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碧山村

(安徽省黟縣碧陽鎮碧山村)

鎖定
碧山村位於安徽省黟縣碧陽鎮,北枕黃山餘脈碧山,南臨黟縣盆地,梘溪河自北而南穿村而過,是一個以汪氏聚族而居的徽州著名古村落。村內有宋代私家園林“培筠園”遺址,明代私塾“耕讀園”,清代古塔“雲門塔”,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和祠堂尚有100多座。 [1] 
中文名
碧山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 安徽
地理位置
安徽省黟縣碧山村
人口數量
3280餘人
著名景點
雲門塔,耕讀園,培筠園

碧山村建制沿革

碧山村 碧山村
碧山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古稱黃陂,又名三都,為明代黟縣十二都之一,古黟傳統説法的“三、六、九都大鄉村”,其中三都為碧山村(古名黃陂)、六都為西遞村(古名西川村)、九都為屏山村(古名舒村)。隋時,洲治一度設在這裏,碧山村名起南宋,盛於明清,雖然名氣遠不及西遞宏村,但卻正因如此而顯得更加謙遜低調。據説李白的:“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就是説的這裏。 [1] 
據《新安志》記載:隋開朝十二年(592年),改新安郡為歙州,州治設於黟縣碧山而聞名。
24年後,隋大業十二年(616年),歙人汪華起兵反隋,佔據黟、歙,自封吳王,將黟縣設為黟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汪華歸順大唐,被封為越國公,其七子汪爽之後四代景瑞公遷居黟縣赤山鎮(該地於唐永泰二年(725年)劃出,建祁門縣),是為黟祁汪氏始祖。越七代,至雅公,遷祁門井亭(今縣城),其長子宗明,遷黟黃陂,是為黃陂汪姓始祖,排序起來應是汪姓五十七世祖。從此,碧山村因汪氏家族在此生息繁衍而逐步成為徽州的名村望族。
宋時,黟縣立四鄉二十里;明清時期,黟縣立四鄉十二都;會昌鄉有一都、二都、三都。三都有村為:黃陂、府基、水湖寨、雙溪、黃衣坦、方家坂、汪村、沙園、何村、土地堂、後深坑、堨口、下麻榨、百户、際頭、下長坑、墩田村。
如今的碧山村只是三都的一部分。有關資料這樣表述:碧山因山而得名,古稱黃陂,該村東臨石亭,西連豐口,北接梘溪,南通縣城。也有人説碧山包括環山塘、梘溪廟、青山、百户、軍川、水碓丘。數十年來,隨着行政區劃的多變,碧山究竟有多大,足實讓人猜上一陣。

碧山村地理環境

碧山村位於碧陽鎮西北面,緣章水而上至4公里,連綿羣山即橫亙於前。全村轄中心、前升、周同、台前、石獅、仁讓、橫山、河沿、東頭街、下新屋、下沙塘、水丘、金元、李村、石門、軍川、青山、歐村、黃坡、百户、拜年山21個村民組,950户,3280餘人。現有耕地4095畝、林地1349.3公頃、桑園1455畝。 [1] 

碧山村農耕文明

如今,碧山汪氏的後人仍然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然自得的生活,種田、養蠶、採茶、種麻、手工藝仍然是他們傳統的生產方式,祭祀、趕集、唱民謠、演社戲依然是他們傳統的生活習俗。碧山村是中華漢文化農耕文明的最後保留地之一,是現代城市文明進程中我們即將遠去的家園。

