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蓮姜槲蕨

鎖定
石蓮姜槲蕨(Drynaria propinqua (Wall. ex Mett.) J. Sm. ex Bedd.)為槲蕨科槲蕨屬下的一個種。附生樹幹上,螺旋狀攀援,或生岩石上,匍匐生長,海拔500-1900 (-2800)米。根狀莖浸酒服,可治跌打損傷
中文名
石蓮姜槲蕨
拉丁學名
Drynaria propinqua (Wall. ex Mett.) J. Sm. ex Bedd.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3] 
水龍骨目
水龍骨科
槲蕨屬
石蓮姜槲蕨
保護級別
近危(IUCN標準)

石蓮姜槲蕨形態特徵

石蓮姜槲蕨線稿圖 石蓮姜槲蕨線稿圖 [1]
根狀莖長而橫走,分枝,直徑1-2毫米,密被鱗片;鱗片貼生,盾狀着生,三角形或卵形,長3-6毫米,寬1-1.5毫米,邊緣具長的齒,頂端纖細或漸尖。葉二型,基生不育葉圓形或卵圓形,長10-20釐米,寬7-18釐米,分裂到葉片的2/3或更深,邊緣為不規則齒狀,頂端圓鈍或尖頭;葉脈明顯。正常能育葉葉柄長8-20 (-25)釐米,狹翅不明顯;葉片三角形至卵形,長(20-) 30-50 (-60)釐米,寬(12-)20-30釐米,裂片7-15對,全部裂片近等寬,長 (5-) 10-15釐米,寬1-2.5釐米,分裂達距葉軸不及2毫米的寬度,邊緣鋸齒狀,頂端尖頭,頂生裂片發育同側生裂片同形;葉脈明顯。孢子囊羣圓形,葉片下面全部分佈,在下部裂片多生於基部,在中肋兩側各排成整齊的1行,靠近主脈,生於2-4個小脈交匯處。孢子囊環帶加厚細胞(12-) 13-14 (-15) 個,孢子囊上無腺毛。孢子表面有圓形突起和刺狀突起。 [1]  [4] 

石蓮姜槲蕨生長環境

附生樹幹上,螺旋狀攀援,或生岩石上,匍匐生長,海拔500-1900 (-2800)米。 [1] 

石蓮姜槲蕨分佈範圍

產四川、貴州、廣西、雲南和西藏。越南、泰國、緬甸、老撾、印度北部、錫金、尼泊爾、不丹也有。模式標本採自尼泊爾。 [1] 

石蓮姜槲蕨主要價值

1、根狀莖浸酒服,可治跌打損傷
2、是骨碎補中藥基源之一,詳見“骨碎補”條。
【德昂藥】給瓦毛:根莖用於補腎,止血,腎虛久瀉,腰痛,雞眼《滇省志》。【傣藥】骨碎補(德傣):根莖用於補腎接骨,止痛,止血《滇省志》。【藏藥】帕江熱惹:根莖主治中毒性發燒,跌打損傷,筋骨疼痛,耳鳴,胎衣不下《藏本草》。 [1] 

石蓮姜槲蕨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近危(NT)。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