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生齒緣草

鎖定
多年生草本,高10—18釐米,全株密被絹狀細剛毛,呈灰白色莖叢生,直立,常不分枝。 額布森一得瓦(《認藥白晶藥鑑》)
(概述圖參考資料來源: [2] 
中文名
石生齒緣草
別    名
少花齒緣草
拉丁學名
Eritrichium rupestre(Pall.) Bunge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唇形目
齒緣草屬
紫草科

石生齒緣草形態特徵

石生齒緣草
石生齒緣草(5張)
多年生草本,高10-20(-30)釐米,全株密被灰色絹毛。莖數條,基部有短分枝、基生葉片及宿存的枯葉,常形成密簇。基生葉匙形或匙狀倒披針形,長3-6釐米,寬2-5毫米,先端急尖或圓鈍,基部漸狹呈柄狀;莖生葉狹倒披針形至線形,長1-1.5(-2)釐米,寬2-4毫米。花序頂生,長1-2釐米,花後延長,可達5(-6)釐米,分枝2-3(-4)個,分枝有花數至十數朵,生苞腋外;苞片線狀披針形,長3-5(-9)毫米;花梗長3-5毫米,直立或稍斜伸,生短伏毛;花萼裂片線形或倒披針形,長約3.5毫米,先端急尖或圓鈍,花期直立,果期斜展;花冠藍色,鍾狀輻形,筒長約2毫米,檐部直徑6.5-8毫米,裂片橢圓形或近圓形,長4-5毫米,附屬物半月形或矮梯形,生短曲柔毛,伸出喉部,中下部有一乳突;花葯長圓形。小堅果陀螺形,長約2毫米,寬約1毫米,有疣突和毛,背面平或微凸,着生面寬卵形,位於基部,稜緣有三角形小齒,齒端無錨鈎,稀小齒退化或變長,長者頂端具錨鈎。花果期7-8月。 [1] 

石生齒緣草生長環境

生於山地草原、礫石質草原、山地礫石質坡地,也可進入亞高山帶。

石生齒緣草分佈範圍

錫林郭勒、陰山、賀蘭山。我國河北、山西、寧夏、甘肅;蒙古和前蘇聯。
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產量較少。

石生齒緣草入藥

【入藥部分】 全草入藥。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除去雜質,洗淨泥土,曬乾,切段備用。
【藥材鑑別】 性狀根呈圓錐形,平直或彎曲;地上部分密被絹狀細剛毛,灰白色莖數條叢生,無分枝;莖葉互生,基生葉簇生。花淡藍色或黃棕色。小堅果常4個着生於果盤上,表面具瘤狀突起和毛,稜緣有三角形小齒一氣微,味弱。
【性味功能】 中藥味苦、甘,性寒。清熱解毒。蒙藥味苦、甘,性涼。殺“粘”,清熱,解毒。
【主治】 中藥治感冒,發燒,温熱病,脈管炎。蒙藥治瘟熱,流感,遊脈“協日”症,“協日”熱。
【用量用法】 中藥3-6克,水煎服,或研末沖服。蒙藥單用3一5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劑。

石生齒緣草區分

本種和北齒緣草E. borealisinense kitag. 相近,但莖生葉披針狀線形或線形,兩面密被灰色絹毛;小堅果明顯陀螺形,可以區別。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