碧山村風景名勝

境內峯巒疊嶂,山清水秀。有“三都八景”,這裏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北宋政治家汪勃、清代書法家汪聯松、近代教育家汪達之的故里。現還保存有明清時期古民居、祠堂300餘處,有宋代私家園林遺址一處,清代古塔一座,是黟縣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 [1] 
碧山村山清水秀風光美,鄉久村古民風淳。境內森林覆蓋面積達70%,是漳河源頭,擁有小二型水庫三座和體現現代農業風貌的千畝桑海,處處展現悠然恬靜的鄉村風情。這裏交通便利,通訊暢通,民風淳樸,社會治安秩序良好。 [1] 
碧山村至今仍保存着徽州古村落的典型歷史風貌,白牆黑瓦的古民居、錯落有致的馬頭牆、曲折幽深的街巷、鶴立村頭的寶塔,這些都深深地烙上了時光的記憶。
縣中主山——碧山
《徽州府志》載:“碧山在縣西北八里,高百仞,其南有靄峯對峙,為縣主山。石盂山縣西北十餘里高五百仞,袤三十里,中有巨石如盂,泉流不竭名靈惠,清洌異常。章山在縣西北二十里,章水出焉,是為浙源。”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碧山不高,卻為縣主山,不知何因?可能與山麓原建有“太白祠”有關,遙想當年,李謫仙“問餘何事棲碧山”,張九成的《碧山訪友》,此中之“碧山”當不會僅限指村莊吧,當必定是包含村莊在內的連同村北綿延數十里的碧水青山之大境界。 [2] 
雲門塔
碧山村 碧山村
雲門塔,位於村南漳水西岸。塔建於1782年,為村民汪世禧、汪世煒捐款3400兩糾族人所建,塔五層,寶頂珠,遠遠望去,宋式六角形制的古塔端莊嫺靜,磚砌斗拱上有飛檐翹角,一座座小鐵馬懸掛在翹角上,靜靜地穿越了200多個春秋。塔高36.4米,徑5.28米,內部為空心式,有折轉階梯,層層有門窗。當年村民修建雲門塔時,六層塔主體很快就建成了,可是塔頂太重,無法安裝上去。後來一位老人家想出辦法,用土來堆積一個斜坡,然後再用人工慢慢地把塔頂沿着斜坡推上去。可是不久後的一天晚上,突然一聲巨響,全村人都跑出來看,塔已經沉下了一層。從此,雲門塔就是現在看到的五層。塔下原有云門書屋,房依地形而建,整潔典雅,為汪姓會文之所,今已倒塌,清名士汪燮廷有詩云:“一塔凌霄起,晴雲足下浮。遙天連碧野,遠水抱村流,樹入層嵐影,山橫暮靄稠,凳臨情未極,欲下且夷猶。”雲門塔早在1982年就被列為縣級重點保護單位,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3] 
耕讀園
耕讀園,是明代一所私塾,擺設依舊。穿過門廳後,就看見一個古樸的“美人靠”,這是徽州民宅中天井四周靠椅的雅稱,左邊有一池清水,條條錦鯉在其中自由遊弋。小院中的幾棵桂花樹、羅漢松已超過百歲“高齡”,但每到花期仍然幽香四溢,令人心曠神怡。水池對面就是課室,古人利用水光波映來改善課室的採光效果,這樣的設計雅緻而又不失實用性,非常符合耕讀園簡樸清新的風格,也藴含着當年主人飽讀詩書、淡薄名利的志向。
信步而行,繞過課室,發現裏面還有一座小菜園,幾棵形狀怪異的小樹陪伴着遍地生長的綠色蔬菜。菜園不遠處就是耕讀園外牆,望着牆上那些斑駁歲月的痕跡,不由地想:數百年前那些莘莘學子在此伏案苦讀,累了是不是也會來到菜園裏,對着外牆默默思索呢?
培筠園
碧山村 碧山村
培筠園,為南宋籤書樞密院權參知政事汪勃故居,面積2000餘平方米。園內松竹青翠,清泉流瀉,芳草菲菲。園內有池塘、竹林、石筍、假山、古木、花卉、園中小路上,有用巨大石塊堆砌而成的卷洞,隔斷園中景色,不教人一覽無餘,穿洞而過,方能見到園中另一部分景色。“培筠”二字的意思是培養翠竹一般清正廉潔、寧折不屈的情操。南宋時期,徽商尚未萌芽,在寸土寸金的古徽州建這座松青竹翠、塘清泉瀉、山秀洞幽的園林,暗含了當時主人的志趣——在那君昏臣奸、江河日下的年代裏潔身自好,於偏遠之處,為自己營造一處恬淡雅緻的安身立命之所。與汪勃同一時期的禮部侍郎張九成來到碧山時,汪勃將他迎入培筠園,而且一住便是數月。張九成在培筠園逗留期間,寫了一首七絕詩曰:“萬仞巍然疊嶂中,瀉來峻落幾千重;森森檜柏杉老,又見黃山六六峯。”
章山題壁
南宋開禧三年(1207年)穀雨那天,本地的“汪氏十二鄉賢”一起遊覽遵孝寺,興之所致,欣然題詞,留下了一座高10米、寬5米題詞刻石,這就是章山題壁。章山題壁高10米,寬5米,這座題壁共有楷書166字,每字高20釐米,題壁下部還有一些佛經石刻,但因年代久遠,字跡已經模糊。據史書記載,章山題壁東側有建於唐天覆三年(903年)的遵孝寺,相傳“有三千僧眾”,終年香火旺盛,但在明朝年間整個寺廟毀於大火,如今留給我們的僅有一些依稀殘存的牆垣、磚石。章山題壁下為漳水,河中怪石嶙峋,湍急的溪流飛珠濺玉,河中有一巨石,刻着“石梘流虹”四字。是古人對飛流直下的景象一種生動的寫照。現為黃山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人字街
