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祝順昌

(乾隆四十年乙未科初選狀元 )

鎖定
祝順昌(1753_1799)字君豪,號潁水才子,清安徽省潁州府太和縣界首集祝樓村(今界首市靳寨鄉祝樓村)人。
乾隆四十年(1775年)乙未科初點狀元,因拒絕改昌為清,惹怒乾隆,被消狀元功名,關入大獄。
次年,祝順昌被臏罰,終身囚於和珅府後罩樓中,可憐堂堂大清狀元,因拒絕改名,在和珅府後罩樓中度過後半生。
祝順昌即是祝君豪,雖然沒有載入清史,但他的事蹟曾一度在潁水兩岸民間一帶廣泛流傳。
本    名
祝順昌
別    名
祝君豪
君豪
潁水才子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出生地
安徽界首市靳寨鄉祝樓村
出生日期
1753年
逝世日期
1799年
主要成就
大清狀元
人物生平
(前言)
説起恭王府大家都知道,那是以前大貪官和珅的府邸,若問起和珅府藏寶樓是誰出資建的?傻子都知道,當然是和珅自己出錢建的。錯!大錯特錯!和珅府藏寶樓是乾隆皇帝查抄祝順昌家後,用祝順昌家那筆錢建的和珅府藏寶樓,也就是後罩樓,此樓設計者為乾隆皇帝。祝順昌是何許人也?祝順昌是乾隆四十年(1775年)乙未科初點狀元,因拒絕改名,惹怒乾隆,被取消狀元功名,抄家問罪。
乾隆年間,在安徽省潁州府界首集提起祝順昌,那是家喻户曉,他不畏強權,敢和皇帝叫板,打得大內侍衞,麪糊子不沾眼。如今提起祝順昌,人們對他的事蹟卻知之甚少。一是大清史上不敢記載此人,怕丟皇家顏面,二是地方誌書更不敢記載,三是在清代祝氏家族和地方人士都不敢宣傳祝順昌事蹟,怕引火燒身。就這樣,清代狀元祝順昌便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所以,人們對這位狀元的事蹟知之甚少,也就不足為怪了。其實在界首祝氏家族人們心目中,祝順昌永遠都是當之無愧的狀元,他不為狀元功名而低頭。敢和皇帝對摔酒杯,古往今來有多少人能像他那樣有骨氣。
當代著名編劇鄒靜之筆下人物,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新科狀元祝君豪不減書生本色,在覲見萬歲盛宴上不畏強權,仗義執言的高尚品德,博得乾隆喜歡,祝順昌即是祝君豪,雖然沒有載入清史,但他的事蹟曾一度在潁水兩岸民間一帶廣泛流傳。
祝順昌是中國千年科舉史上唯一的祝姓狀元,也是界首市歷史上唯一的狀元。祝順昌是紀曉嵐的徒弟,與嘉慶皇帝同師,祝順昌被乾隆皇帝封為潁水王,潁水王印是那個時代最好的見證,它無聲地訴説着那段歷史。
界首祝氏家族在祝順昌時達到鼎盛時期,擁有土地七千畝,記莊十多處、商鋪三十多處、貨船十來艘,馬車百部,家族設有藏錢樓,又稱藏寶樓。底上六間,上三間專放賬本、古書籍、玉器等,下三間專放金銀銅器等。藏錢樓為一進院,坐北朝南,氣勢宏偉。清末民初祝氏家族大分家時,藏錢樓毀於祝步天之手。據清末秀才祝殿邦考證,界首祝氏家族記莊有十六處,潁水北岸有三處:潁水東記莊在徐寨一帶,潁水記莊在沙河大橋北一帶,潁水西記莊在西城汪莊一帶,這三處記莊都是祝順昌時期所購。
(祝順昌大戰地頭蛇的故事)
祝順昌(1753__1799年)字君豪,號潁水才子。清安徽省潁州府太和縣界首集(今界首市靳寨鄉祝樓村)人。界首祝氏家族傑出代表人物,祝文亮之孫。祝順昌八歲協助父親管理祝氏家族,當時家族擁有土地四千畝,家族主要靠土地收入,祝順昌從小耳濡目染佃户們的悽苦生活,年幼的他認為剝削佃户所得之財為不義,為了界首祝氏家族的發展,祝順昌建議‘以商為主’得到族人支持。祝順昌未管理祝氏家族之前,他從界首集乘船西至潁水源頭,東至潁河入淮處,每到一處,他就瞭解當地所需與風俗人情,千里潁水走一遍後,他繪製了一幅潁河全景圖,自號“潁水才子”。
祝順昌十四歲管理祝氏家族後,第一件事,召集眾佃户,對大家説,你們跟隨我家種地多年,有的人欠下的債幾輩子都還不完,今天我把你們所欠的債全部免了。説完,當眾讓人把賬本抬出來燒了,祝順昌這一壯舉,感動得佃户們哭聲四起。
