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福建胡頹子

鎖定
福建胡頹子(Elaeagnus oldhamii Maxim.)是胡頹子科、胡頹子屬植物。常綠直立灌木,高1-2米,具刺,刺粗壯,長10-40毫米或更長,基部着生花和葉;當年生枝密被褐色或鏽色鱗片。葉近革質,倒卵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3-4.5釐米,寬1.5-2.5釐米。花淡白色,被鱗片,數花簇生於葉腋極短小枝上成短總狀花序;花梗長3-4毫米;萼筒短,杯狀;花柱直立,無毛。果實卵圓形,長5-8毫米,幼時密被銀白色鱗片,成熟時紅色,萼筒常宿存;果梗在花後不伸長。花期11-12月,果期次年2-3月。 [1] 
分佈於中國台灣、福建、廣東。生於海拔500米以下的空曠地區。 [1] 
福建胡頹子有根瘤菌共生,具有固氮能力,樹形娟秀,葉色南雅,耐修剪,較適合濱海地區庭院美化,也可作綠籬。 [3]  福建胡頹子藥用可治神經痛、風濕痛、腎虧腰痠、月內風、腦膜炎等。 [2]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8]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9] 
(概述圖參考來源: [5] 
中文名
福建胡頹子
拉丁學名
Elaeagnus oldhamii Maxim. [10] 
別    名
柿糊
椬梧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薔薇目
胡頹子科
胡頹子屬
福建胡頹子
分佈區域
中國台灣、福建、廣東
命名者及年代
Maximowicz, 1871 [4]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1] 

福建胡頹子形態特徵

福建胡頹子
福建胡頹子(11張)
常綠直立灌木,高1-2米,具刺,刺粗壯,長10-40毫米或更長,基部着生花和葉;當年生枝密被褐色或鏽色鱗片,一年生枝灰色或灰黃色,多年生枝鱗片脱落,黑色。葉近革質,倒卵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3-4.5釐米,寬1.5-2.5釐米,頂端圓形,稀鈍圓形,向基部漸窄狹,急尖或楔形,全緣,上面幼時密被銀白色鱗片,成熟後脱落或部分脱落,微具光澤,乾燥後褐黃色,下面密被銀白色和散生少數深褐色鱗片,側脈4-5對,兩面略明顯;葉柄褐色,長4-7毫米。 [1]  [12] 
花淡白色,被鱗片,數花簇生於葉腋極短小枝上成短總狀花序花梗長3-4毫米;萼筒短,杯狀,長約2毫米,在裂片下面略收縮,子房上先膨大後收縮,裂片三角形,與萼筒等長或更長,達3毫米,頂端鈍形,內面無毛或疏生白色星狀柔毛,包圍子房的萼管卵形,長約1毫米;雄蕊的花絲極短,花葯矩圓形,長1.5毫米,達裂片的1/2以上;花柱直立,無毛。果實卵圓形,長5-8毫米,幼時密被銀白色鱗片,成熟時紅色,萼筒常宿存;果梗在花後不伸長。花期11-12月,果期次年2-3月。 [1] 

福建胡頹子近種區別

福建胡頹子的葉片倒卵形或倒卵狀披針形;花較小,裂片與萼筒等長或更長,容易認識。其果實與牛奶子Elaeagnus umbellata Thunb.)相似,但該種為常綠灌木:葉片革質,頂端通常圓形;萼筒短,杯狀,長2毫米而不同。 [1] 

福建胡頹子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台灣、福建、廣東。生於海拔500米以下的空曠地區。 [1]  陽性植物,日照70-100%。福建胡頹子性喜温暖耐高温,生長適宜温度18-30℃。 [2]  喜光稍耐陰、耐水濕、耐瘠,對土壤要求不嚴。海岸與海島特有樹種,在基岩海岸的浪花飛濺區、海岸木麻黃林沙地、魚塘堤岸及海岸迎風面山坡常見其蹤跡。在福建平潭島,福建胡頹子生長於受強海風吹襲的迎風面山坡,與之共生的植物有龍舌蘭、苦郎樹等。 [3] 
福建胡頹子分佈圖 福建胡頹子分佈圖

福建胡頹子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採取成熟後的種子,最好在寒冷的環境中播種。種子在冬末或早春發芽。儲存的種子發芽非常緩慢,通常需要18個月以上。所以需要先對種子進行4周的温暖分層,然後進行12周的寒冷分層,這有利於縮短髮芽時間。種子通常(最終)會很好地發芽。當幼苗足夠大到可以移栽時,立即將其移入單獨的花盆中,並在幼苗至少15釐米高時進行栽植。 [6] 

福建胡頹子栽培技術

適合全日照温暖環境,高温期生長迅速。根系耐旱忌積水,栽培介質只要排水良好均可使用。栽培介質以壤土或沙質壤土為佳。水分充足供應可以加速生長。生長期間每1-2個月施肥1次。每季施用一次長效性綜合肥料。花、果後修剪整枝,綠籬隨時做必要之修剪。因為枝條較柔軟,如果枝條過度長伸容易有四散下垂的狀況,可以進行強剪以控制樹形。 [2]  [7] 

福建胡頹子主要價值

福建胡頹子有根瘤菌共生,具有固氮能力,樹形娟秀,葉色南雅,耐修剪,較適合濱海地區庭院美化,也可作綠籬。 [3]  福建胡頹子藥用可治神經痛、風濕痛、腎虧腰痠、月內風、腦膜炎等。 [2] 

福建胡頹子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8]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