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礦牀成因類型

鎖定
礦牀成因類型(genetic type of mineral deposit),礦牀地質學術語,根據形成礦牀地質作用而劃分的礦牀類型。如按成礦作用分為內生礦牀、外生礦牀和變質礦牀,以及它們之間的疊加和再生礦牀等。上述類型中又可按岩漿作用、汽化-熱液作用、風化作用和各種沉積作用和變質作用等形成相應的礦牀類型。礦牀成因類型的劃分有助於深入理解礦牀的形成機理、時空分佈等條件;有助於合理進行找礦、勘探等工作。 [1] 
中文名
礦牀成因類型
外文名
genetic type of mineral deposit
學    科
礦牀地質學

礦牀成因類型信息簡介

礦牀形成有着特殊因素,包括成礦物質及其來源、成礦環境和成礦作用。這三個因素在礦牀形成過程中是密切聯繫的,成礦物質及其來源是成礦的基礎和前提,成礦環境是外界條件,而成礦作用則是成礦物質在一定的環境下富集而形成礦牀的機制和過程。
成礦作用應該是劃分礦牀成因類型的主要依據,因此採用的分類原則,以成礦作用作為分類的主要依據,適當考慮成礦地質環境,同時在分類中還儘可能地反映成礦物質來源這一主要因素。 [2] 

礦牀成因類型分類依據

一級劃分是與三大類地質作用相對應的,即分為內生礦牀、外生礦牀、變質礦牀和疊生礦牀四大類;二級劃分是按照在一定地質環境下的主要成礦作用系列來劃分的;三級劃分則由各類礦牀形成環境的複雜性和成礦方式的多樣性,很難採用一種統一的標誌;四級劃分一般均按礦石建造來劃分。

礦牀成因類型一級劃分

礦牀成因類型同生礦牀

同生礦牀指礦體與圍巖在同一地質作用(成巖成礦作用)過程中,同時或近於同時形成的礦牀。例如:由沉積作用形成的沉積礦牀、在岩漿結晶分異過程中形成的岩漿分結礦牀等都屬於同生礦牀。

礦牀成因類型後生礦牀

後生礦牀指礦體與圍巖分別由不同地質作用形成,且礦體的形成明顯晚於圍巖的礦牀。大部分的熱液礦牀屬於後生礦牀。如沿地層層理面產出的或穿切層理的各種熱液礦脈、穿切沉積岩或變質岩的石英脈型黑鎢礦礦牀、充填交代型金礦牀等,它們是岩層形成後,含礦流體在其裂隙中以充填或交代的方式形成的,都屬於後生礦牀。

礦牀成因類型變質礦牀

由於變質作用使成礦組分遷移、富集而形成的礦牀,或已經生成又經變質作用改造過的礦牀通稱為變質礦牀。在變質礦牀中主要賦存鐵、銅、鉛、鋅、金、錳、鉻、鎳、鈾、鈷、鈮、鉭、白雲母、硼、石墨、石棉、藍晶石、紅柱石等礦產。從總量上講,變質礦產佔世界礦產含量的比例很大,如鐵礦為70%、銅礦為60%、錳礦為63%等。變質礦牀通常分為受變質礦牀和變成礦牀兩類。

礦牀成因類型疊生礦牀

疊生礦牀指由先期地質作用形成的礦牀或礦體.又疊加了後期發生的成礦作用而形成的具有雙重(或多重)成因的礦牀。由於先成的礦牀在遭受後期的岩漿、熱液(流體)作用時,在物質成分、結構構造、礦體形態等方面發生改造,因此疊生礦牀又可被稱為疊加改造礦牀。如內蒙古白雲鄂博的稀土~鈮一鐵礦牀,早在中元古代時形成了沉積型含稀土的貧鐵礦牀,其後又疊加了海西期與花崗岩有關的稀土一鈮礦化,使其經濟價值更高。 [3] 

