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福臻寺

鎖定
福臻寺是平湖境內一座有名的古剎,在1962年時被 拆毀了。它的一磚一瓦,一木一石全搬運到上海塘邊,建造當時的城北糧管所。
中文名
福臻寺
地理位置
平湖
類    型
古剎
拆毀於
1962年
福臻寺的舊基上曾一度辦過中小學,後相繼搬遷。直到今天的2007年,不知是由於人們對神靈的敬畏,還是其他原因,在原寺院25餘畝的地基上,仍是雜草叢生、荊棘滿地、坑坑窪窪,滿目淒涼。然而,福臻寺的“福臻”二字,是一個吉祥如意的詞語,由當年福臻寺派生出來的福臻塘、福臻村、福臻橋等名字,始終被人們沿用着, 而今附近新建的中學取名為福臻中學,新辦的皮件廠取名福臻皮件廠,2006年在福臻寺舊基南面,新開闢一條現代化公路,也命名為福臻路。當人們寫着、看着、叫喊着帶有“福臻”二字命名的地名、單位名時,難免自然而然地聯想起這方土地上,第一個取用“福臻”的福臻寺。於是人們總想多瞭解一些有關福臻寺的歷史知識及看看福臻寺。
閲讀地方誌書,明.天啓《平湖縣誌》記載: “我湖距城艮當之陽,古有寺曰福臻,一方之古剎也,建於宋南渡之初。”“宋紹興六年,改福臻院,僧弘宣開山建佛殿、方丈、兩廊、齋堂,元末兵毀。”“洪武初,定為教寺,主持琦楚石建,復廢。”“萬曆二十三年,陸基誠重建。”
清光緒彭志《平湖縣誌》中有關福臻寺的記載:“國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知縣王恆重修。咸豐後,漸圯。光緒七年(1881年),寺僧慶良募修。”在以清宣統辛亥(1911)為斷代的《平湖縣續志》中也提到:“福臻寺,光緒間,寺僧慶良募修。”復修工作,“始於光緒二年,越六年而工竣。”描述竣工後的福臻寺“殿中供丈六金身像三尊,煥然一新,兩旁羅漢及天尊亦縷金錯採,前殿四大金剛怒目揚威。與昔時迥異,大殿之西建方丈樓房五間,頗覺開爽,大殿東西各建樓房五間,東供地藏王佛,西為齋堂,堂之南建僧房五間,殿之西北建禪堂五間,惟寺之東南隅為油車所佔據。”
1993年出版的《平湖縣誌》卻在第三十七編第三章宗教第一節佛教中,關於福臻禪寺的內容寥寥數句:“福臻禪寺,建造時期,宋紹興六年(1136),地址縣北四里,備註本名福臻院, 明洪武初改名。”並在全縣佛教概述中説:“解放後經過土地改革,僧尼分到土地,陸續還俗,寺院改建他用。佛教組織無形消失。”
依此資料推算,在北宋末、南宋初北方大批達官貴人、商賈學士及眾多百姓,紛紛渡長江南移。有人於公元1127年至1135年間,在這裏建立寺院,到紹興六年(1136)僧弘宣大興土木、開山建佛殿、方丈、兩廊、齋堂。用我們現在的話説,寺院進行達標工程建設,工程結束後,正式改名為福臻院。 明洪武初,定為教寺(即福臻禪寺)。寺院屢毀屢修,屢廢屢建。歷史上大修建有五次,即1136年、1368年、1595年、1788年、1876年。直到1951
年土改,福臻寺廢,1962提福臻寺毀。若照這樣計算,福臻寺在平湖縣北存在了816年至824年。經歷過宋、元、明、清、民國及新中國六個朝代。
