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美村

(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資區石美片區下轄村)

鎖定
石美村是中國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資區石美片區下轄,現有東門、北門、西門三個自然社 [1] 
中文名
石美村
別    名
石尾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福建省漳州市
地理位置
漳州台商投資區石美片區
下轄地區
東門、北門、西門
電話區號
0596
人口數量
5600人
機    場
漳州機場(籌)
火車站
漳州站角美站漳州東站
車牌代碼
閩E
方    言
閩南語漳州話

石美村歷史沿革

石美村落形成較早,一萬年前,村北邊的覆舟山為一小島,捕魚為生的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
唐初陳元光抵達江東附近“插柳為營”,屯墾開發石美。
唐元和年間(806年)黃文虁開基篁坑,石美逐漸形成村落。
石美社區,北宋初屬漳州龍溪縣永寧鄉海洋下里。
南宋淳佑年間(1241—1252年),境地屬漳州府龍溪縣二十九、三十都。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境地屬漳州府龍溪縣二十九、三十都石美東,石美西、石美南、石美北、石美中社。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境地屬漳州府龍溪縣二十九、三十都石美保。
1950年,境地屬龍溪縣第七區。
1955年,境地屬龍溪縣鋪尾區。
1957年,境地屬龍溪縣東山區石美鄉。
1958年4月,境地屬龍溪縣石美鄉;9月,境地屬龍溪縣火箭人民公社。
1959年3月,境地屬龍溪縣角美人民公社石美生產大隊。
1984年8月,境地屬龍海縣角美鎮石美村。
2012年,境地改為漳州台商投資區,轄東門、西門、北門三社 [1] 

石美村地理位置

石美村位於九龍江北溪北港入海口,鎮境東南部,東鄰西邊村、橋頭村,西接沙坂村,南連埭頭村、南門村,北連東山村、石厝村、錦宅村。

石美村人口

石美村有1850户6100人,100人以上的姓有黃、陳、徐、林、王、張、施、蔡8個姓。黃姓為最,佔全村人口總數29.7%,陳姓佔18.14%,徐姓佔8.6%,林姓佔7.44%,王姓佔5.21%,張姓佔4.1%,施姓佔2.2%,蔡姓佔2.1%。此外還有郭、吳等姓1280人佔22.45%。

石美村歷史人文

石美原名“石尾”,位於覆舟山(又名北舟山)下,因山頂都是石頭,山下溪水裏也佈滿石頭,故名“石溪”。石溪畔有十八坑,石尾篁坑是最後一坑(閩南語稱之為“最尾坑”),故將石溪之石與篁坑之“尾”組成“石尾”,雅稱“石美”。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朝廷在石尾建“石尾城”,設西門、南門、東門、北門四個城門,後來人們用城門命社名,東門、西門、北門社及已獨立成行政村的南門社。東門社又名“篁坑社”,原石溪畔有一處坑澗長滿篁竹,後來居民在此居住建社,故名篁坑。西門社又名“西昆”,因位於西昆慈濟宮,故名。北門社由厚山、後埔、徐厝、朱厝等社組成,厚山,又名“後山”,因在山之後而得名。後埔社,成社之初為溪畔草地,近溪為前埔,離溪較遠為後埔,後因先民在此建社,稱後埔社。徐厝社,徐姓居住地,以姓名社。朱厝社,原為漳州南鄉塘北社(今長福村)朱氏戲班在石美城演戲的居住地,後以姓名社。並社四個,即林厝埔(原是一片草埔,後因林姓在此建厝居住,稱林厝埔,併入東門社)、布市頭社(原是外來布匹交易之地,併入東門社)、城外社(社在城牆之外得名,併入東門社)、施坑(原石溪畔的一處坑澗,後因施氏建社在坑澗之上,故名,併入西門社) [1] 
石美村是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是台灣文化教育奠基人陳永華的故里 [1] 

石美村風景名勝

石美村主要宗祠有東門黃氏“迪光堂”、北門徐氏“慤誠堂”、北門陳氏“寶鏡堂”、北門陳氏“格承堂”;主要宮廟有西昆“慈濟宮”、北門“厚山廟”、北門“山美廟”、東門東庵“關帝廟” [1] 
石美村 石美村
陳氏祠堂“寶鏡堂”,供奉有陳永華的牌位。陳永華在台灣的地位非常高。陳永華在台近二十年,首開文教事業先河,被譽為“台灣文化教育的奠基人”:其親自在承天府(今台南市)寧南坊鬼仔埔建造孔廟,還建學院並親任學政。台南孔廟建成時,為台灣孔廟之始,有“全台首學”之稱。仍有許多廟宇供奉其神像,還有許多地方依其命名,如永華宮、永華鎮、永華街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