祝順昌燒完賬本後,第二件事,就是挑戰界首集地頭蛇,當時界首集有條南北大街,街南頭住一青年叫王虎,街北頭住一名青年叫李楚,這二人都是地頭蛇,誰都不服誰,手下各有一幫小兄弟,經常因為地盤在大街上爭來鬥去,搞得眾商很是無奈。祝順昌管理祝氏家族後,向王虎、李楚發出挑戰書,一人獨戰王虎、李楚,若贏順昌,每人送銀千兩。王虎、李楚戰敗後,祝順昌對二人説,勝也英雄,敗也英雄,輸得起更是英雄。英雄相惜,如二位不嫌,我已在潁水岸邊擺下酒宴,請二位一同前去。三人把酒暢談,大嘆相見恨晚。由於祝順昌理想遠大、口才極佳,説得二人心悦誠服。二人知道祝順昌是幹大事的,當場對祝順昌下拜,願追隨祝順昌,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祝順昌扶起二人説,將來你們的子孫後代,也會為你們今天的選擇而自豪。我們雖無桃園結義,從此,勝似劉關張。三人把酒言歡,醉於潁水岸邊。後來,二人為界首祝氏家族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祝順昌收王虎、李楚後,第一件事,先在界首集潁水北岸(今沙河大橋北一帶)買地二百畝,仿江南景色,種紅椿一片,竹林一片,水稻多畝。又在竹林與香椿交匯處,稻子與香椿交匯處,各建一座亭子。請潁陳兩州知府各題一匾額。竹香亭與稻香亭匾額,兩州匾一時成為地方美談。隨後,又在竹林和稻田裏搭草棚數間,供遊人休閒聊天,這就是界首集最早的旅遊景點。被遊客譽為“不是江南,勝似江南”。
祝順昌在界首集開酒坊、當鋪、布店、茶葉、貨運等涉及多個行業。祝順昌在界首集經商站穩腳跟後,又向潁陳兩州發展,他最終的理想是在江南成就一翻事業。正當他要向江南發展時,朱筠勸其參加科考,當面向乾皇帝奏請“以商備戰,消除海患”,為了實現更大的夢想,祝順昌這才參加科舉。
(界首聚賢閣的故事)
聚賢閣,又稱“聚賢樓”,前靠沙河,梯通潁水,依託紅椿林、竹林、稻田為背景,是乾隆時期界首一大景觀,被譽為“千里潁水第一景”。乾隆三十七年冬,詩人黃景仁遊潁州,登聚賢樓,作界首聚賢閣賦。
聚賢閣是界首文人經常聚會的地方,更是地方文化精神的寄託。此閣也是祝順昌經商所用,每年接待無數賓客,潁水古道,舟楫穿梭,途經界首集的文人墨客多會於此,吟詩作賦,界首一時文風大振,聲名遠播。
聚賢閣是進出皖豫兩省交界處的一座標誌性建築,當來往船隻遠遠看到聚賢閣時,便知進出潁陳兩州之地,界首民間有“一閣定兩州”之説。
聚賢閣為木式結構,三間大閣,聳入雲霄,外有穿廊,飛閣流丹,蔚為壯觀。閣下幾根大磚柱子就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輪窯廠煙囱那麼高大,由於此閣建得太高,當時的泥瓦匠老師嚇得都不敢往上壘了。此閣高懸空中,堪稱潁陳兩州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蹟。聚賢閣建於清乾隆三十三年春,公元1775年冬,大內侍衞奉旨焚閣,此閣被毀,地方人士,無不嘆惜。為此,筆者寫下(椿閣頌)天下好椿出潁水,兩岸雅士俱風流。豪情壯志偉業創,聚賢閣內美名揚。
(界首文昌閣的故事)
道光年間,王員外為紀念主人祝順昌,重振地方文風,計劃在潁水北岸建文昌閣,消息一出,地方眾文商皆來暗中資助,對王員外的義舉無不佩服。王員外建文昌閣也驚動了官府,派人調查,王員外説,我孫媳有喜,建閣賀之!官差一查,確實如此,也不再追究。王員外伐了當年主人送的那片紅椿樹,做建閣木料,請來外地泥瓦匠,文昌閣封頂之時,正好王員外曾孫出世,眾人皆來道喜,王員外孫子立賀子碑一塊,文昌閣建好不到兩年,王員外去世,清末貢生王先登撰文昌閣聯:玉帝樓東煙吐玉,文昌閣下水成文。足見界首集當年文風之昌盛。
(潁水酒的故事)
祝順昌在界首集開酒坊,釀酒之水來自潁河,起名“潁水酒”。為了釀酒又在潁水北岸(今西城汪莊一帶)買地三百畝,專種紅高粱。隨後,又鑄造一口大鐵鍋,因此鍋巨大,被稱為“天下第一鍋”。此鍋是按祝順昌自己一庹長所造。祝順昌造此大鍋,一是釀酒之用,二是災荒之年用此鍋施粥救百姓,祝順昌死後,這口大鐵鍋被藏在琉璃寺保存下來,1958年大鍊鋼鐵時此鍋被毀。據考證:祝順昌身高在兩米左右,非常魁梧,力冠家鄉。祝順昌七世孫祝國玉,身高1.97米,也很魁梧,上世紀七十年代挖茨淮新河時,因幹活突出,六次大會上受到表揚。以前祝樓村有一對祝順昌練功用的石鎖,重三百多斤,後來,蕭之楚將軍帶兵住紮界首集時,軍中大比武,此鎖被借走,從此,下落不明。
(界首誠信故事)
乾隆年間,淮南商人途經界首集登聚賢樓,與少年商人祝順昌品茶暢談,臨走時購包茶葉,由於夥計不小心搞錯了,祝順昌知道後,親去淮南登門道歉,雙手奉上所購茶葉,又送十壇家鄉美酒,以表歉意。淮南商人大受感動,連連説道:你如此誠信,將來必成大事。後來,這位商人又途經界首集特送義字匾一塊,祝順昌用自己的行動為家鄉爭得榮譽。祝順昌管理祝氏家族後,出資修整界首集碼頭,祝順昌在界首集經商時,他與家鄉眾商公平競爭,義字當頭,永不欺客的承諾,受到眾商與客户的好評,都説同行是冤家,祝順昌卻能做到,同行是朋友,有利大家贏。祝順昌是家鄉商界的一面旗幟,他的大局觀另家鄉人無不佩服。祝順昌雖然離去,但他的精神卻影響了界首幾代人。義字匾不在了,後來,家鄉人在風月樓遺址上建了座大義門,大義門不在了,大義街無聲地訴説着那段歷史。