據有關資料反映,在這800多年間的福臻寺,有四位僧人,值得再提一下。
第一位是宋代的弘宣,是福臻寺的開山祖師,正式啓用“福臻院”一詞是從他而起。
第二位是元末明初的琦楚石,此僧了不得,是一代詩僧,詩偈著作甚豐,為明代十大高僧之一,又是對外文化交,流之功臣。楚石幼時聰慧,趙孟頫(宋室宗親、大書法家)出資為其購買僧牒,16歲(1311)杭州昭慶寺受戒,29歲(1324)受行宣政院委任出任海鹽州之福臻寺主持,33歲(1328)出任天寧永祚禪寺住持,建造鎮海塔、千佛閣,49歲(1344)任嘉興本覺禪住持,建萬佛閣,明洪武初復為福臻禪寺住持重建福臻禪寺。《楚石禪師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功臣》一書中載, 日本正平年間,日僧濟知客來海鹽天寧向楚石禪師求法,楚石為濟知客題《雪舟》兩字相贈, 至今仍藏日本山口崇福寺,珍為國寶。
第三位是清代的慶良僧,原浙南天台僧人,他重修福臻禪寺,始於光緒二年,越六年而工竣,使禪寺煥然一新,慶良不僅修葺福臻禪寺,還修葺縣城的佑聖宮,後又重修報本禪寺,工未竣,旋以勞瘁跏坐而瞑,死後葬於福臻寺西圍牆內。
第四位是福臻寺的最後一位住持月郎和尚,平湖人,俗家姓張,家在黃家弄內。民國時期他曾在福臻寺關房中坐了三年六個月的坐關和尚,1951年2月5日(農曆丙寅除夕)晚上,同安鄉土改隊隊長帶領同安鄉第一村民兵入福臻寺把佛像搗毀。住持月郎愛寺惜佛如命的佛教徒,連夜步行上杭州去告狀,未果而回。1951年春天住持月郎以賄賂幹部罪和反對土改罪被鬥爭和拘留,1956年病死在福臻寺,年近七十。
(三)
聽説福臻寺舊基還在,2007年6月30日上午,我們由原福臻大隊老支書陸文龍陪同下,到福臻寺舊基察看,三個人沿平鍾公路北上,跨過福臻公路橋,轉過房屋,穿過草徑,跨過小橋,七彎八轉,來到原寺院街道的路基上。
正南是一條東西走向的福臻塘,東頭河水經過一里涇與呂公橋北流水匯合入泖河,西頭河水西去百米處折向南流入松風港,轉折處形成一漾,漾中有一個小洲約有三畝地大小,農民稱其為“燒和尚墳”,是當湖歷代高僧叢葬處,原有近20多個舍利塔。
有一條南北向的放生港。南口即是福臻塘,河水相通,南端還有一座東西向的單孔拱型石橋,名叫利生橋,又叫東寺橋,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無人行走,橋上長着很多雜草和小樹。
面北即福臻寺舊基,展現為一塊空曠地,遍地是雜草,榛莽、荊蔓,再往北即是和尚浜,浜水原有東邊放生港進入和尚浜,朝西再折向南,對福臻寺成半包圍,原船隻可在寺西側的廚房後面停靠。現在和尚浜已經淤塞,形成低窪,在淤泥中有幾莖蓮葉和水草。寺北隔和尚浜的謝家宅基,寺西隔和尚浜的陳家宅基、陸家宅基各村民小組均已被遷往三里路外的新村,故面西可看到遠處華都九龍廣場的開發景象。
以福臻塘、寺前街舊址、東寺橋、和尚浜遺蹟及燒和尚墳小洲為座標,老支部和我們指指點點,比比劃劃,描述出1949年時的福臻寺殿宇建築狀況,繪聲繪色地道出一幅“福臻寺全圖”輪廓:
福臻寺南臨福臻塘,福臻寺山門對着西寺橋(又名萬安橋),西寺橋是一座石樑大橋,南北跨越福臻塘河,此橋在1962年被拆掉,橋南面有一條石板路蜿蜒三、四里,可直到縣城東北的神州庵(此庵正殿現仍在顧家廊下內)。橋北面西側河岸上矗立着一棵高大的山楊樹。寺院東面、北面及西北,有放生港河和和尚浜包圍着,寺院南面及西南面有紺色圍牆包圍着。朝南牆上寫有“南無阿彌陀佛”6個六尺見方大字。寺前有一段商業街。
福臻寺內共有五殿,每殿前面有個院子。
南面圍牆上左右有兩個上邊弧形的洞門,是香客進出的通道,穿過洞口見一院子,兩邊各種一棵柏樹,走過院子,來到第一殿,名叫彌陀殿又叫山門,有柵有門,殿內南向座着彌陀佛,北向站着韋馱,都有佛龕和楹聯。東西靠牆站着哼哈二將。
過第一殿,再走過一院子就是第二殿,是四大天王殿。天王殿設計別緻,前後無門,而是有略帶弧形的青條石鑲圈起來的兩個圓月形月洞,這月洞的直徑約七米。殿內四大天王站立兩邊,殿中間無障礙物。從第一殿視線穿過天王殿可遙望到第三殿的大雄寶殿,如見洞天佛國。
走過天王殿是一個非常大的正方型院子,花崗岩條石鋪得很整齊。院子中間建有石壇,上有千斤寶鼎。大雄寶殿宏偉高大,殿基很高,從大院子上跨五步石階才是大雄寶殿的殿廊,大院子兩廡各有五間樓房,並有長廊與大雄寶殿的長廊相連接,西長廊掛有“雲
板”,和“木魚”,撞擊這兩法器是僧人集合起居的信號。東廡五間樓房是偏殿,底層中間是地藏王殿,其餘四間也是佛殿。樓上五間,盡是當時住持月朗和尚惜佛,把當湖附近被戰爭毀了的寺廟中,遺留下來的殘缺不全的佛像雕塑蒐集在一起奉祀。這些缺手少腳的佛像,無佛龕佛座,都席地而坐,放在樓板上,眾佛前一隻香爐,上樓香家只准插一支香,不準點蠟燭和燒錫箔。西廡五樓五底是齋堂。其中北邊四間放着很多“長生牌位”,都是富貴人家舍錢立的,長期供奉在寺院中受寺僧的超度和奉祀。齋堂南端的一間稱關房,是苦行僧參禪的地方。
大雄寶殿殿廊上方有“大雄寶殿”匾額,匾下一排高高的落地長窗。下面户檻很高。大殿中間青蓮寶座上坐着三尊丈六鎏金佛像,(注1950年2月3日,由縣長方建烈簽字,上報省政府平湖縣人民政府調查平湖名勝古蹟的名單中,列有福臻寺三尊古佛宋代即此三尊。)西邊一尊佛像前兩邊還站着一老一少的兩尊持者佛像,大殿左右旁及後邊靠牆處是三十六尊羅漢排列在上。殿東南角有一隻口徑約大餘的大銅鐘,殿西南角的鼓架上一隻大鼓。三尊大佛各背靠有蓮花花瓣形的錦屏,直插上空,轉過三尊佛像,後邊是觀音菩薩手託寶瓶楊枝站在大鰲魚頭上的佛像慈航,以次而上是諸天菩薩上九天的壁塑。
過諸天壁塑,出大雄寶殿向北,走過鋪着花崗岩條石的院子,來到最後第四殿,人稱諸佛殿。殿中供奉着三尊站着的佛像。這條石院子和第四殿東邊無廡廊,牆東邊即是油作坊的宅基。
