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神泉英歌

鎖定
英歌是潮汕地區獨特的民間舞蹈,神泉英歌隊是潮汕英歌在惠來傳承的一支,形成於清朝中期,距今約120多年曆史。
“神泉英歌”根據小説以梁山泊英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星,共一百零八好漢為原型,以臉譜化和誇張的動作創編。表演內容主要表現水滸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戰鬥豪情和英雄氣概。 [1] 
中文名
神泉英歌
別    名
神泉英歌舞
歸屬流派
惠來南下英歌
“神泉英歌”表演隊伍人數一般為偶數,可為24人、36人、72人,最多達108人。全體隊員分作左右兩隊,領頭的隊員俗稱頭槌、二槌,頭槌為黑臉掛黑鬚的李逵或秦明,二槌為紅臉掛紅須的關勝或楊志,再往後是魯智深、武松,男扮女裝的孫二孃、扈三娘。手舞布蛇的時遷充當隊伍前導,鑼鼓隊中的司鼓扮成宋江。表演者按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勾畫風格獨特的臉譜,着武士服,緊身短打,腰掛各好漢姓名腰牌。每人雙手各握一支短木槌,或一半人握槌,一半人左手執鼓。
表演時,兩路縱隊前進,在司鼓手的鑼鼓聲、螺號聲指揮下,以頭槌用吆喝或雙槌在頭上方敲擊兩下為信號,指揮眾舞者變化隊形和動作套式。隊列圖形變化豐富,時為一縱隊,時為兩縱隊,四小隊,時而穿梭,時而繞圈,變化聚合。最具代表性的是“雙龍出海”、“猛虎下山”、“麥穗花”、“田螺圈”等樣式。常用的動作套式有“洗街”、“殺四門”、“勾腳”、“雄鷹展翅”等。基本步伐是提顛步、橫蹉步、碎步等。舞槌者的基本動作有擊槌、旋槌、甩槌、對槌、背槌、抱槌等。
“神泉英歌”還有一項具有獨特表演技巧的絕藝,稱為“活槌走指”、“指上飛槌”。其表演難度大,舞者以五指旋轉敲活槌,手舉雙槌,空中旋舞,技藝獨特,表演方式技巧性強,具有觀賞性。
“神泉英歌”表演文武兼備,為使其更具潮汕韻品,英歌隊伍在粗獷雄渾、豪俠奔放的表演後,還添加“後棚”演出。潮劇人物進行滑稽表演,內容有“桃花過渡”、“挑鹽買賣”、“花公子鬧元宵”、“周不錯算八字”、“撒手網捕魚”、“賣豬仔養肥豬”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