礦牀成因類型二級劃分

礦牀成因類型內生礦牀

內生礦牀主要是指在岩漿活動過程中,有用組分遷移、富集而形成的礦牀。根據岩漿的發展順序和冷凝成礦過程,內生礦牀可以分為岩漿礦牀、偉晶岩礦牀氣化熱液礦牀和火山礦牀。
(一)岩漿礦牀
岩漿礦牀是岩漿冷凝過程中.由於岩漿分異作用使分散在岩漿中的有用組分聚集而成的礦牀。這類礦牀是在較高的温壓條件下形成的,故礦石礦物一般為熔點高、密度大、成分簡單的礦物。礦體幾乎都產於超基性或基性巖體內,圍巖即為母巖。絕大多數的鉻、鎳、鉑族元素及相當數量的釩、鈦、稀土等礦產,都產於岩漿礦牀中。
在岩漿活動過程中,由於岩漿分異作用,使岩漿中不斷地失去某些成分,而相對富集了另一些成分,主要是硅酸、水汽和金屬揮發性化合物,結果形成了殘漿。在一定條件下,這些殘漿可以侵入到母巖及圍巖的裂隙中形成晶粒粗大的偉晶岩脈,如果其中有用礦物富集並達到工業要求時,即構成偉晶岩礦牀。所以,偉晶岩礦牀是岩漿結晶末期形成的礦牀。其主要特點如下:(1)常以脈狀產出,規模大小不一,長度可由數米到一千多米,厚度可由幾釐米到二百米左右;(2)花崗偉晶岩礦牀是最常見且最富有工業意義的。主要造岩礦物為鉀長石、鈉長石和石英,有時有黑雲母和白雲母。因為晶體巨大,常形成長石和雲母礦牀;(3)偉晶岩礦牀中常富集鎢、錫、鉬、鋰、鈹、鈮、鉭、銣、銫、鋯、鈾、釷、釔、鈰、鑭等金屬元素、稀有元素、稀土元素和放射性元素,可以説偉晶岩礦牀是稀有元素的重要寶庫。
氣化熱液礦牀,也稱岩漿期後礦牀,是指在岩漿的主要成分(硅酸巖)大部分結晶後,由於岩漿中分泌出來的大量氣體和含礦氣水熱液的活動,使有用組分在圍巖裂隙中或與侵入體的交界處於富集而形成的礦牀。其成礦作用,包括兩種基本方式:一種是氣水熱液與圍巖發生化學反應和物質交換,形成接觸交代礦牀;另一種是因為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使填充於圍旨裂隙中的含礦氣水溶液發生沉澱,而形成充填礦牀.通常稱為熱液礦牀。但有些礦牀在温度較高的條件下。往往具有交代和充填的雙重成因。本類礦牀是內生礦牀中分佈最廣、類型較多、礦種複雜、礦產豐富的一類礦牀。
(四)火山礦牀
指火山活動過程中,產於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礦牀。根據成礦作用可分為火山岩漿礦牀、火山氣液礦牀和火山沉積礦牀三種。

礦牀成因類型外生礦牀

在外力作用下,地表及其附近的岩石或礦牀中的有用組分以及生物殘體等遷移富集所形成的礦牀,稱外生礦牀。據成礦過程和成礦物質特徵的不同可分為風化礦牀和沉積礦牀兩種類型。
(一)風化礦牀
在風化過程中,有用組分富集起來所形成的礦牀叫風化礦牀。據風化作用類型、風化產物、聚集地點和方式,風化礦牀可分殘積砂礦牀、坡積砂礦牀、殘餘礦牀和淋積礦牀。
(二)沉積礦牀
在地表環境下,由於沉積分異作用使有用組分富集而成的礦牀,稱為沉積礦牀。根據其形成方式,可分為機械沉積礦牀、化學及生物化學沉積礦牀、可燃有機巖礦牀。 [4] 
參考資料
  • 1.    本社.地球科學大辭典應用卷 :地質圖書館,2007
  • 2.    楊雲保,唐永虎,徐惠長.固體礦產勘查技術:地質出版社,2007
  • 3.    陳洪冶,曾載淋.礦牀成因類型 :地質出版社,2014
  • 4.    於興修,楊銘,武羨慧主編.地質學基礎:黃河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