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碧潭

(余光中詩)

鎖定
《碧潭》是現代詩人余光中於1962年創作的一首新詩。選自詩集《蓮的聯想》。這首《碧潭》主要寫了作者在碧潭遊玩時的所見所感,乍看是一首純美的愛情小詩,描寫了一段未竟的愛情,實則是把鄉愁融入這首詩中。這首詩的語言優美、洗練、表達傳神生動,意象靜美。吊樓、蚱蜢舟、蜻蜓、笑聲等組成一幅清澈明亮而又靜謐的畫面。詩人的語言時而樸實自然,時而又華麗典雅。詩中還引用了大量典故,包涵着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藴涵着文言的神韻。
作品名稱
碧潭
創作年代
1962年
作品出處
《蓮的聯想》
文學體裁
新詩
作    者
余光中

碧潭作品原文

碧潭
十七柄桂漿敲碎青琉璃
幾則羅曼史躲在陽傘下
我的,沒帶來的,我的羅曼史
在河的下游
如果碧潭再玻璃些
就可以照我憂傷的側影
如果蚱蜢舟再蚱蜢些
我的憂傷就滅頂
-
八點半。吊橋還未醒
暑假剛開始,夏正年輕
大二女生的笑聲在水上飛
飛來蜻蜓,飛去蜻蜓
-
飛來你。如果你棲在我船尾
這小舟該多輕
這雙漿該憶起
誰是西施,誰是范蠡
那就劃去太湖,劃去洞庭
聽唐朝的猿啼
劃去潺潺的天河
看你濯發,在神話裏
-
就覆舟,也是美麗的交通失事了
你在彼岸織你的錦
我在此岸弄我的笛
從上個七夕,到下個七夕
一九六二年七月十日 [1] 

碧潭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1962年7月。暑假裏,來碧潭遊玩的詩人被“躲在陽傘下”的情侶和“大二女生的笑聲”所觸動,油然生出莫名的失落、惆悵情緒,並由此誘發出一連串美豔而又憂傷的聯想。當時由於政治原因,台灣和大陸長時間的隔絕,致使余光中多年沒有回過大陸。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夫人,渴望祖國的統一和親人的團聚。於是接目興感,觸景生情,創作出來這首詩歌。 [2] 

碧潭文學賞析

這首《碧潭》是詩人和他夫人的愛情連理枝上所結的一枚金果。當然,僅僅將《碧潭》看作是詩人自己愛情生活的寫照,那就想得太簡單了。余光中的《碧潭》寫愛情生活中的憂傷、喜悦和幻夢,將個人感受與普遍意義結合起來,表現了許多中國讀者都可以共鳴共感的心靈世界,是愛情詩中格調脱俗、境界高華之作。
《碧潭》一詩極盡時空交感之妙。所謂“交感”,就是將時間與空間作交揉錯綜的藝術處理。從空間看,全詩的空間由小而大,由近而遠,由地下而天上,由地球而浩茫的廣字構成了一個多層次的輻射性的深廣空間結構。詩的四節圍繞“碧潭”這一不大的特定空間落筆,以遊湖的雙雙情侶與女大學生的笑聲,來側寫詩中抒情主人公懷人不至的惆悵優傷,以及想象中的伊人自遠方來的喜悦。台灣與大陸之間本來有海峽阻隔,可是抒情主人公卻妙想天開,將戀人比為西施和織女將自己擬為範戴與牛郎。在五六節中,空間就由寶島而大陸由人間而太湖,由洞庭而上界的天河、碧落。與這種空間結構相適應余光中的時間設計也頗見穎慧的詩心從“八點半”和“夏正年輕”來看,詩人首先寫的是夏日的早晨,然後以此為基點,一方面讓時間逆向倒流,“聽唐朝的猿啼”“看你濯發在神話裏”,回到唐朝甚至混沌未分的神話時代,一方面讓時間順向超越,“從上個七夕到下個七夕”,馳向無盡無盡的未來。這樣巧妙的時空設計與配合,結構的豐要框架。
這首愛情詩強調本土傳統文化因素和歷史神話背景,如化用古代詩人的名句活用古典辭賦中的意象運用言之鑿鑿而又渺渺難尋的神話傳説所以它的語言就自然呈現出古典的色彩與芬芳。而余光中在“桂槳”與“琉璃”之間系之以“敲碎”這一詞組,就富於動勢而又頗具現代感。詩的第二節的“如果碧潭再玻璃些”與“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也是李清照《武陵春》詞的意象的點化與活用,至於劃去“太湖”、“洞庭”而聽唐朝的猿啼”,“劃去潺潺的天河”而“濯發”、“織錦”與“弄笛”,其想象之豐美,固然如早霞燦爛,其詞語之雅緻,也洋溢着古典的馨香。《碧潭》詩語的現代美,主要表現為矛盾語和倒裝句法。例如已説“如果舴艋舟再舴艇些我的憂傷就滅頂,而加上“棲在船尾”的戀人,詩人卻反説“這小舟該多輕”,前後衝突,立即形成矛盾局面,不言歡快而歡快自見,這就是矛盾語奇妙的美學效果。又如“交通失事”本來絕對是悲劇性的,然而詩人卻冠之以“美麗”,出人意料,富於諧趣而含意深長。倒裝句法的運用,在《碧潭》中也數見而效果動人,如“我的,沒帶來,我的羅曼史/在河的下游”、“飛來你“看你濯發,在神話裏”等句就是將平順的詞序作適度與適當的顛倒組合,使句勢勁健而饒變化,顯示出現代新詩的句法風采。 [3] 

