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禍起蕭牆

(漢語成語)

鎖定
禍起蕭牆(拼音:huò qǐ xiāo qiáng)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論語·季氏》。 [1] 
“禍起蕭牆”的原義是禍亂產生於家中,比喻災禍、變亂皆由內部原因所致;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1]  也作“禍發蕭牆” [6] 
中文名
禍起蕭牆
拼    音
huò qǐ xiāo qiáng
近義詞
同室操戈蕭牆之禍尺布斗粟
反義詞
敵國外患兵臨城下大軍壓境
注音字母
ㄏㄨㄛˋ ㄑㄧˇ ㄒㄧㄠ ㄑㄧㄤˊ
成語出處
《論語·季氏》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定語

禍起蕭牆成語出處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4]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4] 
後人據此典故概括出成語“禍起蕭牆”。 [4] 

禍起蕭牆成語典故

公元前659年,魯莊公的弟弟季友立公子姬申為國君,即為魯信公。同年,季友迫使莒國將魯國亂臣慶父交還魯國。由於季友對魯國王室忠心耿耿,為維護魯國的安定做出了貢獻,鎮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費這個地方賞賜給了季友。從此,費地成為季友的私產,而季友的子孫被稱為季孫氏,在魯國執政。季友的孫子季孫行父執政時,舉賢任能,分財濟貧,受到國人愛藏,諡號季文子。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三代執掌國政,當時幾代魯君都昏庸無能,以致出現了人民只知道有季氏,不知道有魯君的情況。 [3] 
魯哀公時的季康子,名位雖是卿大夫,實際權勢之大,早已超出國君之上。他為了進一步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伐附近的顓臾,把它併吞過來。於是他以顓臾國靠近費邑,以後會給子孫造成威脅為藉口,要出兵征伐顓臾。顓臾在商代即是方國,周成王時成為魯國的附國。顓臾地處魯國首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費城之間,周王室曾授權其祭祀少皋和蒙山。季氏要對這樣一個處在魯國疆域之內的附庸國大動干戈,這使孔子十分反感。他説:“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因為季氏當時只是一個卿大夫,是不能擅自征伐的。 [3] 
當時,孔子的學生冉有子路季孫氏的家臣,他們對孔子解釋説:顓臾城牆堅固,離季氏的采邑費地又很近,季氏如今不把它佔領,將來會成為子孫後代的禍患。孔子説:“君子討厭那種避而不説自己貪心,卻一定另找藉口的態度。我聽説過無論是有國的諸侯或者有封地的大夫,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境內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沒有貧窮;和平相處,便不會人少;如果不發生戰爭,也就不會發生什麼災難。做到這樣,遠方的人就會前來歸服,如果嫌歸服的人不多,還可以履行仁義禮樂,發揚文治教化招致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可如今你們兩人輔佐季氏,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國家支離破碎,卻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國境以內使用武力。我想季氏的憂患,恐怕並不是來自顓臾,而是來自蕭牆之內吧。”一語點破了季氏欲征伐顓臾的真正原因。 [3] 
“禍起蕭牆”這個成語就是源自孔子的這句話,以後常用來比喻禍亂出自內部。 [2] 

禍起蕭牆成語寓意

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各諸侯與天子爭權,而在諸侯國內部,國君的權力也往往被卿大夫和家臣把持。季友原本與國君魯莊公是同胞兄弟,又為輔佐王室立下大功,他可能也不會想到,自己的後代會與國君爭權。季康子是魯國最有權勢的貴族,把持國政,專橫一時,與魯國國君之間產生了很大矛盾。他準備去攻打顓臾,就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孔子得知這一消息後,認為季孫之憂不在外部,而在來自宮室之內的禍患。因為魯哀公不會坐視季氏壯大勢力,專橫跋扈,一定會尋機懲治季氏。禍起蕭牆,同室操戈,人們要多注意內部存在可能發生的危險。 [3] 

禍起蕭牆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禍起蕭牆”在句中可充當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指禍亂髮生在家裏。比喻內部發生禍亂。 [1] 
  • 運用示例
漢·焦延壽《豫之隨》:“憂在腹內,山崩為疾,禍起蕭牆,竟制其國。” [1] 
晉·慕容垂《上苻堅表》:“臣才非古人。致禍起蕭牆,身嬰時難,歸命聖朝。” [5] 
唐·王翰《古長城吟》:“一朝禍起蕭牆內,渭水咸陽不復都。” [5] 
宋·范仲淹《奏上時務書》:“國侵則害加黎庶,德敗則禍起蕭牆。” [5] 

禍起蕭牆拓展閲讀

蕭牆本身是指古代國君宮室大門內(有人説是大門外)面對大門的門屏,又稱“塞門”、“屏”,和後代民居大門內的照壁有點兒相似。蕭牆的作用,在於遮擋外人的視線,防止外人向大門內窺視,臣子要到宮室裏覲見君王,進宮室前首先要經過蕭牆。 [3] 
參考資料
  • 1.    禍起蕭牆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18]
  • 2.    王彤偉著. 傳統文化經典讀本 成語[M]. 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2018.01:86
  • 3.    新家庭書架編委會著. 中華成語故事全集 新[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8.01:93-94
  • 4.    陳紹聞主編;周彥彬等編寫. 中國古代經濟文選 第1分冊[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07:65-66
  • 5.    李翰文;馮濤主編. 成語詞典 第2卷[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1.01:830
  • 6.    禍起蕭牆的解釋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