(祝順昌千里獻書的故事)
説起《四庫全書》人們就會想到是安徽學政朱筠先提出的。其實,最早提出來的卻是阜陽人祝順昌。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朱筠提督安徽學政,祝順昌前去拜訪時,曾為朱筠提出三條建議,請朱筠奏請乾隆皇帝。第一,趁盛世效仿《永樂大典》著書,第二,先在漢人居住地區實施土地新政,最終讓大清百姓都有地種。第三,以商備戰,消除海患。朱筠認為第一條可代為上奏乾隆皇帝,對祝順昌提出的二、三條表示不能上奏。朱筠勸其參加科舉,當面向乾隆皇帝奏請。朱筠認為祝順昌建議雖好,也不敢貿然上奏。分別時十里相送。次年,祝順昌兩次去太平府,為安徽學政朱筠獻書籍,祝順昌千里獻書,朱筠大受感動,這才上奏乾隆皇帝輯佚《永樂大典》著書一事。祝順昌支持四庫全書得到于敏中與紀曉嵐賞識。
(太和香椿的故事)
太和香椿何年被乾隆皇帝封為貢椿?有何文獻記載?唐宋元明清的皇帝有沒有吃過太和香椿?已無從考證。但乾隆皇帝吃過太和醃製椿芽,卻有據可查。
乾隆四十年春,紀曉嵐受學生祝順昌之託,將十壇太和醃製椿芽,進獻乾隆皇帝,乾隆品嚐後讚不絕口,點為“貢椿”,名揚天下。
每年穀雨前後,祝順昌都會在家鄉潁水兩岸收購大量椿芽,分出等級,製成鹹菜,銷往江南各地。
祝順昌進京趕考前,特讓大伯先去京城開一家酒店,他對大伯説,此次京城開店,不圖掙錢,只為結交天下有志之士,特把家中醃製椿芽全部運往京城,供飯店使用。祝伯先行一步,在京城繁華之地開一家酒店,起名“天下第一椿”酒店。
會試前,祝順昌特在酒店門前豎塊牌子,上書“中本年貢士者,本店贈銀十兩,送酒席一桌”。條件是:賦香椿詩一首,作為留念。眾貢士聞訊,皆來品嚐,天下第一椿酒店,一時名滿京城,生意興隆。祝順昌一看大部分貢士都在店裏吃過飯,就放出消息,以後將眾貢士香椿詩,刻成碑文立於家鄉潁水北岸古道旁,供天下人瞻仰。此消息一出,有的貢士坐不住了,當時為了十兩銀子吃頓飯,隨便寫寫應付過去,沒想到要刻碑流傳,自感羞愧,只好重寫香椿詩送給祝順昌。
(界首風月樓的故事)
乾隆年間,界首集有座“風月樓”大酒店。風月樓,是當時界首集最大的酒店。相當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界首“昌盛賓館”,今天的“錦華飯店”。題“風月樓”匾額者是當時大名鼎鼎的安徽學政朱筠。風月樓老闆娘即是祝順昌的準夫人李月娥。風月樓為木架結構,建在潁河壩上。大門對着潁河,門前紅石台階,直通潁水。進門整廳盡收眼底,一層用來接待普通客人,二、三層皆為雅間,僅一座風月樓大酒店,年進銀過萬。風月樓與聚賢閣東西遙相呼應,成為界首集潁水北岸兩大景觀。乾隆四十一年秋,祝順昌被乾隆皇帝賜死潁州獄中。由於遺體沒有找到,為了找到祝順昌遺體,讓他魂歸故里。李月娥千里赴京,獨闖太后宮,李月娥夜闖太后宮,驚動太后,在太后的過問之下,乾隆當着李月娥的面説出實情。太后被李月娥真情感動,讓乾隆皇帝親自送李月娥出宮,李月娥出宮後,被乾隆皇帝賜死,李月娥死後,乾隆皇帝欽題“烈女匾”一塊,後來,家鄉人在風月樓遺址上建了座氣勢宏偉的大義門。
(祝順昌收黃林的故事)
乾隆三十九年,江南鄉試前祝順昌遊潁州西湖,聽聞秀才黃林無錢參加鄉試,便邀請一同前去,費用由自己全部承擔。江南鄉試路途遙遠,旅途中,二人真誠相待,結下深厚友情,黃林對祝順昌之才心悦誠服,對他的仗義疏財,更是受之有愧,自嘆百無一用,不配和祝順昌稱兄道弟,他對自己的人生作出選擇,貢院門前對天發誓,今黃林三次參加鄉試,此次若不中願終身為奴。
黃林落榜後,做了祝順昌的奴才。這一年祝順昌家有三喜:一是收黃林,二是得貴子,三是中舉。
次年,進京趕考前要辦三件大事:一是給於敏中和紀曉嵐每人準備兩千兩銀子,作投石問路,二是從千篇佳作中精選百首刊印《順昌詩集》贈送友人,三是讓大伯先去京城開一家酒樓。祝順昌在京城期間拜紀曉嵐為師,成為紀曉嵐得意門徒。
黃林在京城期間與王爾烈相認,成為好朋友。後來,王爾烈七十大壽時,黃林特寫一幅“壽”字,以示祝賀!王爾烈七十壽屏上那幅無署名的“壽”字即是出自潁州黃林之手。
(南北舉子鬥文的故事)
乾隆四十年春,天下舉子齊聚京城參加會試,京城貢院門前,熱鬧非凡。有位耐不住寂寞的南方舉子,突然大喊一聲!各位朋友: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難得一聚,今天藉此良機,不如來個南北對聯大賽,豈不快哉!南北舉子共同呼應,大舉贊同。
