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祭公諫穆王徵犬戎

鎖定
《祭公諫穆王徵犬戎》是春秋時期創作的一篇散文,作者是文學家左丘明
作品名稱
祭公諫穆王徵犬戎
出    處
《國語》
作    者
左丘明
創作年代
春秋時期
作品體裁
散文

祭公諫穆王徵犬戎作品原文

祭公諫穆王徵犬戎
穆王將徵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是故周文公之《頌》曰:‘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先王之於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以文修之,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弗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於戎翟之間。不敢怠業,時序其德,纂修其緒,修其訓典;朝夕恪勤,守以惇篤,奉以忠信,奕世載德,不忝前人。至於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惡於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於商牧。是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衞賓服,夷、蠻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訓也。
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有不貢,則脩名;有不王,則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於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徵不享,讓不貢,告不王。於是乎有刑罰之闢,有攻伐之兵,有徵討之備,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又增修於德,無勤民於遠。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今自大畢、伯士之終也,犬戎氏以其職來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徵之’,且觀之兵,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吾聞夫犬戎樹惇,能帥舊德,而守終純固,其有以御我矣。”王不聽,遂徵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 [1] 

祭公諫穆王徵犬戎註釋譯文

祭公諫穆王徵犬戎詞語註釋

①穆王:周天子,名滿。康王之孫,昭王的兒子。犬戎:我國古代西方民族名,即昆戎。商朝和周朝時,在今陝西涇水渭水流域遊牧。
②祭公謀父周穆王的大臣,封於祭,故叫祭公。謀父是他的字。祭(zhài),父(fǔ)。
③戢(jí):聚集,收藏。時動:按照一定的季節行動。如春夏務家,冬於講武。
④震:懼怕。
⑤周文公:即周公,“文”是他的諡號。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名旦,也稱叔旦。
⑥載:語助詞,無義。干戈:兵器名。
⑦櫜(gao):古時收藏弓箭的袋子。這裏用作動詞,把弓箭收藏起來。
⑧懿德:美德。
⑨時:是,這。夏:中國。
⑩允:信,相信。王:指周武王。
⑾茂:通“懋”,勉勵。德,道德。
⑿阜(fu):大,多。
⒀鄉(xiang):所在。
⒁滋:增益,加多。

祭公諫穆王徵犬戎白話譯文

周穆王將去征討犬戎,祭公謀父勸阻説:“不能這樣做。先王以道德昭示天下而不炫耀武力。平時斂藏軍隊而在適當的時候動用,這樣它才會顯示出威力,炫耀就會濫用,濫用便失去了威懾作用。所以周公的頌詩説:‘收起干戈,藏好弓箭,我只求讓美德遍及全國而發揚光大,相信我王定能長保封疆。’先王對於百姓,鼓勵他們端正德性和敦厚品行,廣開財路以滿足需求,使他們有稱心的器物使用,明示利害所在,依靠禮法來教育他們,使他們能趨利避害、感懷君王的恩德而畏懼君王的威嚴。所以先王能使自己的基業世代相延並不斷壯大。”
從前我們的先王世代擔任農官而盡心為虞、夏做事。到夏朝衰落時廢去了農官而置農事於不顧,我們的先王不窋因此而失去官職,只好跑到與戎狄接鄰的地方居住下來,但他不敢荒廢祖業,常常砥礪自己的德行,繼承祖先的業績,維護他們的教導和典則,時刻勤勉有加,以敦厚自守,以忠信自奉,在立德立業上比前人做得更出色。到了武王時,繼續發揚光大先人光明磊落的德行並又增以仁慈和善,敬奉神靈、保護百姓,神人無不歡欣喜悦。而商王帝辛則為民眾深惡痛絕,百姓無法忍受他的殘暴統治,都樂於擁戴武王,武王才出兵商郊牧野。可見先王並非崇尚武力,只是體恤百姓的憂患而除去他們的禍害。
先王的制度規定,在王畿內的是甸服,在王畿外的是侯服,侯服之外的是賓服,夷蠻地區是要服,戎狄地區是荒服。屬甸服的供日祭,屬侯服的供月祀,屬賓服的供時享,屬要服的供歲貢,屬荒服的則有朝見天子的義務。這每天一次的祭、每月一次的祀、每季一次的享、每年一次的貢和一生一次的朝見天子之禮都是先王定下的規誡。
如果甸服有不履行日祭義務的,天子就應內省自己的思想;侯服有不履行月祀義務的,天子就要檢查自己的號令;賓服有不履行時享義務的,天子就要檢查法律規章;要服有不履行歲貢義務的,天子就要檢查名號尊卑;荒服有不履行朝見天子義務的,天子就要內省自己的德行,依次做了上述的內省檢查後如還有不履行義務的才可以依法處置。因此,才有懲罰不祭、攻伐不祀、征討不享、譴責不貢、告諭不朝的各種措施,才有懲罰的刑法、攻伐的軍隊、征討的武備、譴責的嚴令、曉諭的文辭。如果頒佈了法令、文告後還有不履行義務的,那就再一次內省自己的德行而不輕易勞民遠征。正因為如此,近處的諸侯才沒有不聽從的,遠處的諸王也沒有不信服的。“如今,自從大畢、伯士去世以後,犬戎的君長一直按照荒服的職責來朝見,而天子卻説‘我將以不享的罪名去討伐他們’,並以此向他們炫耀武力。這難道不是廢棄先王的遺訓而使王業敗壞嗎?我聽説犬戎性情敦厚純樸,能遵守先人的德行而專一不變,他們是有能力抵禦我們的。”周穆王不聽勸告,去征討犬戎,結果只得到了犬戎進貢的四隻白狼、四隻白鹿回來,從此荒服地區的諸侯再也不來朝見了。

祭公諫穆王徵犬戎作者簡介

左丘明(約前502一前422),單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史學家。左丘明曾任魯國史官,孔子編訂六經,左丘明為解析六經之一《春秋》而著《左傳》,亦著《國語》。《左傳》《國語》兩書記錄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史料翔實,文筆生動,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被史學界推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文宗史聖” “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 [2] 
參考資料
  • 1.    張華清譯註. 國語[M]. 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4.07.1
  • 2.    王德欽,黃步高編.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博覽:經典人物 初中版(下冊):湖南教育出版社,,2015.07:第1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