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秋浦感主人歸燕寄內

鎖定
《秋浦感主人歸燕寄內》是唐代詩人李白天寶十四年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前四句寫秋天到來萬物凋殘,中間六句特寫胡燕依依不捨告別主人向南飛的情狀,後四句由鳥及人,觸發遊子羈旅思鄉。全詩寫秋景引出詠物(燕子),又由物及人,落筆主旨。層次清晰,一氣貫通。 [1] 
作品名稱
《秋浦感主人歸燕寄內》
作    者
李白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秋浦感主人歸燕寄內作品原文

秋浦感主人歸燕寄內1
霜凋楚關木2,始知殺氣嚴3
寥寥金天廓4,婉婉綠紅潛5
胡燕別主人6,雙雙語前檐。
三飛四回顧,欲去復相瞻7
豈不戀華屋8,終然謝珠簾9
我不及此鳥10,遠行歲已淹11
寄書道中嘆,淚下不能緘12 [2] 

秋浦感主人歸燕寄內註釋譯文

秋浦感主人歸燕寄內詩詞註釋

  1. 秋浦:地名,在今安徽貴池縣西。歸燕:指南歸的燕子。寄內:寄給妻子。內:指妻子。
  2. 霜凋:秋霜降落,使花草樹木凋謝。楚關:楚地的關隘要道。安徽古為楚地,所以作者以楚關來代指秋浦。
  3. 殺氣:指寒氣。嚴:嚴厲,嚴重。
  4. 寥寥:廣闊的天空。金天:秋天的別名。陳子昂詩云:“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廓:廣大,空闊。
  5. 婉婉:柔美捲曲的樣子。綠紅:指枝葉繁茂碧綠,紅花爛漫的草木。潛:藏,盡。
  6. 胡燕:燕子的一種,胸前白質黑章,巢懸於大屋兩榱間。
  7. 相瞻:相互顧盼。
  8. 豈:難道。戀:留戀。華屋:華麗的房子,貴人的住房。
  9. 終然:到底。謝:辭謝。珠簾:珍珠綴成的或飾有珍珠的簾子。
  10. 不及:不如。
  11. 淹:耽擱,久留。
  12. 緘:封口。 [3]  [1] 

秋浦感主人歸燕寄內詩句譯文

金風蕭瑟,楚木凋零,寒氣凜冽。
秋天寥廓,紅謝綠潛,萬物蟄藏。
胡燕也要回到南方去了,雙雙在屋檐下呢喃,與主人告別。
他們與主人戀戀不捨,三飛四回頭,眼光裏充滿留戀。
難道他們不喜歡華美的屋子和精巧的珠簾?但是,終歸要飛上回南方的路。
我很慚愧,我連胡燕都不如,遠離妻子來秋浦已經一年多了。
多少思念,多少感嘆,淚下如雨,浸濕糨糊,信不能封緘。

秋浦感主人歸燕寄內創作背景

天寶十四年(755)前後,李白辭別妻子,漫遊於金陵、宣城、秋浦一帶。這首詩就是在秋浦旅所所作。從詩的題目可以得知,李白旅居秋浦,看見胡燕南歸,想到自己久別妻子,至今不得團聚,相思之情油然而生,於是便寫下了這首寄內的詩,來表達自己無窮的思念。 [3] 

秋浦感主人歸燕寄內作品鑑賞

這首詩先從氣候的變化造成一種悽苦的氛圍。“霜凋楚關木,始知殺氣嚴。寥寥金天廓,婉婉綠紅潛。”秋風颯颯,寒霜遍地,寥廓天宇,萬物蕭條,花木凋零,寒氣逼人,營造出一幅麼令人傷感懷人的情景。
詩人先從無生命的景物再寫到有生命的胡燕,進一步造成感傷懷人的氛圍。秋高氣爽,春燕南歸。一年一度來來去去的春燕,就要告別主人回南方去了。成雙成對的春燕在檐前竊竊私語,它們飛來飛去,一次又一次地回顧原來的舊居,非常的留戀,但是它們更思念家鄉,所以最後還是飛走了。這首詩寫到這,將相思的情境描繪得突出而充分,把牽動相思的氣氛造的濃濃的。
然後作者筆鋒一轉,由彼及此:“我不及此鳥,遠行歲已淹。寄書道中嘆,淚下不能緘。”春燕思家,南歸去了;遊子思鄉,不得北返。胡燕春來秋去,尚急切欲歸,遊子離家已多年,還是歸無時日。作者只好把自己此時此刻的心情,寫成詩文,寄給遠方的妻子,但誰知涕淚縱橫,連書信的封口都無法封住。這裏雖然略帶誇張,但前後轉得自然,情境與人的情感和諧一致,融為一體,給人藝術的真實感。另外以此結尾,給人留下言語表達不盡的情思、無法遏制的哀傷。 [3] 

秋浦感主人歸燕寄內作者簡介

李白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餘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懷着平亂的志願,於公元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卒於當塗(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有“詩仙”之美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4] 
參考資料
  • 1.    楊新民.中國古典詩詞精華類編 愛情卷 .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6年:103頁
  • 2.    《全唐詩》(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431頁
  • 3.    楊輦宗,楊實誠.愛情詩注析 .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288-290頁
  • 4.    《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5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