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禁果

(2009年多姆·卡如庫斯基執導電影)

鎖定
《禁果》是由多姆·卡如庫斯基執導,瑪約特·馬里斯託、阿曼達·皮爾克賈柯·涅米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09年2月13日在芬蘭上映。
該片講述的是兩個成長於信仰保守鄉村的女孩兒,決定去看看外面的真實世界的故事。
中文名
禁果
外文名
Kielletty hedelm
其他譯名
禁菓 きんか
類    型
劇情
製片地區
瑞典芬蘭
發行公司
Sandrew Metronome Distribution Finland
導    演
多姆·卡如庫斯基
主    演
瑪約特·馬里斯託
阿曼達·皮爾克
賈柯·涅米
片    長
104 分鐘
上映時間
2009年2月13日(芬蘭)
對白語言
芬蘭語
出品時間
2009年2月13日

禁果劇情簡介

外面的世界更精彩,還是更無奈?兩個成長於信仰保守鄉村的女孩兒,決定去看看外面的真實世界。在快節奏和充滿變化的都市裏,她們以往的信仰遭到了空前的挑戰。究竟什麼才是正確的,只是想與人擁抱與人接吻,這也是罪孽麼?即使將來的命運註定了,也要弄明白這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

禁果演職員表

禁果演員表

角色 演員
Raakel 瑪菊特·馬里斯託
Maria 阿曼達·皮爾克
.Jussi 賈柯·涅米
EevaLotta Malla Malmivaara
TuuliOlavi Kaihua
JohannesTimo Uusivirta
LuukasJani Tikka
IlariTapio Volanen
Laakso Liinoja

禁果職員表

製作人 Aleksi Bardy
導演 多姆·卡如庫斯基
編劇 Aleksi Bardy
攝影 奧莫`胡特里
展開

禁果製作發行

播出信息
  •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 德國Germany2009年2月8日......(European Film Market)
  • 芬蘭Finland2009年2月13日
  • 法國France2009年5月......(Cannes Film Market)
  • 捷克Czech Republic2009年7月7日......(Karlovy Vary Film Festival)
  • 芬蘭Finland2009年8月26日......(Espoo Film Festival)
  • 美國USA2009年10月......(Hampton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法國France2009年11月13日......(Arras Film Festival)
  • 波蘭Poland2010年4月23日
  • 菲律賓Philippines2010年9月10日......(Cine Europa Film Festival)
  • 法國France2010年10月17日......(Saint-Quentin Ciné-Jeune Film Festival)
  • 日本Japan2011年11月19日......(Osaka European Film Festival)
  • 法國France2011年12月28日
禁果 禁果
禁果 禁果

