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禾稈亮毛蕨

鎖定
禾稈亮毛蕨(Acystopteris tenuisecta (Blume) Tagawa)是蹄蓋蕨科亮毛蕨屬植物,直徑約2-5毫米,生海拔650-2600米山地雨林下或溝邊林下陰濕處。國內外均有分佈。
中文名
禾稈亮毛蕨
拉丁學名
Acystopteris tenuisecta (Blume) Tagawa [3]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冷蕨科
亮毛蕨屬
禾稈亮毛蕨

禾稈亮毛蕨形態特徵

禾稈亮毛蕨線稿圖 禾稈亮毛蕨線稿圖
疏被淺褐色披針形薄鱗片;葉近生。能育葉長(22-) 65-80 (-150) 釐米;葉柄長 (7-) 30-40 (-90) 釐米,基部直徑(1.5-) 3-4 (-5)毫米,淺禾稈色,上面有一條縱溝,基部被淺褐色披針形的鱗片和稀疏的節狀毛;葉片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 (14-) 35-50 (-70)釐米,寬 (7-) 20-25 (-60) 釐米,漸尖頭,基部圓心形,二至三回羽狀,末回羽片羽狀全裂;羽片15-20對,近對生,寬披針形至披針形,漸尖頭,略向上彎弓,近無柄或有短柄,基部對稱,近截形,下部1-2對羽片闊披針形,長 (3.5-) 15-20 (-33)釐米,寬(2-) 4-8 (-20) 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近平截或圓楔形,一至二回羽狀,二回小羽片羽裂;一回小羽片10-25對,羽軸上側的較下側的略短,基部一對稍縮短,下側第二片起小羽片為闊披針形,長 (1-) 2.5-5 (-10)釐米,寬 (0.4-) 1-2 (-3) 釐米,鈍頭或漸尖頭,基部平截,無柄,互生,一回羽裂至一回羽狀,二回小羽片羽裂;末回小羽片長方形或長圓形,長4-10毫米,寬2-3毫米,鈍頭,無柄或基部多少與小羽軸合生,鋭裂或片裂;向上的羽片漸短,和基部的同形或稍狹;頂部羽片為披針形;葉脈在裂片上羽狀,小脈單一或分叉。葉幹後草質,淡綠色,葉片下面及囊羣蓋邊緣具桔黃色或黃色細微腺體,兩面沿葉脈和各回羽軸、葉軸以及葉柄均密被透明的節狀長毛;羽軸、葉軸和葉柄同色,上面還被有許多由2-3行細胞組成的鑽狀鱗片。孢子囊羣小,圓形,着生於裂片基部上側小脈背部,在小羽軸兩側各排成整齊的一行;囊羣蓋羣小,膜質,灰綠色,卵圓形,僅以基部一點着生於囊託,被成熟的孢子囊羣向後推開、壓於下面宛如下位,宿存。孢子豆形或長圓球形,黃色,不具周壁,表面具密集的直立而頭部膨大的棒狀突起。 [1]  [4] 

禾稈亮毛蕨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650-2600米的山地雨林下或溝邊林下陰濕處。

禾稈亮毛蕨分佈範圍

分佈於台灣(台北、宜蘭、桃園、新竹、台中、南投、嘉義阿里山、高雄、屏東、台東)、廣西(九萬山)、四川(峨眉山)、雲南(廣南、西疇、馬關、屏邊、金平、元陽、新平、景東、西雙版納、西盟、永德、易門、雙柏、漾濞、瀘水、貢山)及西藏(墨脱、南迦巴瓦)等省區。日本、越南、緬甸、印度東北部、錫金、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亞洲熱帶地區及新西蘭也有分佈。 [2] 

禾稈亮毛蕨採收儲藏

夏季可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1] 

禾稈亮毛蕨相關的種

亮毛蕨Acystopteris japonica (Luerss.) Nakai
台灣亮毛蕨Acystopteris taiwaniana (Tagawa) Á. Löve & D. Löve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