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祭義

鎖定
“祭義”可能是指祭奠義士或英烈的活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是一種重要的儀式活動,用於紀念祖先、英烈或其他重要人物。祭義通常是指為了紀念為國家、民族或正義事業獻出生命的人而進行的祭祀儀式。這種活動旨在表達對英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時也是一種傳承和弘揚正義精神的方式。 [1] 
中文名
祭義
出    自
《禮記》
本篇開首總論祭祀的原則:祭祀的次數不能過於頻多,多了就會令人厭煩而生不敬之心,但又不能過於稀疏,稀了就會令人懈怠甚至忘卻。應該根據天時有節奏地安排,疏密得當。祭祀貴有莊敬之心。要做到這一點,在齋戒之日就要專心回憶死者生前的音容、嗜好、居處等,使自己的情緒進入臨境狀態;祭祀之日則要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要有悽愴、怵惕之心。祭祀的器物要預先準備齊全,心中無雜念,以自己的誠意與神明相交。祭祀的目的是要培養對長輩先祖的敬孝,為此,對長輩活着的時候應該恭恭敬敬地奉養,死了以後要恭恭敬敬地致祭,並且思慮如何終身不做有辱於先人的事。作者將人們祭祀時的心理狀態加以歸納和上升,使人倫理道德化,有很強的説服力。其次,由祭祀之義論及禮的功用,若能恭行於禮,人們就會報天思本,祭祖尊上,富庶知禮,除暴惡逆,相讓無爭,天下則可治。因此,禮樂是一刻也不能離身的,否則人們就不知諒宥、莊敬。再次,又論及孝道,認為孝是充盈於天地之間的大道,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奉行孝道就應該一言一行都不違背父母。凡是居處不莊重,事奉君上不忠誠,對官員不尊重,作戰不勇敢,交友不守信用,都是不孝的表現。最後論“尚齒”之義,認為尊重年齒已高的長者,是虞、夏、商、周之先王所崇尚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其重要性僅次於侍奉自己的親人。如果將這種風氣推及於道路、州巷、軍旅、狩獵等場合,那末,老而窮者就不會被人遺忘,強者就不會欺侮弱者。作者把孝親尊長看做與祭祀莊敬一脈相承的行為,希望由此而建立和諧之社會生活。這種正統的忠孝思想對後世有較大影響。
本篇篇名,最早見於西漢韋玄成等人的奏議,但所引文字與此頗有異同,可見今本已非原貌。
參考資料
  • 1.    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446-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