俗名土地堂,介於碧東、碧西之間,縱貫村中,有路可延伸到村口,青磚鋪地,呈人字形的,原來是碧東、碧西的分界線。
碧山書屋
碧山書屋,建於清末民初,八字門樓上方有黟縣青雕刻的“碧山書屋”四字。正屋為三間樓房,屋前、屋側有小院,樓房中的窗欞、門樓均精雕細刻,圖案千姿百態,人物栩栩如生。
筱餘園
這是一個典型的徽派民居。門上方照例有一個做工精緻的門樓。這種門樓應該是大户人家的標配吧。進門後院子套院子,每個院子的周圍都是木結構的小二樓,門窗和欄杆以花樣圖案裝飾,中間有天井。如今的筱餘園雖然是文物保護單位,但已經改造成了特色民宿,屋裏有壁爐、西餐桌等外來設施。但筱餘園的總體感覺還是傳統徽派民居,在屋裏走一走、坐一坐,彷彿回到了明清時代。
汪氏世祠
碧山汪氏世祠位於黃山市黟縣碧陽鎮碧山村碧東組,年代為清乾隆年間。2019年,碧山汪氏世祠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汪氏祠堂(十三木大本堂)
汪氏祠堂(十三門)坐落於碧陽鎮碧山村碧東組,始建於清代,坐西北朝東南,其開間19.55米,進深42.86米,建築佔地面積837.9平方米。該祠堂為五開間二進一門屋兩廊建築,三合土地面基本完好,天井地坪石為黟縣青石板,門屋原已倒塌,現已按照原樣進行了恢復,大門口有2根碩大的黟縣青石柱,斗拱輔作,樑架基本完好,少許部分有腐爛和白蟻侵蝕的痕跡。屋面基本完好,門屋五鳳樓經過修繕後氣勢較為宏大,頗為壯觀,整個祠堂用料碩大,步架規模、中進寬廣宏敞,樑柱雄偉,步架規矩,天井四周斗拱層疊相承,氣勢凝重壯觀,後進莊嚴威武。該祠堂為木構架承重,中青瓦屋面,三開磚空鬥牆圍護,整體建築經過全面修繕後,保存情況較好。
明睦堂
明睦堂是葵孫汪志祥祖祠,結構與惇大堂相同,只是前面的廣場氣魄略小,建國後辦起了碧山小學,現在已經面貌全非。
碧山書局
碧山村 碧山村
這是一座古祠堂改建的書局,原位汪氏家祠啓泰堂,碧山書局保留着徽派古建築白牆黑瓦的古韻,是與閲讀最相得益彰的搭配。央視紀錄片《書迷》中特別提到了碧山書局,並稱它為“中國最美的鄉村書店”。這裏已然成為青年理想主義者的烏托邦。樓下免費閲讀,樓上喝茶、休閒。中間是一個敞亮的天井,對面有一長條石几,擱置着一些花木盆景,周圍貼牆放着高大的書架,擺滿各種書籍。在碧山書局裏放眼望去便是綠樹青山。綠油油稻田,包裹着這裏。那叫一個贊!在雨天,雨水順着天井流成絲線,空氣中飄着淡淡的書香。一位年輕媽媽給孩子讀少兒圖書,孩子卻跑到屋檐下接雨水,對雨滴的好奇超過對圖書的興趣;一位帶着老花鏡的大娘坐在角落裏一字一句地讀着基辛格的名著《重建的世界》……
豬欄酒吧
碧山村 碧山村
在碧山村,不得不提著名的豬欄酒吧,其實名為酒吧,實為“吃喝住玩”為一體的鄉村客棧。這個酒吧是上海詩人鄭小光夫婦開的,因為他們太愛皖南鄉村的風景,幾年前夫妻倆就來這裏買了老房子,並按自己的審美眼光進行裝修。這座老房子原來是“碧山油廠”的舊址,建成客棧後保留廳堂天窗下面“人民公社好”幾個紅油漆大字,保留院子裏那個巨大的榨油的石碾子,以及用於生產的工棚,讓這些活生生的歷史符號,承載變遷的滄桑歲月。
碧山工銷社
碧山工銷社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碧陽鎮碧山村,原址為建於1962年的碧山供銷社,同時也是村祠堂——尚義堂的遺址。2015年5月,上海漢室設計管理機構正式租賃下碧山供銷社並進行設計改造,將其命名為“碧山工銷社”,碧山工銷社着力於民間百工與當代設計的融合,勾連城市與鄉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同時,以“新百工、新民藝”為理念,擁有銷售、工坊、出版、展覽、講座、駐村等多種內容,希望保留並激活這座擁有60多年曆史的供銷社在碧山當代鄉村生活中的經濟、文化和社會功能。房屋和裏面的陳設頗似當年的小商店。
碧山工銷社為前店後坊格局。前店:保留了有60年曆史的老供銷社的初始風貌,所有的櫃枱、櫥窗經過一一整修,用來展示和出售手工藝品,中間放置兩張八仙桌,村民可以隨時進來坐坐。在不改變前店原屋高度的基礎上,做出兩層空間,一層是休息區、二層是工作室。後坊:留出180平米的內院,讓人可以輕易地來到户外順暢呼吸。設置金工、木工、織染、柴窯、陶藝等工坊,與手藝人合作,提供駐場創作空間。“山水清音”戲台可以用來舉辦公共活動,豐富村民文化生活,碧山農民黃梅戲劇團曾在這裏為村民和遊客演出。戲台後的展廳,不定期展出當代設計與藝術跟民間手工藝結合的作品,“早春二月:從百工民藝到設計日常”和“向日葵下的拖拉機:丁牧兒個展”曾在這裏展出。

