)
Patrick Greene(澳大利亞)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編輯部成員名單 
職務
姓名
編輯
胡靜、沈敏、徐藝倩
封面設計吉亞妮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學術交流

2017年9月25日至28日,由上海《科技教育與博物館》雜誌社主辦、弘博網協辦的"品讀江南·一葉知秋——《科學教育與博物館》學術交流與考察活動"在江蘇南京、揚州舉行。來自科技館、博物館以及相關企業的代表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南京科技館及揚州科技館進行了參觀考察,並與館方開展了學術探討與交流。 [10]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辦刊成果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收錄情況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維普網等數據庫收錄。 [2]  [4-5]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出版發行

據2020年5月4日中國知網顯示,《科學教育與博物館》共出版文獻2412篇。 [4] 
據2020年5月4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科學教育與博物館》載文量為507篇、基金論文量59篇。 [5] 
據2020年5月4日維普網顯示,《科學教育與博物館》發文量為659篇。 [2]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影響因子

據2020年5月4日中國知網顯示,《科學教育與博物館》總被下載65440次、總被引499次。 [4] 
據2020年5月4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科學教育與博物館》被引量為225次、下載量為8857次;據2017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該刊影響因子為0.16,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670種)中排第6046名。 [5] 
據2020年5月4日維普網顯示,《科學教育與博物館》被引量為133次,H指數為4、被引半衰期為1、期刊他引率為1、平均引文率為5。 [2]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文化傳統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辦刊宗旨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旨在加強自然科學博物館運營管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公眾服務等方面的業務水平,提升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才隊伍的專業素養及綜合能力。 [1]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投稿指南

1.文章標題:中、英文,一般不超過20個字,必要時可加副標題。
2.作者姓名、工作單位:中、英文,題目下面附上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寫單位及部門名稱,不同單位的多位作者應以序號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3.摘要:中、英文,100~300字為宜。
4.關鍵詞:中、英文,3~5個,以分號相隔。
5.正文標題:內容應簡潔、明瞭,層次不宜過多,層次序號為1、1.1、1.1.1,層次少時可依次選序號。
6.正文文字:文章長短自定(建議以5000~10000字為佳),版式採用A4紙張,正文字體用五號宋體。
7.數字用法:凡公元紀年、年代、年、月、日、時刻、各種記數與計量等均採用阿拉伯數字;農曆、清代及其以前紀年、星期幾、數字作為語素構成的定型詞、詞組、慣用語、縮略語、臨近兩數字並列連用的概略語等用漢字數字。
8.圖表:使用圖、表應簡潔明瞭;圖、表均採用黑色線條,分別用阿拉伯數字順序編號,附簡明表題(表上)、圖題(圖下)文字性説明;圖、表應註明資料來源,在正文中明確安插位置並以電子文檔形式另附;圖、表應儘量保證較高清晰度,符合排版印刷要求。
9.參考文獻:請依據GB/T 7714—2015《信息與文獻·參考文獻著錄規則》。按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後次序附於文後,其序號為[1][2][3]……,文字與標點應與正文格式相一致。主要責任者(姓先名後)超過3人時,只寫前3名,後面加“等”或“et al”。 [9]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現任領導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第一屆編輯委員會領導名單 
職務
姓名
編委會主任、主編王小明
編委會副主任、副主編
張光斌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