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禰軍墓誌

鎖定
禰軍墓誌,是唐代百濟降將禰軍的墓誌,現保存於西安博物院,墓誌上因出現最早日本國名(公元678年)而具有非凡意義。
中文名
禰軍墓誌
館藏地點
西安博物院
所屬年代
唐代
出土地點
陝西.西安

禰軍墓誌文物歷史

百濟是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古國,和北邊的高句麗以及東南邊的新羅三足鼎立了多個世紀。直到公元660年,才被唐朝與新羅的聯軍所滅。中國史書記載百濟末代王扶余義慈面對唐軍圍城,選擇了投降,城破之後與“太子隆、小王孝演及諸將人”被送往洛陽。禰軍也參與了這一事件,不過身為百濟大將的他卻臨陣倒戈,算是替唐朝立下了一功。 [1] 
志文中將他的臨陣倒戈,與中國歷史上的兩位著名人物——由余和金日磾相提並論,前者流亡戎地多年後投奔秦穆公,幫助秦人平定西戎;後者作為匈奴王子歸順漢武帝后,成為了託孤重臣。所以唐高宗很高興,嘉獎封賞了他。 [1] 
墓誌中用了很長的篇幅記載他出使日本的事情,雖然唐代史書沒有記載他出使的時間,但在日本的史書中還是留下了有關他的隻言片語——他於公元664年和665年,兩次代表唐朝出使日本。
那個時候唐朝和日本還沒有進入蜜月期,因為唐朝和新羅聯合攻滅百濟,極大的侵害了日本當時在朝鮮半島的利益。日本因此出兵,於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和唐朝水軍在白江口遭遇。因為大敗而歸,日本才意識到了差距所在,才開始向唐朝學習。而從沒有把日本當做心腹大患的唐朝,也就順水推舟,派遣禰軍等人組成的使團出使日本,謀求和平。 [1] 
結合朝鮮半島的史料,以及中國出土的百濟遺民墓誌記載,除了出使日本之外,禰軍還被派回過百濟故地,替唐朝安撫當地人。卻在唐朝和新羅交惡之後,被扣押為人質,幾經輾轉才回到長安。儀鳳三年,禰軍病逝,享年六十六歲。唐高宗念及其功績,“贈絹布三百段粟三百升”,並且下令所有喪葬費用全部由唐朝政府出資,並安排弘文館學士兼檢校左威衞長史王行本負責,葬於雍州乾封縣之高陽裏(今陝師大長安校區附近)。 [1] 

禰軍墓誌現狀

禰軍的墓被盜墓賊洗劫,而犯罪分子用流出的墓誌製作拓片在市場銷售,警方經過縝密偵查,成功追繳了包括禰軍墓誌在內的共計423件涉案文物。 [1] 
2017年6月,西安博物院開展的“十年藏珍——西安博物院新入藏文物精品展”上,展出禰軍墓誌。

禰軍墓誌文物價值

禰軍墓誌,將日本國名最早實物資料的紀錄,由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前提到了儀鳳三年(公元678年),至少前提了56年。 [1] 

禰軍墓誌文物保護

禰軍墓誌西安現保存於西安博物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