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研磨加工技術

鎖定
研磨是將研磨工具(以下簡稱研具)表面嵌人磨料或敷塗磨料並添加潤滑劑,在一定的壓力作用下,使工件和研具接觸並做相對運動,通過磨料作用,從工件表面切去一層極薄的切屑,使工件具有精確的尺寸、準確的幾何形狀和很高的表面粗糙度,這種對工件表面進行最終精密加工的方法,叫做研磨。
研磨的實質是用遊離的磨粒通過研具對工件表面進行包括物理和化學綜合作用的微量切前,其速度很低,壓力很小,經過研磨的工件可獲得0.001mm以內的尺寸誤差,表面粗糙度一般能達到R.=0.4~0.1μm,最小可達Ra=0.012μm,表面幾何形狀精度和一些位置精度也可進一步提高。 [1] 
中文名
研磨加工技術
外文名
Grinding technology
機理觀點
純切削説、塑性變形説、化學作用説等
儘管研磨已廣泛應用於機械加工中,並且獲得了最佳的工藝效果,但人們對研磨過程的機理有多種觀點。
  1. 純切削説
這種觀點認為:研磨和磨削一樣,是一種純切削過程。最終精度的獲得是由很多微小的硬磨粒對工件表面不斷切削,靠磨粒的尖劈、衝擊、刮削和擠壓作用,形成無數條切痕重疊、互相交錯、互相抵消的加工面。它與磨削的差別只是磨粒顆粒較細,切削運動不盡相同而已。這種觀點在實際過程中可以解釋許多現象,也能指導工作。例如,研磨過程中使用的磨料粒度一序比一序細,而獲得的精度則一序比一序高。但這種觀點解釋不了用軟磨料加工硬材料,用大顆粒磨粒卻能加工出低粗糙度表面的實例,顯然這種觀點不全面。
2.塑性變形説
這種觀點認為在研磨時,表面發生了級性變形。即在工件與研具表面接觸運動中,粗糙高凸的部位在摩擦、擠壓作用下被“壓平”,填充了低四處,而後形成極低的表面粗糖度。住然而在研磨極軟材料(如鉛、錫等)時,產生塑性變形是有可能的;而用軟基體拋光硬材料(如光學玻璃)時,則很難解釋為塑性變形。實際上,工件在研磨前後有質量變化,這説明不是簡單的壓平過程。
3.化學作用説
這種觀點認為:被研磨表面出現了化學變化過程。工件表面活性物質在化學作用下,很快就形成了一層化合物薄膜;這層薄膜具有化學保護作用,但能被軟質磨料除掉。研磨過程就是工件表面高凸部位形成的化合物薄膜不斷被除掉又很快形成的過程,最後獲得較低的表面粗糙度。然而,顯微分析表明,經研磨的表層約有微米程度的破壞層。這説明研磨不僅是磨料去除化合物薄膜的不斷形成過程,並且對錶面層有切削作用,而化學作用則加速了研磨過程。顯然化學作用説也不全面。
綜上所述,研磨過程不可能由一種觀點來解釋。事實上,研磨是磨粒對工件表面的切削、活性物質的化學作用及工件表面擠壓變形等綜合作用的結果。某一作用的主次程度取決於加工性質及加工過程的進展階段。
參考資料
  • 1.    左敦穩.現代加工技術: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