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磁山文化博物館

鎖定
磁山文化博物館,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武安磁山遺址西北側台地之下,建於1994年9月。2003年底,磁山文化展覽經調整,充實移入主展廳內,正式對外開放。
磁山文化是中國華北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在河北省邯鄲市武安磁山發現而得名。磁山被確認為是世界上糧食粟、家雞和中原核桃最早發現地。粟、家雞和核桃三大發現,改寫了世界粟作農業、家雞馴養和核桃產地的歷史。中國黃河流域種植粟的記錄提前至距今約一萬年,填補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也修正了世界農業史對種植粟年代的認識。 [2] 
1982年3月《光明日報》報道:磁山是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發源地。 又《古礦錄》記載:《明一統治》稱:磁山,在縣西南30裏,土產礦石,州名取此。磁山,指南針的故鄉。
中文名
磁山文化博物
地理位置
河北省邯鄲市武安磁山遺址西北側
類    別
綜合性博物館
景點級別
無等級
竣工時間
1994年9月
館藏精品
世界上最早的家雞、生活用具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9:00-11:30,14:00-17:00

磁山文化博物館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遺址
磁山文化遺址(2張)
中國華北地區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河北武安磁山發現而命名。1933年首次發現於河北武安磁山的磁山文化大約出現在公元前5400~前5100年,它與裴李崗文化一樣是華北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重要文化。磁山文化主要分佈在冀南等地。
1973年發掘。年代約為公元前5400~前5100年(最新鑑定為距今約10300-8700年)。多該文化與裴李崗文化關係密切,有人把兩者連稱為“裴李崗·磁山文化”。其發現,填補了中國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重要缺環。磁山文化遺址距武安城17公里,是中國最初發現的一種新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距今約7300年,突破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考古的年代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2年發現的磁山文化遺址,總面積近14萬平方米。1976年至1978年在這裏進行了三次發掘,至1978年底,發掘面積達6000平方米,文化層厚1至2米,不少窖穴深達6至7米。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動物骨骸、植物標本等約6000餘種,為尋找中國更早的農業、畜牧業、製陶業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可貴的線索。如果説,在7000多年前,地球上許多地方還是鴻蒙未開的話,而這裏的人們已經種植穀物,飼養家禽,製作生產、生活用具,燒製陶器……進入了人類最早的文明。中國已故著名考古專家夏鼐先生指出:“磁山文化遺址的發現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突破。”它為研究和探索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提供了豐富、寶貴的地下實物資料。在遺址發現了兩座房基址,均為半地穴式房屋。在房基遺址器物中,有一燒土塊,沾有清晰可辨的席紋,説明在7300年前這一帶即編制葦蓆,由此也可想像葦蓆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極大便利,考古學家稱此器物為全國之最。
磁山遺址,共發掘灰坑468個,發現其中88個長方形的窖穴底部堆積有粟灰,層厚為0.3至2米,有10個窖穴的糧食堆積厚近2米以上,數量之多,堆積之厚,在中國發掘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中是不多見的。
磁山文化的發現在中國考古學上的重要意義:殷瑋璋指出,磁山文化遺址的發現,將仰韶文化向上推了一千多年,在學術發展史上具有極高的價值。磁山文化遺址的發現在文明探源方面具有重大的意義。段宏振認為,磁山文化發現的意義,第一是找到了7000年前的文化;第二是首次大批量的發現了早期農業遺存——。王吉懷認為,磁山文化發掘的學術意義,一是確立了冀南冀中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年代序列,二是為探討中原和北方地區古文化的交流增添了有價值的資料。

磁山文化博物館考古研究

沉睡7000年的文明
陶器(圖1) 陶器(圖1)
考古研究表明,磁山遺址是人類進入新石器時期的遺物,距今約有7000多年。當時,先民們已結束了“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有了相對穩定的定居聚落,形成了以種粟為主,以採集、漁獵為輔的生活方式。在這一時期,先民們已會製作磨製石器和手工陶器,他們製作的骨針比鋼針大不了多少。在這個“原始村落”,不僅已有了家豬、家狗,甚至還可能已經有了家雞和核桃。
磁山遺址代表了新石器時代早期中段以後的文化面貌,填補了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研究的一段空白。因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被考古學界定名為“磁山文化”,1988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1986年至今,磁山文化博物館建成20多年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在邯鄲市和武安市文化局配合組織下,先後多次召開了磁山文化學術研討會,磁山易文化學術研討會、經濟技術項目發佈暨洽談會,武安戲劇研討會,武安生態旅遊研討會,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弘揚了磁山文化,展示了華夏文明,充分發揮了"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真正作用。
邯鄲市武安市政府將投資1億元興建、擴建磁山文化博物館,增添新的文化設施,高標準、多功能的新館將建成投入使用。以磁山文化為主體,自然山水為依託,集觀光旅遊、休閒度假、考古研究於一體的"磁山文化遺址遊覽區規劃",將在保護磁山文化遺址的基礎上,充分展示磁山文化精神,展示地域特色,以突出的形象,完備的設施、優美的環境接待八方賓客,使光輝燦爛的"磁山文化"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春天。
世界上最早的家雞
在磁山遺址中,除了發現大量的石器、陶器及堆積的“粟灰”外,考古專家們還發掘出較多的鳥骨。這些鳥骨是否來自已經馴養的早期家雞,也被認為是“磁山文化”的一個重要謎團。
按照傳統説法,家雞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起源於印度。但有關專家將磁山遺址中的鳥骨標本與北京自然博物館所藏的現代鳥類骨骼進行了比較,發現其與現代原雞跗。骨的形態和大小都很相似。他們由此認為,磁山出土的鳥骨標本屬於雞的可能性最大,而且還有可能是馴養的早期家雞。
家雞在中國馴化的年代可以上溯到公元前5400年以前,比印度要早3000多年。

磁山文化博物館生活用具

陶器(圖2) 陶器(圖2)
磁山遺址出土的標本和大量器物看,早在7000多年前,河北南部太行山東麓一帶就有了比較發達的農業,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已經脱離了農業經濟的初始階段,有相當一部分人已從事專項手工勞動,原始手工業已成為原始農業、漁獵、採集生產及其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磁山文化遺址的豐富內涵,為研究和探索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的鏈環。

磁山文化博物館所獲榮譽

2022年2月,被認定為綜合場館類科普示範基地。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