《平湖縣續記》記,“惟寺之東南隅為油車所佔據”,經實地察看,應校正為“惟寺之東北隅為油車所據”第四殿西廡,是南向的一座藥師殿。藥師殿前也有院子,院中有高大的一棵桂花樹。桂花樹上吊着一口直徑約三尺的銅鐘。藥師殿的佛像有很大的佛龕和楹聯,前面還掛着靈幡。殿前有長窗和廊下,殿基比大雄寶殿低二石級。藥師殿長廊往西下去三石級,就到了朝東向的五樓五底禪房口,禪房樓上是僧寮、一般僧人宿舍,樓下是方丈間,是方丈會見賓客、高僧以及僧會司議事之處。內有兩禪牀是住持方丈跌座靜修之用。禪房北端往東還有三間矮矮的平房,也就是在藥師殿後面,這三間平房是柴間和傢什存放處。禪房南邊是有三間廚房。廚房裏有五眼灶,最大的飯鍋能煮200斤為。廚房南端向西又見一排朝南五間精緻的禪房,稱西方丈室。這西方丈室是閒人止步的禁區。因中間一室供奉着慶良大師的遺像和他的鐵禪仗,東西各室均是存放着經卷及各種鎮寺之寶。西方丈室在和尚浜底南岸。凡和尚浜底沿着西方丈五間房、廚房和五間禪房的地方,都築有整齊的石駁岸,並築有一個寬闊的踏渡,踏渡邊經常停着一艘艘燒香船。浜西岸是竹林。西方丈室南面是寺院紅牆內的三畝菜園。靠西圍牆建有一方形石壇,上面有一舍利子塔,是慶良大師的墳墓。
齋堂最南一間房稱之謂關房。福臻寺最後一位,住持月郎和尚就在民國時期,坐了三年六個月的坐關和尚。關房只有一尺見方的牆洞供給齋飯和水漿,門上要鎖幾十把鎖。縣裏各衙門都來加鎖,鄉神、大施主也加鎖。在菜園子裏有一隻一半在關房裏一半在關房外的糞桶,供坐關僧人拉屎尿的。苦行僧出關的一天,據説儀式十分隆重,大雄寶殿前的大院裏用檀香搭起香橋。遠近寺院的住持、縣裏的縣長、各衙門長官、鄉紳、大施主(三年前來加鎖的有關人員)紛紛前來祝賀。坐關的和尚與前來祝賀的人,在眾和尚的頌經聲、法器聲中手攜手走過“香橋”才算禮成。從此,坐關和尚在同行中級別提高。
關房往南,有一座六樓六底的房屋,原來的僧寮,1911年(清宣統三年)在這裏創辦了簡易識字學塾,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學校,始名福臻初等小學,一級一員。民國4年(1915年)起稱福臻國民學校。以後幾年,學生和教員人數不斷增多,學校也幾經改名,民國35年(1946年)定名為平湖縣漢塘鎮中心國民學校,設了學級,學生118人,教員5人。1946年12月至1948年底學校一度東遷300米的普福庵。1949年春,仍遷回福臻寺,學生75人,教員3人。菜園的南邊部分做了操常民國時期,辦作學校,菜園的南邊部分做了操常1949年5月11日,平湖解放,1950年土地改革,僧尼還俗。1951年2月5日晚上(農曆丙寅除夕),由土改隊隊長餘爾傑帶—領同安鄉第一村民兵,入福臻寺把寺內佛像全部搗毀。當時還留下大雄寶殿內三尊鎏金大佛,不久大佛也被毀,佛身上的鎏金是誰拿走,至今是個謎。1956年,寺院房屋改建成城北糧管所倉庫。1962年寺院各殿和僧寮、齋房全部拆去,搬運到上海塘邊建造城北糧管所(新倉庫)。僅留學校部分六間樓房。後學校擴建成城北鄉中學和城北鄉中心小學,隨後相繼遷址於平興公路邊。1999年5月,全市撤鄉並鎮時,城北鄉與勝利鄉,白馬鄉併入城關鎮,增關鎮更名為當湖鎮。
2004年5月,撤銷當湖鎮建制,望在這裏隸民各鍾埭街道管轄。面對荒涼的遺址,使人感慨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