碧潭名家點評

安陽師範學院教授楊景龍《曾有一朵玫瑰·20世紀華語經典情詩賞析》:從技巧的角度看這首詩,詞性的活用,意象的轉生,句段的勾連,都值得稱道。節與節之間,既有轉換、跳躍,又有過渡、呼應,詩意既明晰而又朦朧。這首現代而又古典、浪漫而又華美的情詩,是詩人的新古典主義詩藝主張的實踐結晶。 [2] 
聊城大學文學院教授閻增山、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李洪光《大學語文經典讀本》:這首詩的語言優美、洗練,表達傳神生動,意象靜美。吊樓、舴艋舟、蜻蜓、笑聲等組成一幅清澈明亮而又靜諡的畫面。詩中還引用了大量典故包涵着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藴涵着文言的神韻。詩意的文字猶如水銀灑地般的揮灑,在讀者心中蔓延開來,使讀者不自覺地也沁透了一種憂傷愁緒。 [4] 
菏澤學院兼職教授陳實《台灣愛情詩選析》:“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這是蘇東坡《赤壁賦》中的詩意,詩人用“十六柄桂漿敲碎青琉璃”悄悄“偷”來,既寫出潭水之美(“青琉璃”)又寫出小船之美(“十六柄桂槳”),船槳“敲碎”綠水,使整幅畫面由靜而動,同時賦予畫面以聲響,將視覺與聽覺融合一起,古典而優雅。“幾則羅曼史”則在古典的優雅中,閃爍着現代的感覺,彷彿使我們看到那些躲在陽傘下的情侶們的羞怯和喜悦。 [5] 

碧潭作者簡介

余光中(1928—2017),中國台灣當代詩人與散文家,原籍福建永春,生於南京。曾入金陵大學、廈門大學,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在軍中服役數年,1958年赴美國進修並獲愛柯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1951年出版第一本詩集《舟子的悲歌》後,詩作源源不斷,並積極參加詩的論戰,與覃子豪等人共創“藍星詩社”,余光中的詩風變化較大,早期詩歌為現代派詩。1960年發表長詩《天狼星》,引起與洛夫的激烈論戰。此後,余光中又發表了《再見,虛無!》,詩風歸轉傳統手法。有《白玉苦瓜》《天狼星》《與永恆拔河》十餘部詩集出版。《鄉愁》《雙人牀》《蒼茫來時》等是其較有影響的力作。 [6] 
參考資料
  • 1.    余光中著.蓮的聯想: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0.10:27-29
  • 2.    楊景龍著, .曾有一朵玫瑰·20世紀華語經典情詩賞析.河南:河南文藝出版社,2017.10:108-109
  • 3.    公木主編.新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11:第706頁
  • 4.    閻增山,李洪光主編.大學語文經典讀本.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01:303,305
  • 5.    陳實選編.台灣愛情詩選析.桂林:灕江出版社,1989.06:第216頁
  • 6.    劍君主編.怎樣欣賞中國現代詩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02:第1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