南方舉子上前幾步拱手道:在下不才,江南舉子祝順昌,吾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有位山東舉子站出來對道:俺山東一山一水一聖人。很快雙方圍繞這副對聯展開辯論,南北舉子紛紛加入,雙方越爭論越激烈,最後發展到爭吵對罵,南方舉子們盛氣凌人,北方舉子們也不甘示弱。眼看要從文鬥變成武鬥,謾罵吶喊之聲驚動會試主考官,急忙帶人出來查看,主考官問明情況後,説道:各位誰來對出下聯?眾同考官,你看看我,我瞧瞧你,無人應答。
最後,王爾烈站出來説道:我來一試,塞北一天一地一聖人。隨即説道:塞北是大清發祥之地,江南縱有千山萬水,全包含在天地之間,在多的才子也頂不過一個聖人。王爾烈此聯一出,南北舉子皆服。
事後有人告訴乾隆,説王爾烈自詡聖人,乾隆詢問之下,王爾烈道:塞北,是大清發祥之地,一天,指當今皇上,一地,指當朝皇后,一聖人,千古一帝聖祖(康熙也)。臣豈敢稱聖人。王爾列千山詩中,引用聖祖和聖上,正是此意。
(祝順昌大戰山東人)
話説貢院門前,祝順昌因聯與山東人結怨,杏榜前又與山東人發生口角,眼看兩幫人要打起來,被守榜官阻止,雙方約定,殿試後一決勝負。南方舉子以祝順昌為首,山東舉子以汪鏞為代表。
殿試後第二天,約會地點,汪鏞早已帶二十多人等候在那裏,他們決定好好教訓一下南方人。可等了半天,就見祝順昌一個人大搖大擺的走過來,也沒帶防身傢伙,山東人很納悶,就問道:怎麼就你一個人過來?祝順昌不屑道:收拾你們我一個人綽綽有餘,何需幫手!大膽狂徒!竟敢口出狂言,今天讓你嚐嚐俺們山東人的厲害,祝順昌道:慢!你們這麼多人打我一個本來就不公平,還都拿着傢伙,傳揚出去,不怕天下人笑話?山東人一時無語。
祝順昌又大聲説道:你們都拿着傢伙我倒不怕,就怕你們誤傷了自己人,賴到我的頭上,豈不冤枉?有種的話就把傢伙放在原地,重新選個地方,你們二十多人一起上,咱們赤手空拳大幹一場,山東人一聽,只好按祝順昌説的去辦,重新換個地方。他們那曾想到,祝順昌出拳之快,下手之狠,一拳放倒一個,一腳踢飛倆,瞬間十多人被打翻在地,有的人一時愣住了,有的人回過神來撒腿就跑,躺在地上的十多人只要爬起來祝順昌就打,最後,山東人嚇得都趴在地上不敢起來,祝順昌一看,只好揚長而去。
(祝順昌大戰御前侍衞的故事)
隨後,上百名山東籍人士聯名告御狀。乾隆一看山東人告的,正是他剛點的新科狀元祝順昌。
當天晚上,乾隆皇帝帶四名御前侍衞,前往祝順昌處。乾隆此行目的,一是讓祝順昌改名,二是試探祝順昌武功。祝順昌一看,乾隆皇帝微服私訪到此,急忙請進雅間上座,拿出好酒好菜,熱情款待。酒席上祝順昌提出兩條建議:一是,先在漢人居住地區實施土地新政,最終讓大清百姓都有地種。祝順昌怕乾隆不支持,還特別強調,只在關內實施土地新政,塞外不實施,即便如此,乾隆也不支持。二是,“以商備戰,消除海患”,自己願率一支商隊去海外經商,明則商隊,實則是一支裝備精良的大清水師。乾隆道:我大清,地大物博,無所不有,何須外來之物!你在海內 朕皆支持,海外貿易,決不支持。
説起經商,祝順昌頭頭是道,乾隆大喜道:朕也多次派內務府官員去經商,內務府雖有交易上的優勢,由於缺乏理財好手,收穫甚微,朕身邊就缺少你這樣的人才。二人推杯換盞,談得很是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當乾隆讓祝順昌改名時,他斷然拒絕,乾隆道:若不改昌為清,取消狀元功名,祝順昌不為所動,乾隆又威脅道:若不改名,滅你九族,祝順昌道:聖上乃明君,滅我九族,留千古罵名。乾隆皇帝,龍顏大怒!朕一生征服天下,難道説服不了你祝順昌?當場摔杯示龍威。
此時的祝順昌若口稱“祝順清”還能保住狀元功名,可祝順昌一看乾隆摔酒杯,也拿起桌上的酒壺摔在地上,以示抗議。
祝順昌摔酒壺驚動大內侍衞,幾名大內侍衞衝進來看情況,祝順昌一看壞啦,這回禍闖大啦!他急中生智,大喊一聲!擅自闖入,驚動聖駕,該當何罪?幾名大內侍衞被祝順昌一聲大喊!也愣住了,都看着皇上不敢説話,祝順昌又連忙説道,聖上摔壺扔杯,正在教訓我,你們闖了進來,既然闖了進來,都一起恭聽聖訓吧。
乾隆一聽,也只好借坡下驢説道:此人大言不慚,難入朕耳,還自詡武林高手,故摔杯扔壺,以示提醒。今天朕讓你領教領教御前侍衞的厲害。
祝順昌一聽,藉機説道:房間地方太小,咱們大街上單挑,請聖上指點。一名侍衞自告奮勇出戰祝順昌,沒幾個回合,便敗下陣來,此時的祝順昌藉着酒勁,一股豪氣湧上心頭,指着皇上身邊三名大內侍衞説,來!來!你們三個一塊上,請聖上觀賞。
經此一戰,乾隆知道如果一個個比下去,最終都會敗在祝順昌手裏,到時更沒面子。想到這裏,就對身邊三名侍衞説,你們三個一起上,打死祝順昌,朕有重賞。乾隆説完,親自挑燈助戰。
三名御前侍衞大戰祝順昌,打着打着,乾隆一看三名侍衞要敗下陣來,急忙讓另外一名侍衞也加入戰鬥。四名侍衞拼命大戰祝順昌,結果一死三傷,乾隆一看,氣得拂袖而去。
乾隆回宮後,越想越氣,朕堂堂的四名御前侍衞一起上,連個文人都打不過,傳揚出去,龍威何在?
