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岩漿期後礦牀

鎖定
根據岩漿的演化過程,在正岩漿階段以及處於過渡情況的偉晶作用階段(或稱殘餘岩漿作用階段)之後所分泌出來的含礦氣水溶液形成的礦牀,稱為岩漿期後礦牀。
中文名
岩漿期後礦牀
外文名
post-magmatic mineral deposit
歸    屬
汽化-熱液礦牀
學    科
礦牀地質學

目錄

岩漿期後礦牀釋義

根據岩漿的演化過程,在正岩漿階段以及處於過渡情況的偉晶作用階段(或稱殘餘岩漿作用階段)之後所分泌出來的含礦氣水溶液形成的礦牀,稱為岩漿期後礦牀。屬於汽化-熱液礦牀的一部分。過去,有人將岩漿期後礦牀概括所有的汽化—熱液礦牀是不恰當的。近來研究表明,相當部分的汽化—熱液來源於地幔、海水、大氣降水、埋藏水以及變質水等。

岩漿期後礦牀成礦原理

成礦物質是以早期氣態分離的形式貯存於岩漿源頂部,“岩漿期後礦牀”是由早期氣態物質上升到地表後彙集而成;環形構造控制“岩漿期後礦牀”,但是並不是所有環形構造都控制“岩漿期後礦牀的形成,只有那些與早期氣態物質上升高度相當的截面並由早期氣態物質爆破形成的環形構造才有可能控制“岩漿期後礦牀”的形成。
岩漿由於壓力差的作用,從地下深處上升到地殼表層,然後在地殼表層凝固成巖 。根據這一過程,不難推出有用組份有如下的分離形式:
(1)在岩漿未侵入或未噴發到地殼表層之前,由於分異作用,有用組份可以以固態或液態的形式在岩漿源內某一部位富集;
(2)在岩漿源內,若岩漿沒有充滿岩漿源空間,有用組份可以以氣態狀態從岩漿中分離出來,集中於岩漿源頂部;
(3)在岩漿向上侵入之初,岩漿源由封閉系統轉為開放系統,由於壓力猛降,有用組份可以以氣態的形式離開岩漿,進入地殼上部;
(4)當岩漿侵入地殼表層以後,由於冷卻,有用組份以液態的狀態與岩漿岩分離,於殘留液體中富集起來 [1] 
參考資料
  • 1.    李廷祺. “岩漿期後礦牀”的成礦原理與環形構造成礦[J]. 國土資源遙感,1998,(04):60-6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