碧山村著名人物

碧山村歷代不乏人才輩出,至清代共出進士11人。唐代詩仙李白曾慕名而來,寫下“問餘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的詩篇。碧山人曾建一座太白樓以紀念這位詩人,如今樓址仍依稀可見。

碧山村汪勃

汪勃(1088~1171年),字彥及,黃陂村(今黟縣碧山村)人,黃陂六十六世祖,南宋紹興二年(1132)進士,也是縣誌有記載的黃陂汪氏第一位進士。初任嚴州建德(今浙江省)主簿,後任池州建德縣丞。紹興十三年(1143),汪勃入京,升太常卿主簿,入御史台檢法官為監察御史。後高宗以汪勃“知大禮,明治道”,提升為諫議大夫兼侍講。紹興十七年(1147)汪勃調升籤書樞密院兼權參知政事,封新安郡侯,後以端明殿學士兼攝東府事。秦檜得志後,結黨營私,排除異己,汪勃辭官“退就田裏”。秦檜死後,汪勃復起知湖州。任期內極為廉儉,未嘗妄廢公家一錢,政以慈愛為主,百姓稱之“賢哲太守”。孝宗即位,汪勃年已近八旬,沒多久便以年邁辭官歸裏。乾道七年(1171)四月,汪勃卒於碧山家中,享年84歲。孝宗追賜汪勃為龍圖閣學士。

碧山村汪達之

掀開現代歷史篇章,關麓汪氏出了箇中共黟縣組織創建人之一、在抗日前線英勇殺敵而獻身的汪希直烈士;宏村汪家出了個在茅家嶺暴動中突擊在前,勇奪敵人機槍,殺出重圍,後來成了東海艦隊副支隊長的汪鎮華烈士。黃陂汪家呢,當然絲毫不遜色。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忠誠實踐者、新安小學第二任校長、新安旅行團的創始人、人民教育家汪達之,就是從雲門塔下走出去的汪家子弟。
汪達之(1902~1980),黟縣碧陽鎮碧山村人,是知名的人民教育家。他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創辦的南京試驗鄉村師範學校(即曉莊師範)的學生。曾受陶行知委託,擔任曉莊師範在蘇北的特約中心學校——新安小學的校長,是我國著名少年兒童革命團體新安旅行團(簡稱新旅)的創建者和領導者。解放戰爭期間,曾任蘇皖邊區政府教育廳督學,華中、華東干部子弟學校校長。 [2] 