第二天,乾隆皇帝取消祝順昌狀元功名,關入大獄。祝順昌入獄後,紀曉嵐改“天下第一椿”酒店,為“江南椿”酒店。
乾隆取消祝順昌狀元功名後,急召汪鏞進見,乾隆一看,汪鏞被祝順昌打得鼻青臉腫的,又一瘸一拐的進來,心中暗自好笑,就對汪鏞説,朕為了給你們山東人出氣,取消了祝順昌狀元功名,你若不是臉上有傷,朕就點你狀元。你未在前十名卷子之內,今朕特點你榜眼。你臉上有傷,不便參加傳臚大典,先在家休息兩天。傳臚之事朕自有安排。今日之事,朕知你知,不得傳揚出去。汪鏞因禍得福,心中大喜。回去後,請眾兄弟大餐一頓,由南北舉子鬥文引發的御狀事件,就此結束。據(順昌遺言錄)中記載: 乾隆四十年(1775年)乙未科殿試初點一甲三名:狀元祝順昌,榜眼吳錫齡,探花沈清藻,三人皆好友也。
祝順昌入獄後,在獄中奉旨寫《評聖論》,論中曾有“若非帝王,必成千古知己”的感嘆。百日後,祝順昌被乾隆釋放出獄,背刺“祝順清”,特授祝順昌四庫館纂修官空頭銜,留京察看,本年內不得擅自離京,由紀曉嵐監管。
(祝順昌萬兩銀子請翰林的故事)
祝順昌出獄後,在京城經營“江南椿”酒店,離開京城前,心中久久難於平靜,狀元取消,坦然接受,背上刺字,奇恥大辱!祝順昌不甘受辱,為了尊嚴,決定向皇權挑戰。賭氣花萬兩銀子請翰林院朋友吳錫齡、沈清藻等十八位好友大餐一頓,眾人去了一看,大吃一驚!酒席之豐盛天下少有,祝順昌對眾人説,此酒席花萬兩銀子,眾人一聽又是一驚!無不誇讚祝順昌有錢。酒席吃到一半,祝順昌在酒桌上放言,老子不缺錢,也不稀罕狀元,今天請大家這頓飯,就是和乾隆老兒叫板,祝順昌藉着酒勁,大罵乾隆皇帝。眾人一聽,嚇得皆離席而去。
祝順昌萬兩銀子請翰林,一時傳遍京城,乾隆聞訊,龍顏大怒!特升和珅為御前侍衞,由和珅調查祝順昌萬兩銀子請翰林一事,正當乾隆吩咐和珅,要注意那些事項時。突然有一口痰,呼之欲出。和珅一看,取器進之,已是不及,在説也難表忠君之心。説時遲,那時快,和珅急忙伸雙手託娟去接乾隆口中之痰,和珅這一自然流露,深深的感動了乾隆皇帝。
隨後,乾隆又派一名侍衞前往祝順昌家鄉打探情況,看看祝順昌家有多少錢,敢花萬兩銀子請吃飯,和朕鬥富叫板。和珅查明情況後,向乾隆皇帝彙報。
乾隆接報後,急召紀曉嵐進見。怒斥道:紀曉嵐!有人舉報你兩大罪狀:一是慫恿祝順昌萬兩銀子請翰林,二是貪污受賄,紀曉嵐一聽,嚇得口齒失靈,臣、臣沒有,臣貪過污受過賄,絕對沒有慫恿祝順昌萬兩銀子請翰林。即便沒有,你身為他的老師監督不力,也難逃其責,乾隆故作大怒!要殺紀曉嵐,御前侍衞和珅急忙站出來向乾隆皇帝求情,願以全家性命擔保紀大人是冤枉的,自己願意去查祝順昌,為紀大人洗清冤情。紀曉嵐見御前侍衞出手相救,急忙表示“臣願協助”。既然御前侍衞和珅擔保,你又願意協助和珅查明此事,這件事朕也不追究你了。
祝順昌説朕賦詩萬首,不如他詩百首,祝順昌敢辱朕詩,決不輕饒,朕要把祝順昌的詩集全部銷燬,決不讓《順昌詩集》流傳於世。收繳《順昌詩集》一事,就由你紀曉嵐去辦,辦不好發配邊關,這輩子別想回到京城來。
紀曉嵐回府後,急忙派人去祝順昌家鄉,祝順昌接到紀曉嵐信一看,只好長嘆一聲,事已至此,別在連累師傅紀曉嵐了,就把贈送《順昌詩集》人員的名單全部寫出來。
紀曉嵐按祝順昌提供的人員名單收繳《順昌詩集》,紀曉嵐收繳《順昌詩集》時好言相勸,紀曉嵐收繳不上來者,就由和珅出面連打帶嚇,查出詩集下落,方才罷休。乾隆利用紀曉嵐把《順昌詩集》全部收繳上來焚燬,方解心頭之恨。
原來,暗中舉報紀曉嵐者不是別人,正是和珅,因為和珅去查祝順昌萬兩銀子請翰林,正巧查出紀曉嵐貪污受賄一事,和珅將此事彙報給乾隆皇帝,乾隆一想,收繳《順昌詩集》一事,不能搞得人人皆知,只有派紀曉嵐出面收繳《順昌詩集》才最合適。乾隆又與和珅演了出雙簧,老奸巨猾的乾隆皇帝利用紀曉嵐即消毀了《順昌詩集》,又堵住天下文人之口。這一段即是:乾隆智鬥紀曉嵐,引發順昌文字案,數人受牽連。
由於和珅出色的完成了乾隆交給的任務,得到乾隆賞識。從此,平步青雲,官越做越大,後來,吃萬兩銀子酒席者皆被乾隆皇帝密賜而死。
(界首祝樓四寶的故事)
祝順昌萬兩銀子請翰林後,知道乾隆不會放過自己,就從京城騎快馬飛奔家鄉安排後事,祝順昌回到家鄉,王虎、李楚二人一聽,祝順昌犯了滅門之罪,願意跟隨祝順昌一起反清。祝順昌説,反清不是我之願,更不想連累家鄉人,你們倆個要好好的活着,就是我最大的心願。祝順昌把潁水北岸二百畝地送給了王虎和李楚,每人又送了一筆銀子,以備將來之用。
