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私營日報

鎖定
2013年4月1日,經緬甸政府批准,4傢俬營報社開始發行日報,其中包括由總統吳登盛領導的執政黨和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的報紙。此前只有緬甸國營報社可以發行日報。自2012年12月,緬甸當局陸續收到了20多份申請,16份通過批准,但2013年4月1日,開始發行的只有週刊《聲音週刊(Voice Weekly)》的兄弟報紙《聲音日報(Voice Daily)》及執政黨聯邦鞏固與發展黨的《聯合日報(Union Daily)》等4份報紙,主要在緬甸最大城市仰光發行。
中文名
私營日報
成立時間
2013年4月1日
獲    批
緬甸政府
發行地
緬甸

私營日報緬甸發行

2013年4月1日,緬甸解除國營媒體對日報的長期壟斷之後,50年來首次有私營報紙公開發行。
緬甸政府2012年12月宣佈,任何一個希望出版日報的緬甸公民都可以申請並能夠於2013年4月1日開始出版報紙。緬甸當局陸續收到了20多份申請,16份通過批准。 [1]  2013年4月當局已批准16份新聞週報轉變為日報,2013年4月1日,開始發行的只有週刊《聲音週刊(Voice Weekly)》的兄弟報紙《聲音日報(Voice Daily)》及執政黨聯邦鞏固與發展黨的《聯合日報(Union Daily)》等4份報紙,主要在緬甸最大城市仰光發行。 [2]  新發行的四份緬甸語日報,由週報轉變而來,2013年4月1日在仰光街頭的報攤上剛剛面世,就吸引大批市民爭相購買,一睹為快。其中一份報紙印了八萬份,還未到中午就賣光了。

私營日報發行背景

緬甸開始發行私營日報 緬甸開始發行私營日報
20世紀60年代,已故前領導人吳奈温宣佈實施新聞媒體國家壟斷政策。《金色新土地》日報的總編輯、2013年已經81歲的金毛禮回憶説,在1948年緬甸贏得民族獨立之後的短暫時期內,緬甸國內的報刊市場十分繁榮,有緬甸語、英語、印地語和中文四種語言的報刊存在。他當時在一家緬甸語日報擔任高級編輯。但緬甸政府於1964年將所有報刊收歸國有,他所在的報紙也被取締。現在,作為《金色新土地》日報的總編輯,他從許多週刊中招募了不少年輕記者。雖然知道將迎來諸多挑戰,但金毛禮表示,已經做好準備。
報紙復興是緬甸總統吳登盛改革措施的一部分。作為前軍政府的總理,吳登盛於2011年3月就任民選政府總統,他將政治和經濟自由化作為工作重心。2012年8月,緬甸政府解除了新聞審查制度,允許記者們自由報道,這在軍政府統治期間是不可想象的。
但改革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在新的媒體法律制定之前,嚴苛的“1962年印刷與登記法案”依然有效。該法案規定,未經登記擅自出版印刷,責任人將被處以7年監禁,政府有權隨時收回出版執照。2012年12月,緬甸政府宣佈,任何想要出版日報的緬甸公民都可以提出申請,如獲批准,便可於2013年4月1日開始發行。 [3] 

私營日報意義介紹

緬甸,官方媒體所報道的新聞與政府新聞發佈稿沒什麼兩樣,通常是了無生趣的話題,如參加新大橋落成典禮的官員名單等等。報紙的言論也都是採取保守立場,似乎落後於時代。因此,私人報刊的出現對官方媒體是一大挑戰,而官方媒體對此也很清楚。官方英文報紙——《緬甸新光報》準備尋找合資夥伴,以求改變報紙的整體面貌。執政黨聯邦鞏固與發展黨的報紙《聯盟報》計劃利用自身強大的資金優勢。聯邦鞏固與發展黨得到許多企業界大亨的支持。另外,官方媒體價格便宜、覆蓋面廣也是私營日報目前不能趕超的優勢。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