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祇(讀作qí或zhǐ)為現代漢語二級字 [5]  ,部首為示部,本義指地神 [1]  。後引申為僅僅或限於某範圍的意思,與“衹”(只)混同。 [6] 
今簡化字中規定,僅限用於本義中(地神) [10] 
中文名
拼    音
qí、zhǐ
部    首
五    筆
PYQA
注    音
ㄑㄧˊ
筆畫數
八畫
筆順編號
45243515
統一碼
7947
筆順讀寫
點,橫撇,豎,點,撇,豎提,橫,斜鈎

文字源流

形聲字。從示,氏聲。本義是指地神。《説文》:“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玉篇·示部》:“祇,地之神也。”《屍子》卷下:“天神為靈,地神為祇,人神曰鬼。”引申之泛指神靈。《文選·木華(海賦)》:惟神是宅,惟祇是廬。”李善注:“神、祇,眾靈之通稱,非唯天地而已。”這些意義的祇讀qí。
祇字另有適、恰之義。《廣雅·釋言》:“祇,適也。”,此處又做“衹”(只)。這些意義的祇讀zhǐ。 [7] 
今簡化字規定“祇”,只用於本義中。

文字辨析

衹、祇、祗

衹(tí或zhǐ)
本義為“為橘紅色的絲織品”,同“緹”,後引申為僅僅或限於某範圍之義。 [11] 
祇(qí音)本義表地神義 [1]  。而“祗”(zhī音)本義表恭敬義。 [12]  由於二字與“衹”字形相近,而在表“僅僅”或“限於某範圍”之義時混用,故衍生了zhǐ音。

宋代之後又出現用“只”假借“衹”表示“僅僅”或“限於某範圍”之義。
現今為了區分四字,在簡化字中規定用“只”表“僅僅”或“限於某範圍”之義。而繁體字用回“衹”表示。 [13]  混用的二字祗和祇僅用於本義中。

基本字義

祇qí

⒈ 地神 [8] 
如:“神祇”
《説文解字》:“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

祇zhǐ

“衹”(只)的異體字 [9] 
1. 僅僅 [4] 
如:“祇有”
三國•魏•曹丕《煌煌京洛行》:“多言寡誠,祇令事敗。”
2. 指限於某一範圍。
如:“萬事俱備,祇欠東風” [4] 
《詩經•小雅•何人斯》:“胡逝我梁,祇攪拌我心。”
3.安心。《詩經·小雅·何人斯》:“壹者之來,俾我祇也。”
4.大。《易經·繫辭下》:“不遠復,無祇悔。” [14] 

常見詞組

神祇 [4] 

外語翻譯

英語 the spirit of the earth; (used for U+53EA 只) only, merely, but
德語 Frieden, Friede (S),nur, bloß, lediglich (Adv)
法語 seulement,ne .. que,simplement,uniquement,mais [14] 

音韻方言

國際音標 tʂʅ˨˩˦; tɕʰi˧˥ 唐代讀音 *jiɛ̌ ghiɛ日語讀音 KUNITSUKAMI TADA MASANI韓語羅馬 KI CI現代韓語 기
客家話 [客語拼音字彙] zi3 [陸豐腔] ki3 [寶安腔] ki2 | zi1 zi3 [海陸腔] ki2 [客英字典] di3 ki2 [台灣四縣腔] ki2粵語 kei4 zi2潮州話 di2(tí) ki5(khî) [14]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巨支切《集韻》《韻會》翹移切《正韻》渠宜切,𠀤音岐。同示,地神。《説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
安也。《詩·小雅》壹者之來,俾我祇也。注:壹者之來見我,我則知之,是使我心安也。
大也。《易·復卦》不遠復無祇悔。韓康伯雲:祇,大也。旣能速復,是無大悔。
廣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𠀤音支。適也,但也。《詩·小雅》祇攪我心。 《韻會》孫奕示兒編曰:祇兩音,音岐者,神祇之祇。音支者,訓適是也,如詩亦祇以異。揚子曰:茲苦也,祇其所以為樂也歟。陸德明司馬温公𠀤以為音支。今杜詩韓詩或書作秖,從禾從氏,而俗讀曰質者,非也。《玉篇》秖,竹屍切。《廣韻》秖,丁尼切。皆注曰:谷始熟也。
通作圻。《左傳·昭十二年》是以獲沒於祇宮。馬融雲:圻內遊觀之宮。 [2] 

説文解字

地祇,提出萬物者也。從示氏聲。巨支切。 [3] 
祇

説文解字注

(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地祇提三字同在古音第十六部。地本在十七部。而多轉入十六部用。從示。氏聲。巨支切。古音十六部。凡假借必取諸同部。如周易無祇悔。釋文雲。祇、辭也。馬同、音之是反。此讀祇為語辭、適也。五經文字、廣韻作只者是也。又云。鄭雲病也。此讀祇為疧。與何人斯同也。又云。王肅作禔、時支反。陸雲安也。九家本作㩼字、音支。韓伯祁支反、雲大也。音讀皆在第十六部。通志堂刻作無祗悔、則誤。○又祇既平。唐石經作只。釋文雲。京作禔、説文同、音支。又上支反、安也。其讀亦皆在十六部。又云。鄭雲當為坻、小也。此則改為第十五部字。古人云當為者皆是改其形誤之字。雲當為者、以音近之字易之。雲讀如者、以同音之字擬之。此雲當為、則鄭謂祇為字之誤也。○五經文字衣部曰。只、止移切、適也。廣韻五支曰。只、章移切、適也。唐石經只旣平。左傳只見疏也。詩只攪我心。詩、論語亦只以異。字皆從衣。正用張參字㨾。而張參以前顏師古注竇嬰傳曰只適也、音支。其字從衣。豈師古太宗朝刊定經籍皆用此説歟。宋類篇則只祇皆雲適也。不畫一。韻㑹則從示之祇訓適也。近日經典訓適者皆不從衣。與唐不合。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