族長祝文亮聽説,祝順昌萬兩銀子請翰林和乾隆叫板,給家族帶來災難。決定對祝順昌動用家法,動家法之前,祝順昌脱雲衣服讓祝文亮看,祝文亮一看祝順昌背上刺着三個大字,氣的當場大罵乾隆皇帝卑鄙小人。對祝順昌的做法表示理解,安慰祝順昌道:你才是祝家真正的男兒,敢和皇帝對摔酒杯,爺爺為你自豪。祝順昌對爺爺説,我背上刺字一事,請不要告訴我父母,更不能讓族人知道,祝順昌請人為爺爺畫一幅像,寫下《順昌遺言錄》以示後人。又寫下兩幅諸葛亮前後《出師表》館閣體書法流傳後世。
隨後,派人把沈丘祝記當鋪先生接到祝樓村,祝順昌對先生深深一施禮説,我家犯了滅門之罪,為保祝氏不絕,今特把先生請來,拜託先生帶我兩個年幼的堂弟離開此地,先生膝下無子,從此他倆便是你之子。祝順昌把《祝文亮畫像》,《出師表》書法,《順昌遺言錄》,《順昌詩集》這四樣交給先生説,這是祝樓四寶,請先生好好保存,臨走時送先生一筆銀子作安家之用,先生帶着祝樓四寶和兩個年幼的孩子去了南方。
(乾隆精珅打擊下的祝樓村)
祝順昌回到家鄉不久,乾隆皇帝特派十多名大內侍衞,前往潁州府界首集抓捕祝順昌,祝順昌被捕後,關入潁州大獄,由大內侍衞看押。祝順昌入獄後,官府以藏有反詩之名,查抄祝氏家族所有書籍,就連賬本都強行抄走,大內侍衞頭領看過賬本後,做到心中有數,暗中指使潁州知府以祝順昌資助教匪劉松、劉之協等罪名。查封祝氏家族所有商鋪,進行盤賬清點,經過兩個多月盤賬清算,得銀二十多萬兩,侍衞頭領派人把這筆錢送往京城交乾隆皇帝處理。
錢送走後,大內侍衞頭領親自帶人到界首集祝樓村,召集全村人集合,清點全村人數,無論男女老少皆當場登記入冊,統計好人員名單後,大內頭領當眾宣佈,從今天起沒有大內批准,祝樓人不得擅自遠行,違者以盜竊罪論處。
隨後,每隔幾天就派一名侍衞輪流到祝樓村清點人數,侍衞來祝樓村清點完人數,白吃白喝一頓後就走了。就這樣,一個多月過去了,祝樓人都生活在恐懼之中,一時流言四起,説什麼的都有,祝樓人越想越害怕。有一天,侍衞又來祝樓村清查人數,祝樓人把侍衞灌醉了,侍衞喝多了,就對祝樓人説,你知道抄你們祝家二十多萬兩銀子幹什麼?皇上要用你們家這筆錢,在關外深山老林裏建一座監牢,等監牢建好後,就把你們全村人都關到裏面去,那裏沒有人煙,野狼多多,人死了直接扔出去喂狼,一直等到你們祝樓人都死光了,這座監牢就廢了,此監獄專為你們祝樓人而建。
祝樓人一聽,這才明白乾隆皇帝的用意,更加害怕了,由於侍衞的泄密,祝樓人開始偷偷外逃。侍衞又來祝樓村檢查發現少人,急忙彙報上去。這天夜裏泄密侍衞突然騎馬跑到祝樓村,找到族長祝文亮説,上次在你們村我喝酒泄密,已竟查到是我,頭領正在抓捕我,我急需一筆銀子逃命,你快幫我湊些錢,祝文亮一聽,只好給侍衞找些錢,侍衞拿了錢,上馬飛奔逃命去了。侍衞剛走不到半個時辰,侍衞頭領就帶人追到祝樓村,侍衞頭領搜遍祝樓村,也沒找到逃跑侍衞,只好帶人向別處追去。第二天中午,侍衞頭領提着泄密者的人頭來到祝樓村,召集全村人集合,對祝樓人説,此人泄密逃跑被抓,當場斬殺。
眾人一看逃跑侍衞人頭,知道侍衞所説不假,這回祝樓人更害怕了。侍衞頭領對祝樓人説,既然已竟泄密,我也就不滿你們了,從現在起,你們每個祝樓人都被列為朝廷重犯,逃到那裏都要捉拿歸案,逃跑者捉拿回來將來在獄中終身帶刑具,在村裏不跑者,將來在獄中可自由活動,你們只有在村裏老老實實的待着,等關外監牢建好後,在把你們全部遷過去。侍衞頭領走後,仍然每隔幾天派一名侍衞來祝樓村清點人口,祝樓村不斷有人外逃,為了阻止祝樓人外逃,侍衞頭領不斷放出狠話,侍衞頭領越放狠話,祝樓人越害怕,紛紛離村逃命。
幾個月後,侍衞頭領在來祝樓村時,村裏人都跑光了,只有祝順昌的爺爺祝文亮,帶着五個兒子及家人堅守祝樓村,侍衞頭領對祝文亮説,傳聖上口喻,祝順昌被賜死潁州獄中,其家人與族人不予追究。祝文亮一聽,灘坐在地上,多日的苦苦支撐,此刻倒下。
隨着祝順昌的離去,祝樓村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祝樓恢復平靜後,有的外逃族人又回到祝樓村,先生得知祝家平安無事後,將祝樓四寶送回祝樓村交狀元后代保存。
