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禔,漢語三級字 [3]  讀作禔(zhī、zhǐ或tí),有三種讀音,意為安寧,幸福;意為安享,福時可讀tí;古通“祇”,意為恰好時可讀 zhǐ。
中文名
拼    音
zhī、zhǐ、tí
筆    順
點、橫撇、豎、點、豎、橫折、橫 、橫、橫、豎、橫、撇、捺 [2] 
古    義
稙身
注    音
ㄓ、ㄓˇ、ㄊㄧˊ [1] 
形    容
安寧;安享 [1] 

詳細字義

1.安寧[peaceful]
2.幸福[happiness]
或問“君”,曰:“明光。”問“臣”,曰:“若稙。”——漢·揚雄法言
又如:(安身;修身);稙躬(猶稙身);稙福(安寧幸福)
説文》:“禔,安也。”

其它讀音

禔 zhǐ

基本字義
古通“祇”,恰好:“臣以三百人眾不敵,~取辱耳。”

禔 tí

基本字義
1. 安享:“遐邇一體,中外~福。”
2. 福。“禔福”就是福安之意。古老的漢字“禔”或許是“平安福”的源頭, 《易》曰:“禔旣平”;至清朝各大對外府衙的匾額仍用“中外禔福”。民間及很多宗教也流傳着被賦予某種靈氣的護佑“平安”的聖物被稱之為“平安符(福)”。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1] 
廣韻》《集韻》章移切《正韻》旨而切,𠀤音支。福也,安也。
《廣韻》《正韻》杜奚切《集韻》《韻會》田黎切,𠀤音題。
《廣韻》是支切《集韻》《韻會》《正韻》常支切,𠀤音時。義𠀤同。
《韻會》同祗。《易·復卦》無祗悔。王肅陸績本作禔。《史記·韓長孺傳》禔取辱耳。《注》禔,一作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