禁果影片評價

《禁果》海報 《禁果》海報
北歐的影片往往呈現出一種剋制內斂又悠遠寧靜的味道,就像他們晨光微曦的自然景觀一般。即便內容涉及信仰和人性的碰撞,也常常被拿捏得節制而細膩,卻總在不經意間發出感人的嘆謂和淡淡的思考。芬蘭影片《禁果》便屬於這類,在舒緩的光影流轉間將各種滋味注入觀眾的心扉,不強勢,卻沉浸。
影片的故事很簡單,關於兩個成長於保守鄉村的女孩成長一夏的故事。故事的背景卻很晦澀,奧斯陸北部小鎮上住着萊斯塔迪烏斯主義的信徒,他們信奉悔改與寬恕,嚴守教義,看重貞節,嚴禁避孕,飲酒、電視、節奏音樂都在禁止範圍內。於是,這裏的家家户户都是兒女一籮筐,於是,影片伊始,一家十幾個小孩清晨起牀排着長隊進洗手間擠在一起刷牙洗臉的場景着實令人印象深刻。
18歲的金髮女孩拉卡是這家的長女,她性格安靜,遇事冷靜,很愛家人和朋友。她的朋友瑪麗亞卻處在躁動不安期,對另一種肆意的生活心嚮往之。瑪麗亞跑去“墮落”的大城市見世面,拉卡在神父的勸説下,去找瑪麗亞,做她的守護天使,並按計劃在秋天來臨之前,將瑪麗亞帶回來完婚。
這種人物的設定很容易讓人猜到結局,但這無礙,因為世界上的故事類似者甚多,區別卻在於細節處理,細節處動人才是一部劇情片成功的要素。影片對這個可知結局的呈現過程顯得頗具耐心,就像品一杯不加糖的咖啡般,越往後感覺越好。片中容易動情的瑪麗亞最終是要回歸保守生活的,而善於思考的冷靜拉卡卻在經歷了一番城市生活,在和不同背景的人接觸交流後,終於明白該如何找尋屬於自己的路,這無關信仰,卻關乎心靈。
片尾,薄霧瀰漫的早上,拉卡站在站牌邊,即將離去,婚後的瑪麗亞和其他已婚女人一樣慵懶地出來取郵箱裏的報紙,看見拉卡,她沒有太多的表情,拿了報紙離開,也不再回頭,拉卡卻感慨萬千,大巴上,她的淚水滑落。
影片用兩個女孩命運的前後反差來體現經歷對人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和每個人的悟性有關。想要突破原有的生活框框,一心放縱的瑪麗亞每次處在危險邊緣時,都被拉卡奮不顧身地拉回,而拉卡自己的經歷卻更願意獨自品嚐咀嚼,這種獨自思考讓她意識到什麼是生活的滋味。
當夏季禮拜開始時,已好久不去教堂、多次擦搶走火的瑪麗亞聽牧師的佈道聽得淚流滿面,彷彿迷途的羔羊找到了方向,從而最終決定了她的歸宿,和長輩們一樣,將來生一打孩子,繼續保守教條的生活。而拉卡卻依舊沉靜,從她平靜的臉上、曾經的經歷,人們似乎可以看到她已在思考保守嚴苛的教義與現代生活的碰撞與隔閡。
拉卡始終體諒着瑪麗亞,當神父和家人跑到城裏想帶瑪麗亞回家時,拉卡選擇留在憤怒的瑪麗亞身邊,而瑪麗亞卻不會去感受拉卡的內心,倒不是不想,而是她不具備這個能力,最後清晨冷漠的一面,也恰恰體現了人性的某些特點。
離開的那個早晨,拉卡給每個弟弟妹妹的枕邊留下一串連夜穿起項鍊,以後再也不會有這個大姐來叫他們起牀了。而憔悴母親的離別悲傷和那句“我的孩子要下地獄了”,讓人們對拉卡的離開充滿期許,這倒不是説這個教派如何,而是拉卡是個註定要離開的人。
現實和電影均證明,一些人的心智總是超越了束縛,需要其他的路來填充,無關信仰,卻關乎心靈。片尾響起的音樂舒緩傷感而惆悵,還有那麼絲迷惘,或許告別過去尋找未來的人內心總有那麼一點不確定,這種不確定或許能讓她探知的更遠。 [1] 
兩位主角像是兩隻敏鋭的蝸牛觸角,稍微有一點刺激,馬上縮回,但當確定環境安全,卻又固執的要伸出觸角,繼續探尋。兩位主角最終找到的答案是不同的,無所謂對與錯。雖然可以感覺導演比較傾向於拉卡。畢竟,不能傷害有宗教信仰同胞的心靈嘛。可以感覺,本故事的核心並不是為了控訴宗教的禁錮,而是在敍述叛逆與置疑兩種意識形態的表面相似本質不同。這是一部感人的芬蘭電影,信仰與愛慾發生着激烈的碰撞。同時,這又是一首略帶憂傷的青春詩,兩位女主角出門去看大世界,最終身心殘缺地回到故鄉,這,或許就是成長。本片故事簡潔,手法節制,不動聲色間動人心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