後來,這兩幅諸葛亮前後《出師表》館閣體書法,一幅被地方名士李慎五收藏,另一幅被太和知縣王樹中收藏。
祝順昌生前有兩位夫人,一位姓王,沈丘大家閨秀,祝順昌入潁州大獄後,家人怕受牽連,將她接回孃家,撇下幼子祝慶雲,從此,與祝家斷絕來往。另一位夫人姓李,名月娥,南方人氏。祝順昌死後,由於遺體沒有找到,祝樓為他留了一座空墳,人稱“狀元墳”。
(上部完)
(祝順昌千里臏罰賦的故事)
乾隆四十一年秋(1776年),祝順昌被大內侍衞從潁州獄中秘密押往京城,家奴黃林也被秘密帶進京城,對外宣稱祝順昌被賜死潁州獄中。祝順昌到京後,乾隆對祝順昌説,朕以為你家有多少錢,敢花萬兩銀子請客吃飯,和朕鬥富叫板,沒想到,朕費了那麼大勁,把你家翻了個底朝天,才抄了二十多萬兩銀子。就你家那點錢,朕也看不上眼,就賞給御前侍衞和珅蓋房子了。
原來,和珅查辦祝順昌事件有功,乾隆賞了和珅一片大宅子,和珅一看説,皇上你賞奴才那麼大一片宅子,奴才也沒錢蓋房子,乾隆微微一笑道:朕早把錢給你準備好了,乾隆用查抄祝順昌家那筆錢,在和珅府建了座後罩樓。
祝順昌被乾隆皇帝羞辱一翻後,連連磕頭請罪,自願整殘雙腿,以示悔過對聖上犯下的大不敬之罪。乾隆聽完,沉思片刻道:古有廉頗,負荊請罪,今有順昌,千里進京,請願臏罰,其心之誠,日月可鑑,朕揮淚罰之。
原來,祝順昌在潁州獄中,乾隆給祝順昌兩個選擇:一是提出自願臏罰,其家人與族人不在追究。二是用你家這筆錢在關外建座監獄,把你家人及族人全部關進去,一直到死,到那時你就在獄中陪他們吧,祝順昌只好選擇自殘雙腿保家人。
乾隆為什麼非要整殘祝順昌雙腿?願來,乾隆想把祝順昌留在身邊重用,又怕祝順昌這身武功傷到自己,只有把祝順昌雙腿整殘,廢除武功才敢放心使用。乾隆怕整殘祝順昌雙腿落下千古罵名,這才讓祝順昌提出自願整殘雙腿,你祝順昌自願整殘雙腿,天下人就無活可説了。
隨後,祝順昌奉旨作《千里臏罰賦》。祝順昌被臏罰後,乾隆暗中密派戴震業餘為祝順昌授課。戴震死後,由朱珪接替。在朱珪的引薦下,祝順昌結識了皇子嘉慶。此時的祝順昌終於明白,乾隆不殺自己又重點培養,原來是把自己留給下一代君主,嘉慶知道祝順昌事蹟後,祝順昌便成了他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嘉慶讓祝順昌看到了曙光,只有嘉慶當皇帝自已才有出頭之日。
從此,祝順昌認真聽從朱珪教誨,成為嘉慶當皇帝的支持者。朱珪離開京城時,對祝順昌説,你入潁卅獄後,我和哥哥在聖上面前力保你,因為你是一位難得的人才,為師要離開京城了,不知何時才能相見。你記住為師的話,生為嘉慶,死為江山社稷,祝順昌明白了老師的意思。
(乾隆湊錢記)
幾年後,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南巡前開始實施自己的計劃,那就是先搞到一筆錢,讓祝順昌暗中經商。以前乾隆派內務府官員經商,那都是小打小鬧做點小生意。這次乾隆要做大買賣,本錢從那裏來?乾隆想到了多次給自己進貢的李侍堯。乾隆趁李侍堯部下海寧來京調任之機,讓和珅套套海寧的話。乾隆知道李侍堯有錢,這些錢都是來路不正,只要揪出李待堯,本錢就有了。
祝順昌在戴震與朱珪的教導下,經過幾年奮發苦讀,已成飽學之士,頗俱儒者風範。乾隆第五次南巡迴京後,決定啓用祝順昌為自己經商。
乾隆四十五年秋,祝順昌被乾隆皇帝秘密囚於和珅府藏寶樓中,做了帳房先生。祝順昌雖然在和珅府藏寶樓中做了賬房先生,但他不歸和珅管,由乾隆皇帝直接領導。乾隆與和珅約法兩章:一你俸祿可以自由支配,二你所得外財皆有祝順昌管理。乾隆皇帝安排好祝順昌與和珅後,特製龍虎獅玉酒杯三隻:龍杯乾隆、虎杯順昌、獅杯和珅、從此三人飲酒必用此杯。龍虎獅杯,雕藝精湛,造型美觀,堪稱中華一絕。
隨後,乾隆又建立議罪銀製度,用查抄李待堯的錢,五次南巡地方官送的錢,又讓和珅從山東巡撫國泰處借筆錢,這三筆錢彙集一處,由祝順昌暗中經商。
由於祝順昌善於經商理財,被乾隆皇帝重用,多次封賞而不要。自從祝順昌進入和珅府後,從此,只穿粗布之衣,自稱"布衣先生”被乾隆與和珅戲稱“布衣之相”。祝順昌長期與和珅鬥智鬥勇。曾題“竹包”叫板和珅。為和珅府題寫“嘉樂堂”受到乾隆讚揚。