碧山村汪倫

汪倫,字文煥,一字鳳林,歙州黟縣(今安徽黃山黟縣碧山)人。黟縣碧山人汪倫離開了故鄉去到涇縣任職,然而他始終沒有忘記家鄉黟縣碧山。在他成功地以“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的巧計邀請到李白暢遊涇縣桃花潭結為摯友之後,他更成功地進一步策劃了李白對他家鄉黟縣碧山的暢遊。關於這段史實,不僅有碧山的太白樓遺址為物證,而且更有李白的作品為詩證。目前已經發現的李白記述此次黟縣碧山之遊的詩作就有三首,除了那首膾炙人口的記述碧山胡公贈送白鷳的“白鷳白如錦,白雪恥容顏。影照玉潭裏,刷毛琪樹間……我願得此鳥,玩之坐碧山”的名詩之外,其餘二首如下:“問餘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磨盡石墨嶺,循洋釣赤魚。靄峯尖似筆,堪畫不堪書”。
最近,一部有關唐代大詩人李白《贈汪倫》詩中的‘汪倫’的族譜,日前在安徽省黃山市發現,收藏者是黃山汪氏後裔汪鐘鳴。這部汪氏族譜寬250毫米,高200毫米,線裝,毛筆楷體直書。這是汪鐘鳴的祖父汪翰卿於1920年6月據祖傳宗譜修纂的。宗譜的第48世有汪倫的父親仁恭,第49世有汪倫的哥哥、歙縣縣令鳳思、曾任涇縣縣令的鳳林(即汪倫)和汪倫的弟弟景巖、景榮和景瑞。據瞭解,關於汪倫的籍貫問題,史料説法莫衷一是。汪氏族譜的發現,第一次提出汪倫原是安徽黟縣人’的新説法及其文物證據。 [4] 

碧山村黨員建設

2009年1月設立黨總支,下設碧山村千畝桑園示範基地黨支部,種蠶繁育基地黨支部和老年協會黨支部,共有8個黨小組,產業佈局有蠶桑種植業、肉雞養殖業、優質茶種植和各類加工業等。 [5] 

碧山村新農村建設

世界銀行貸款安徽黃山新農村建設示範項目黟縣碧山村子項目,目前建設任務接近尾聲。據介紹,世界銀行貸款安徽黃山新農村建設示範項目黟縣碧山村子項目計劃總投資額為1144萬元,涉及旅遊配套、道路工程、水利工程六個合同包涵蓋35個子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060萬元,佔總投資額93%。碧山村組道路、三都主街、大聖亭路等主要幹道竣工使用,信用社-糧站-村委會廣場照明完工,井臨碣壩等水利工程施工完成,健身廣場建設完成,碧山村基礎旅遊配套、交通、衞生狀況得到了全面改觀,為發展碧山村生態文化旅遊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着世行貸款項目的實施完成,基礎旅遊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加上碧山村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藴,生態環境良好,無污染,社會治安秩序良好,吸引力了越來越多的遊客來碧山休閒觀光,生態文化旅遊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逐步形成了以黃山華盛絲綢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千畝桑園示範基地項目和安徽省有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現代農業示範基地為代表的生態觀光農業;形成了以碧山書局、工銷社、豬欄二吧(三吧)、狗窩咖啡館為代表的文化旅遊新業態。據不完全統計,碧山村流轉農田2000餘畝,帶動了500户農民增收,僅此項每户增收3000餘元;文化產業的發展盤活了村內閒置房產,帶動了農產品、土特產銷售,也促進了村民增收。 [6] 

碧山村所獲榮譽

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
2019年9月27日,中共安徽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佈通知,碧山村入選安徽首批美麗鄉村示範村名單。 [7] 
2021年10月,被命名為”2021年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