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社會稱許性

鎖定
社會稱許性(Social desirability)是指獲得讚賞和接受的需要,並且相信採取文化上可接受和讚許的行為能夠滿足這種需要。
中文名
社會稱許性
外文名
social desirability
定    義
指獲得讚賞和接受的需要
特    徵
既具有特質性又具有情境性
維    度
分別概括為自我欺騙、印象管理

社會稱許性簡介

社會稱許性是指在自我評價時評價者通常會以社會認可的方式做出評價反應的一種偏向或心向,從而使自己或別人看起來更適合社會需要,它主要表現為“裝好”的現象。在心理測量中,社會稱許現象大量存在,是影響調查與測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由於人們為免受責罰與批評或者為了維護自尊、或給人留下好的印象,通常否認自己擁有的不被讚許的態度或行為,而肯定自己擁有的正向特質,儘量使自己符合社會需要而做出的虛假反應。相關的研究表明社會稱許性既具有特質性又具有情境性。 [1] 

社會稱許性主要特徵

近年來,心理測量被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於人才選拔中,心理測量的種類有很多,但在心理測量中,自評問卷是使用最廣泛的方式之一,由被試自己對自己的行為方式、人格特徵、心理素質等進行自我判斷,由於研究者不能獲取客觀信息,不能對被試回答的真實性進行判斷。而被試知道自己的回答會和社會常模做比較,為了不使自己和社會常模分離,被試往往傾向於低估自己的不被社會接受的消極行為,而高估自己的社會認可的積極行為。因此,被試在回答過程中很容易受到社會稱許性的影響。 [2] 

社會稱許性維度

Paulhus(1984)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將社會稱許性的兩個維度分別概括為自我欺騙、印象管理.

社會稱許性自我欺騙

自我欺騙是指個體認為正確的任何正面的偏差反應;是一種個體對自我信念的自我保護,而非有意識地掩飾。Barrick 和Mount (1996)指出對自我欺騙的測量反映出個體在自我表現過程中的一種正向偏差、一種心理上的自我調整;在此維度上得分高的個體傾向於表現出更強的控制觀念、在記憶判斷方面過分自信,聲稱對事實上不存在的產品更為熟知。 [1] 

社會稱許性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指個體為了給他人留下一個良好印象而在測驗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掩飾,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對他人的欺騙性反應。

社會稱許性影響

眾多研究均表明社會稱許對研究結果或人才測評具有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社會稱許性會污染實驗處理,使研究結果失真,會導致招聘人員無法獲得應聘者的真實情況,給研究工作和實踐應用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在研究工作和實際應用中必須對其加以控制。關於社會期許對招聘判斷的影響的研究中發現較高的社會期許分數會通過兩種方式影響應聘者:第一,應聘者會被看作是不夠坦率和真誠的人,因為他們為了得到一個有利的結果,做出了不夠誠實的回答。第二,較高的社會期許分數影響對人格測量結果本身的解釋。社會稱許性對人格測量的影響的研究中表明社會期許雖然沒有破壞人格因素結構,但它卻往不同動機組的人格測量中加入了不相等的系統誤差,並且嚴重影響了被試在人格量表上的得分。有些研究者認為測量中的社會稱許性受測量的匿名性程度的影響,被試在接受通過電腦進行的測量時比現實的紙筆測量中的説謊情況更少,但關於線下的紙筆測驗和電腦上的問卷調查中的社會稱許性的比較研究的元分析發現,大多數的研究者都認為社會稱許性在線下的紙質問卷和線上的網絡問卷調查之間不存在顯著的差異。 [2] 

社會稱許性產生原因

社會稱許性偏差效應,實質表現為自我與社會價值規範的差異。一般情況下,理想自我與社會價值規範是一致的,當個體面對的問題是自我的陰暗面時,或者他認為自己真正的行為和心理與社會價值規範不符時,則會用理想自我頂替現實自我做出回答,從而發生不真實的反應。有人認為,社會稱許是一種穩定的人格特徵,是一種印象管理和獲得社會支持的需要,這種需要促使被試做出不真實的回答,之所以會產生社會期許可能和測量題目有關,題目是一些關於不被社會接受的行為或態度。人們之所以會做出不真實的回答是為了避免羞愧、尷尬的負面情緒,害怕在社交互動中丟臉,研究者認為社會期許是一種印象管理機制,被試為了爭取社會支持,會最大程度的做出積極反應,最小程度的做出消極反應。自我欺騙假設受訪者要保持一個積極的自我形象,最大限度地提高自我價值,減少社會常模、自我感知和自我要求之間不一致導致的認知失調。理性選擇理論認為被試為了最大化的獲得積極的社會讚許,避免他人對自己的消極看法,他們會選取一種社會認可的方式來回答有關問題進行印象管理,並假設了社會期許的三個必要前提:(1)獲得社會支持的強烈渴求;(2)感知到缺乏隱私的負性制裁;(3)被試對其他被試可能做出的選擇的猜測。主觀期望效能理論認為被試參與涉及敏感性問題的調查時,如果被試參與了一些敏感性行為,他們會考慮是否如實回答或者不回答敏感性問,第一個因素是感知到回答問題的風險,第二個要素是感知到回答問題的得失,繼而做出是否如實回答涉及敏感性話題的問題。 [2] 
參考資料
  • 1.    李鋒,李永娟,任婧,王二平.心理科學進展[J].工業組織心理學中的社會稱許性研究, 2004,12(2):455-461.
  • 2.    何丹.心理測量中的社會稱許性研究評述[J].人力資源管理,2017(07):397-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