為表彰其功,乾隆皇帝特派內務府官員前往祝順昌家鄉“潁州太和”採辦香椿,製成鹹菜,供其享用。祝順昌在和珅府期間與和琳成為好朋友,每次和琳進京都是先去看望祝順昌,就連和珅都羨慕説,我這個親哥還不如你布衣之相,和琳死後,祝順昌絕食三日,以祭好友,足見二人感情之深。
祝順昌母親六十大壽時,向乾隆皇帝借福字碑為母祝壽。百善孝為先,乾隆無奈,只好命人將天下第一福字碑送入和珅府中,為其祝壽。
(祝順昌獻計除和珅)
嘉慶登基前,和珅送如意,祝順昌送‘忠心表’一幅,以示祝賀!乾隆能選擇嘉慶做皇帝,祝順昌功不可沒。嘉慶登基後,多次去和珅府中探望祝順昌,引起和珅忌妒。嘉慶雖為皇帝卻無實權,嘉慶無奈,向祝順昌請教,祝順昌道:下策,調和珅出京,囚太上皇宮中,上策,忍!忍!一直忍到太上皇歸天。到那時即便大清千瘡百孔,只要聖上勵精圖治,定能在創大清盛世。又獻上除和珅之計,嘉慶聽後,一直忍到父皇歸天。
乾隆臨終前託付和珅説,朕!生前給嘉慶留下兩筆財產:一是你府中,二是朕龍御歸天后,由你協助嘉慶殺一批貪官,取其財入國庫。你殺貪官,重振朝綱,等朝局穩定後,在頤養天年。你辦事穩重,有反貪經驗,能控制局面,這事交你去辦朕放心。以後,由祝順昌協助嘉慶,再創大清盛世。
嘉慶四年,乾隆駕崩,和珅入獄,十公主去為和珅求情無望,回府後與嘉慶賭氣殺死祝順昌。嘉慶去和珅府接祝順昌時,方知被十公主害死。嘉慶仰天長嘆,先生大才,不能為我所用,清之不幸也。
原來,嘉慶皇帝想等父皇喪事辦好後,在選個吉日接祝順昌出和珅府,當嘉慶給老師朱珪説,昨天皇妹來為和珅求情,朕説,和珅必殺!朱珪一聽,大喊一聲!不好!順昌有危險,你快去接他,嘉慶一聽,急忙帶人去和珅府接祝順昌,嘉慶到和珅府才知道,十公主從他那裏回來,就殺了祝順昌。
嘉慶問十公主祝順昌遺體在那裏?十公主説,祝順昌遺體被火化,骨灰撒在關外,你們永遠都找不到,因為撒灰之人已死,嘉慶聽完,只好氣沖沖的離開和珅府。
(祝慶雲千里尋父的故事)
乾隆死後,嘉慶急召安徽巡撫朱珪進京,朱珪接召後,急忙派人去潁州府界首集通知祝順昌家人,祝順昌在京城有消息了。祝順昌家人得報後,急忙派祝順昌之子祝慶雲和祝府管家奔赴京城。
祝順昌死後,黃林被嘉慶接出和珅府,在京城賜了一座四合院,派一名太監照看。自從祝順昌死後,黃林多次上書嘉慶皇帝,要求嚴辦十公主為祝順昌報仇。由於沒能如願,黃林在悲傷絕望中病倒,祝慶雲到京後,被紀曉嵐安排在黃林處。祝慶雲照顧着病中的黃林,給於他心靈上的安慰。黃林彌留之際,對祝慶雲説,你父沒有找到,奴才有何面目葬於家鄉。説完,取出印,拔下幾根頭髮,交給祝慶雲説,印沉西湖,發葬故里。
黃林出和珅府不足百日,在壓抑悲傷中離去,黃林死後,嘉慶念其對主忠心,追封中憲大夫,尊其生前遺願,葬於京城,由紀曉嵐料理後事。當天夜裏,嘉慶皇帝急召祝慶雲進宮,到了宮門口,朱珪早己等候在那裏。朱珪對祝慶雲説,皇上剛休息,不便打擾,我在此奉旨等候你們,朱珪讓手下人先帶祝府管家與車伕去客棧中休息,自己帶祝慶雲穿過幾條小巷,來到一座四合院中,院裏雜草叢生,很是淒涼。有一間房子收拾得乾乾靜淨,牀鋪早已鋪好,下人送來熱水。朱珪對祝慶雲説,這是你父當年住過的地方,今晚你就在此休息吧。
第二天早朝後,嘉慶皇帝召見祝慶雲,特賜御膳陪同,用完膳,嘉慶讓太監取來一枚印對祝慶雲説,這是你父潁水王之印,字已磨去,你留作紀念吧,祝慶雲接過印,行跪拜大禮後,朱珪送祝慶雲出宮,宮門外馬車早己備好,祝慶雲沒有看到管家與車伕,就問朱珪管家與車伕去了那裏?朱珪道:昨天晚上皇上準備了幾口棺材,黃林、大監、管家、車伕各一口。你休息後,他們幾個都被賜死了,皇上若非仁義之君,你也會和他們一樣。聖上看在你父之面對黃林仁之已盡,你回到家鄉後,要死守你父親的秘密,此事涉及皇家絕密,若傳揚出去,你和太監,管家、車伕一樣下場,你的家人也會因你受到牽連。朱珪説完,從身上取出兩千兩銀票,對祝慶雲説,這是我的一點心意,請收下,祝慶雲接過銀票,行跪拜之禮後,駕着馬車獨自回到家鄉。
祝慶雲回到家鄉後,尊照黃林生前遺願,偷偷將黃林之印沉入潁州西湖深處,特製一本牌上書“皇清誥授中憲大夫黃林黃公之靈位”。用一頂草蓆捲起黃林頭髮,連同本牌一起埋葬在家鄉的大地上。祝慶雲把朱珪送的錢,給了祝府管家家人,又另送二十畝地,作為撫卹,將車伕遺孀列入祝氏家族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