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科學學在中國

鎖定
《科學學在中國》是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中文名
科學學在中國
作    者
張碧暉
出版時間
2009年01月01日
出版社
知識產權出版社
頁    數
306 頁
ISBN
9787802471610
類    別
科學與自然類圖書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科學學在中國內容簡介

科學學是以科學為主要研究對象,由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交裏融合形成的一個研究領域,是研究科技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綜合學科。科學學作為一門“元科學”、“軟科學”,在推進科學發展、技術進步、協調科學與技術、科學與社會、科學與人文關係,促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規範化方面,有着重要的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近30年來的科學學在中國,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1] 
《科學學在中國》由我國科學學界一些資深學者和青年學者合著,全景式地展示了科學學這一學科在中國產生和發展的歷程,主要內容包括:科學學在中國前史、科學學的學科建設、科學學期刊發展、科學學在大學、科學學領域的國際交流、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發展史以及大事記等。內容資料豐富翔實,集合眾多反映科學學這一學科建設和發展的第一手珍貴資料。
《科學學在中國》可供科學學、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史等專業的學者閲讀,也可供相關專業的研究生選讀。

科學學在中國作者簡介

張碧暉,1940年6月生於江西省樟樹市,教授。1965年畢業於華中工學院(現改為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系,1968年上海交通大學金屬學研究生畢業。曾任華中工學院黨委副書記、武漢市科委主任兼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辦公室主任。後到廣東創辦番禺職業技術學院並任院長。現任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多年從事科學社會學、科技政策相關研究,著有《科學學概論》《科學認識的方法論問題》《中外科技團體》《實用企業管理手冊》《管理史話》《科學教育與科技進步》《高技術與軟科學》《科學社會學》《實用決策手冊》《軟科學的未來》《開發區現象》《城市發展對策研究》等著作。發表論文71篇,
承擔國家、省部級課題11項,有多項獲獎。

科學學在中國目錄

科學學在中國(代序)
第1章 科學學在中國前史
1.1 提出中國科學發展途徑的代表人物
1.2 中國科學社和《科學》雜誌
1.3 建國前中國學者對科學論的研究
1.4 建國初至文革前的科學論研究
第2章 我國科學學的學科建設
2.1 科學學的學科建設工程指向
2.2 國外科學學信息資源的輸入與開發:經典著作和情報作品
2.3 我國科學學知識資源的整合和利用 綜合性著作、教材和工具書
2.4 我國科學學基礎理論和歷史研究:理論性專著
2.5 我國科學學應用研究和開發工作:應用性專著
第3章 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的創建與發展
3.1 研究會創建的背景與條件
3.2 全國第一次科學學學術討論會與研究會的組織;隹備
3.3 九華山會議與研究會的創建與鞏固
3.4 世紀之交研究會的更新與發展
3.5 當前研究會的活動態勢
3.6 研究會發展的經驗、啓示和前景展望
第4章 科學學期刊在中國
4.1 前史期刊:他山之石
4.2 先行期刊:借巢引鳳
4.3 研究會刊:學術家園
4.4 同類期刊:共同繁榮
第5章 科學學在大學
5.1 科學學在中國大學的興起與發展
5.2 大學科學學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5.3 大學科學學研究機構與合作網絡
第6章 科學計量學在中國
6.1 科學計量學在中國的歷程
6.2 中國科學計量學主要成就
6.3 中國利學計量學的國際交流
第7章 科學學的國際交流
7.1 訪蘇見聞:新兩伯利亞“利學城”
7.2 科學計量學與信息計量學:從世界看中國
7.3 從普賴斯到魯索:影響中國科學計量學發展的若干國際交往紀事
7.4 我同三位歐洲科學學家的交往
7.5 國際科技園區的管窺
7.6 IASP第17屆科技園世界大會
附錄A 國內科學學研究機構介紹
附錄B 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大事記
附錄C 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歷屆理事會成員名單
參考文獻
後記

科學學在中國前言

新世紀新時期,我國以科學發展觀統籌全局,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努力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優質、自主創新、社會和諧的全面小康社會。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優質、自主創新、社會和諧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
科學學作為一門“元科學”、“軟科學”,在推進科學發展、技術進步,協調科學與技術、科學與社會、科學與人文關係,促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規範化方面,有着重要的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近30年來,科學學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科學學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然產物。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已越來越要求對科學技術的結構、發展規律,以及與社會經濟的關係進行研究。於是,科學學就應運而生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