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秋胡行·願登泰華山

鎖定
《秋胡行·願登泰華山》是曹操秋胡行》的第二首。詩分五解。第一解抒寫詩人冀求與仙同遊、長生不老的心意。第二解表達詩人自知無法得道成仙,但希望延年益壽的玄想。第三解按照儒家的思想路線提出人為貴 的思想,主張通過推行仁義、制定禮樂,來實現人生價值。第四解因“存亡有命”感嘆時光有限。第五解緊承上意,抒寫詩人否定放縱苟安、及時行樂的喟嘆。在這 裏,詩人通過感慨生命短暫,在否定消極的人生態度時,以昂揚的鬥志展示了入世進取的博大胸懷。
作品名稱
秋胡行·願登泰華山
作    者
曹操
創作年代
東漢末年
文學體裁

秋胡行·願登泰華山作品全文

願登泰華山,神人共遠遊。
願登泰華山,神人共遠遊。
經歷崑崙山,到蓬萊,
飄颻八極,與神人俱。
思得神藥,萬歲為期。
歌以言志。願登泰華山(1)。
天地何長久,人道居之短。
天地何長久,人道居之短。
世言伯陽,殊不知老。
赤松王喬,亦云得道。
得之未聞,庶以壽考。
歌以言志。天地何長久(2)。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二儀合聖化,貴者獨人。
萬國率土,莫非王臣。
仁義為名,禮樂為榮。
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3)。
四時更逝去,晝夜以成歲。
四時更逝去,晝夜以成歲。
大人先天,而天弗違。
不戚年往,憂世不治。
存亡有命,慮之為蚩。
歌以言志。四時更逝去(4)。
慼慼欲何念?歡笑意所之。
慼慼欲何念?歡笑意所之。
壯盛智惠,殊不再來。
愛時進趣,將以惠誰?
泛泛放逸,亦同何為?
歌以言志。慼慼欲何念(5)。 [1] 

秋胡行·願登泰華山註釋

(1)泰華山:華山,亦稱太華山,為我國五嶽之西嶽,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東部的華陰縣境內。神人:神和人。崑崙山:在新疆西藏之間,西接帕米爾高原,東延入青海境內。勢極高峻,多雪峯冰川。最高峯達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話傳説,崑崙山是仙人所居,上有瑤池、閬苑、增城、懸圃等仙境。蓬萊:東海中的蓬萊山。古代傳説中的神山名。亦常泛指仙境。飄颻yáo:飄蕩;飛揚。風吹貌。八極:八方極遠之地。俱:一起。在一起。思得:想得到。言志:表明心志。
(2)何:多麼。為何。人道:為人之道。人的道路。居之:居天地之間。世言:世人説道。伯陽:道教創始人老子的字。殊不知:猶言竟不知。赤松:赤松子。亦稱“赤誦子”、“赤松子輿”。相傳為上古時神仙。神農時為雨師,教神農入火。王喬:王子喬。.傳説中的仙人。漢劉向《列仙傳·王子喬》:“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遊伊洛間,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餘年後,求之於山上,見柏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於緱氏山巔。’至時,果乘鶴駐山頭,望之不可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亦云:也説。得之未聞:得知以前從未聽説之事。庶:但願,或許。以:得以。壽考:壽命的考量。長壽。壽數,壽命。
(3)明明:光明貌。光昭:光照。照耀。彰明顯揚;發揚光大。二儀:天地,日月。陰陽。父母。合聖化:合併聖化。貴者:尊貴者。獨人不:唯獨人不是。率土:‘率土之濱’之省。謂境域之內。《詩·小雅·北山》:“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莫非王臣:沒有不是王臣的。
(4)四時:指一日的朝晝夕夜。指一年四季的農時。四季。更:更加。再。以:已經。成歲:成為一年。《書·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大人:以人為大。先天:以天為先。而天:如天。弗違:不要違逆。不戚:不悲傷。年往:年歲過去。年齡老去。憂世:憂愁人世。不治:不能治理。不安定。存亡:生存和滅亡。有命:有天命。慮之:憂慮這些。為蚩:為痴愚。蚩,白痴,無知。
(5)慼慼:憂懼貌;憂傷貌。相親貌。《詩·大雅·行葦》:“慼慼兄弟,莫遠具爾。”欲何念:打算顧念什麼。所之:所去的地方。壯盛:壯年盛年。智惠:智慧和恩惠。【漢典】見“智慧”。殊不:竟不。殊,很,甚。愛時:愛惜時光。進趣:追求樂趣。【漢典】進趨。努力向上;立志有所作為。進取。追求;求取。將以:將此用以。惠誰:恩惠於誰。泛泛:泛泛地。尋常地。簡單地。泛舟一樣地。放逸:放縱逸樂。豪放不羈。亦同何為:也相同什麼行為。又等同於什麼。

