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鼓村

(山東泰安市寧陽縣南驛鎮下轄村)

鎖定
石鼓村地處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潯中鎮北部,由相垵、垵坑、石鼓等三個自然村組成,全村總面積4.33平方公里,其中福建德化縣潯中鎮石鼓村耕地874畝,林地4017畝,果園面積207畝,有8個村民小組,共有359户1377人,全村工農業總產值496萬元,村財收入7.15萬元,人均收入3530元。
寧陽縣磁窯石鼓村明前建村,村以石鼓得名。
中文名
石鼓村
外文名
shigu village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山東泰安市
面    積
4.33 km²
人口數量
1377人
説    明
董姓佔重要地位

石鼓村村情簡介

據傳,先有董姓,以村北大石頭形狀而取名石鼓,取名“石鼓村”,後有許,尹,陳,豐等多姓續遷於此。

石鼓村行政劃分

石鼓村明清時期屬寧陽縣端磁窯鎮。民國12年為寧陽縣端磁窯鎮。1958年9月,屬寧陽縣端南驛鎮公社,稱石鼓大隊。1965年10月,屬寧陽縣端南驛鎮公社。1984年4月社改鄉,屬寧陽縣端南驛鎮。1997年5月劃歸寧陽縣端南驛鎮;2001年更名為寧陽縣端南驛鎮。
石鼓村

石鼓村特色景觀

石鼓新村內有一大石鼓,呈圓柱體,高565釐米,直徑825釐米。通體雕琢,自上而下飾三條紋帶,每條寬10釐米,分別雕有夔龍、爬行有角龍、龍鳳紋等。三條紋帶均為陽刻星紋圖案,紋飾生動,構圖嚴謹,勾線古樸典雅。鼓體四周部分挖鑿石龕四個,形制為一大三小,內造五尊坐佛像,佛龕造像,系破壞原圖案挖鑿而成,顯然為後世所制。從殘存的“比丘”“十五”等字跡風格推知,石鼓當屬北魏時期刻制。

石鼓村歷史典故

相傳該“石鼓”曾是古代南方某部落方國的鎮國之寶,被譽為神鼓,只有本領非常的人才能敲響。部落內也只有王爺能夠敲響。部落一向視中原為“天國”,歲歲來朝。元朝末年,他們聽説中原朝廷腐敗,烽煙四起,便想趁機起兵,反叛中原。但由於不摸底細,便借貢石鼓之名進入京城。認為若無“能人”敲響石鼓,中原便氣數己盡,可放心出兵。當抬運石鼓北進的隊伍經過一段山路時,被一羣放牛娃看見。孩子們出於好奇,便追隨看個究竟。時值六月暑天,運鼓者又累又渴,便留一人看守,其餘到附近找水喝。孩子們便圍着石鼓問個不停,“石鼓怎能敲響啊?”守鼓人説:“那是你們沒本事,我們王爺就敲得響。”有個放牛娃不服氣,拿起石鼓槌,輕輕一試,只聽天空“嗡”的一聲。又使勁連敲三下,竟如晴天霹靂,連響三聲。看護石鼓者震驚。心想,放牛娃都能敲響石鼓,中原能人實在太多。於是扔下石鼓,招呼其他人,頭也不回地走了。據説這個敲響石鼓的放牛娃,就是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如今石鼓被置於仿古建築“鼓樂亭”內。鼓樂亭是當地村民為保護歷史文物,自願捐資興建的。亭高6米、周長15米,覆蓋“石鼓”。亭前建有村碑、功德碑,朱元璋石雕站像、華表等,分立甬道兩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