秋胡行·願登泰華山白話譯文

我真心地希望登上泰華山,和神仙一起遠遊。經過崑崙山,來到蓬萊仙山。和神仙們一起在天空中遨遊八方。我想得到長生不老的神藥,活到一萬歲。用詩歌表達心意,我願登上高高的泰華山。
天地是多麼地長久,與之相比,人生是多麼地短暫。世人都説老子清靜淡泊,從來都不知道年歲已老。又説赤松子和王子喬得道成仙。沒有聽説過真正得道成仙的,也許得道的人可以長壽延年。用詩歌來表達我的心意,天地是多麼長久。
光明的日月啊照耀四方,何處沒有它們的光芒呢!天地化育萬物,最尊貴的難道不是人嗎?各個諸侯管轄自己的封地,難道他們不是天子的臣民嗎?以施行仁義為本分,以遵行禮樂為榮耀。用詩歌表達心意,光明的日月啊照耀四方。
春夏秋冬交替遠去,晝夜推移,成為一年。有德行的人遵從天意,所以他們行為始終與上天保持一致。他們從不憂慮年歲老去,只會憂慮社會不安定。生和死都由天命決定,因此,擔心生死是愚蠢的行為。用詩歌來表達我的心意,春夏秋冬交替遠去。
憂傷的時候將有什麼想法呢?讓歡笑永隨自己的心意。盛壯年華和聰明智慧,將永遠不會返回。珍惜時光,努力進取,將有惠於誰呢?輕浮放蕩,逸樂苟安,又是怎樣的行為呢?用詩歌表達心意,憂傷的時候將有什麼想法呢?

秋胡行·願登泰華山作品賞析

詩中寫詩人有感於“天地何長久,人道居之短”,希望得到神藥,延長壽命。但又深知這是幻想,故而寬慰自己:“歡笑意所之,慼慼欲何念”!詩人雖然年老,但雄心不滅,他説:“不戚年往,憂世不治”,在普遍的憂生意識中融入了他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獨有的生命價值觀。
“世言伯陽,殊不知老。赤松王喬,亦云得道。”一個‘殊不知’,一個‘亦云’,還有‘得之未聞’,都説明曹操並不相信這些傳説。也説明了他對道教的看法。只不過是‘庶以壽考’,人名但願長壽的願望而已。真可謂講了人們不願講的實話。禮樂為榮,曹操的禮樂已不同,從周朝禮樂進化為樂府禮樂。二儀合聖化,貴者獨人不,天地日月都已經合併神聖化,為什麼尊貴者唯獨沒有人呢?這些觀點在古時是被視為大逆不道的。‘大人先天’的觀點儒家不以為然。不戚年往,憂世不治。有幾個皇帝可以?愛時進趣,將以惠誰。多解為‘愛惜時光追求進取,將惠及誰?’意。我意‘愛惜時光追求樂趣,將此用以惠及誰人?’。及時行樂,不拘小節是曹操的觀點。多數詩解為悲嘆暮年,實則不然。應是壯心不已‘歌以言志’也。
曹操的一生,確實是勇敢戰鬥的一生,樂於實踐的一生。“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這首《秋胡行·願登泰華山》主要反映了兩個內容,但思想主流是一致的。一是要在盛壯之年必須建功立業,做仁義禮樂為榮而天弗違的大人,不做長慼慼的小人。二是也要實現登泰華山,與神人共遊,也即求得長生的願望。因為人既為三才之一,與天地並列,那齊壽的機理是存在的。如果既不想幹大事業,又不想與天地齊壽而共存,整日為死神的逼近而愁眉苦臉,那就是泛泛放逸的尋常之輩了。所以諄諄告誡,人必須奮發向上,積極進取,時時放光,昂揚踐志,這才是應有的人生態度。
所謂“歡笑意所之”是也。是故曹操認為只要順天時,盡人力就可以了。在兼濟天下之後再求獨善其身,這應該是實現人生理想的達觀態度。曹操獨善其身的志趣就是在完成“吾為周文王矣”的事業之後,再登泰華而與神人共遊。這裏看不出有什麼消極意味。然而魏伯陽和赤松王喬曾聞已經修成道行。但僅“庶以壽考而已”。曹操卻認為只要“愛時進趣”至於受益的將會是誰就不必再多慮,而最要緊的不能泛泛放逸而慼慼以憂。其實這就是身欲勞而心欲安的為君境界。政治家祈盼長生,這是比泛泛庸者更趨成熟的偉大之處。歷史上的秦皇漢武都曾有過探索口嘗 試長生的勇敢實踐,皆以遺憾告終。曹操以順天應人效法坦蕩大人而弗違為法所祈長生,可以説遠超秦皇漢武,然皆不果。雲谷禪師謂“釋氏門中,有求必應,求長壽得長壽。”《佛説大乘無量壽莊清淨平等覺經·壽樂無極第三十二》謂“自然嚴整,檢斂端直,身心潔淨,無有愛貪。志願安定,無增缺減。求道和正,不誤傾邪。隨經約令,不敢蹉跌。若於繩墨,鹹為道慕。曠無他念,無有憂思。自然無為,虛空無力。淡安無慾,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含哀慈愍。禮義都合,苞羅表裏,過度解脱。”如曹孟德早悟此妙義,恐赤松王喬伯陽輩亦爭相往拜而師事矣。
無論曹操其人如何在行詩時彷徨躑躅、慨嘆憧憬,如何有雄韜偉略、指點江山之霸業雄心,其在文學詩歌歷史上的地位和他被後人的功績評判一樣,都是在歷史上留有濃重的一筆的。甚而言之,他的詩歌成就,可能還超過了他在政治上的成就,起碼認可程度,是超出了他自己寫作時的想象的。

秋胡行·願登泰華山作者簡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