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橋古鎮

鎖定
石橋鎮位於四川之東北,(東經107度,北緯31度)地處達縣鐵山以西,距縣城61公里,南臨渠縣,西接營山,北通平昌,素具達縣“西大門”之美譽。有“巴彭”省道東西穿鎮而過,乃為縣西之重鎮和物資集散之所。 ­
全鎮幅員面積56.33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5個社區居委會,222個村民小組,9221户人家,總人口70000人,其中場鎮人口近40000人,2005年全鎮GDP總收入突破1.8億元大關,人均純收入達3135元。 ­
石橋鎮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有純厚的民俗風情,更有飲譽海內外的“中國紅色第一街”,這使得該古鎮吸引了大批的遊客。傳統的“煙花”“龍燈”“獅舞”“嗩吶”“煙火架”(1959年、1968年兩次參加四川省在成都舉辦的煙花比賽中分別獲一、二等獎)“翻山跤子”等蜚聲華夏,享譽神州。石橋鎮1981年被國家文化部授予“農村文化藝術先進集體”榮譽稱號,1997年被達州市譽為“一級文化站”。
中文名
石橋古鎮
別    名
西大門
地理位置
四川之東北

石橋古鎮基本資料

“列寧街石牌坊及紅軍標語”被省市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對象。石橋鎮1991年被省建設廳列入“全省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1992年被原達縣地區選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0年被批准為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3年進入全省100個重點鎮之列,2004年被評為全國重點鎮。2005年國家旅遊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將“石橋列寧街”列入川、陝、渝紅色旅遊經典區,2007年石橋鎮又被四川省評為“首批民間藝術特色之鄉”。 ­
­
石橋古名太平城,四縣界達營渠平 ­
山川秀麗好風景,四面高山聚寶盆 ­
仙女笑迎旭日升,紅豆北巖掛金星 ­
巍峨老君頂北斗,璀璨明珠坐中正 ­
樑子大井從東昇,撫州后街進衙門 ­
煙市糖市廣東街,太平新場魯家坪 ­
工農紅軍三三年,“列寧主義”定街名 ­
石刻標語留豪言,紅色業績萬古存 ­
古傳湖廣來填川,八省移民把場建 ­
街道縱橫十一條,河上石橋通兩邊 ­
條條街市神仙境,座座廟宇顯威嚴 ­
神龍背上節孝坊,鍾靈毓秀有寶善 ­
禹王龍母萬壽宮,神龍文昌老會館 ­
五庵威武龍鳳寺,歇馬廟住何道仙 ­
高寺絹機場兩頭,關倉壩上樹旗杆 ­
土肥地沃物產豐,仙女蓮花盛特產 ­
誰不誇咱家鄉好,攜手同心建家園
圖片 圖片

石橋古鎮深遠的歷史沿革

據縣誌雲:石橋漢代建場,唐(618-907)置石橋為太平縣。《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稱:“太平縣,唐置巡省,故治在今達縣西。”《四川政區沿革與治地今釋》雲:武德二年(619)置太守,貞觀元年(627)析永穆長置,屬萬州,省縣入永穆縣(今橋灣鄉)。按《大清一統志》《唐書地理志》述:太平縣廢址在縣西,疑今達縣石橋河,非縣東南大竹之石橋。又舊志雲:相傳昔為柳楊縣,縣址在離今場鎮西南2公里的高寺寨,因明末張獻忠率大軍入川,該城屢遭兵燹,柳楊縣城為戰火所毀,到清初(順治六年)“湖廣填川 ”移民遷建新城,是為今址。大小街道十一條,因有挑水河及數條小溪穿街而過,上架有石拱橋數座銜接東西街道,故而得名“石橋(河)”。 ­
清嘉慶十二年(1808),綏定府設外委於此,委署設於后街,衙門口即因此而得其名。民國時期(1912年——1949年),石橋先後設保甲公所、團甲公所、鎮、鄉,實行保甲制。(其中的1933年——1934年,紅軍在此置區併成立了鄉蘇維埃政權。)1949年石橋獲得解放,1950年4月,保甲制被廢除,鄉下設村、組。1985年4月,以鎮代鄉,建鎮至今
圖片 圖片

石橋古鎮厚重的文化底藴

圖片 圖片
石橋鎮歷史悠久,豐富的文化藝術遠近聞名。有近兩個世紀校史的“寶善書院”,有“湖廣填川”八省移民聯建的會館宗祠,有象徵西方文明的“天主教堂”,有令人歎為觀止的四大“節”“孝”牌坊,更有紅軍北上抗日留下的豪言壯語。有“青石的街道向晚”,也有吊腳的窗扉虛掩,有全新的“河東走廊”2,也有小橋下的流水依然。騎馬櫃枱四合院,當街牌坊九重檐……每一個地方,每一處勝景都足以讓人流連忘返

石橋古鎮老街

石橋場鎮原有長短老街11條,分別由八省移民各姓所建。 ­
撫州街(今紅衞路一段):由江西省撫州市的移民所建,東起文昌宮,西至場口,全長195米。 ­
廣東街(今花市街):由廣東的移民所建。後因長期從事棉花交易,更名為花市街,上與列寧街相接,全長130米。 ­
樑子街:東從現石橋中學大門口外20米處起,西至大井街,全長240米。 ­
大井街:東從樑子街起,西至紅衞路,全長50米。因街旁有一口具數百年曆史的大井而得名。 ­
平橋街:北從文昌宮起,南至煙市街,全長53米。 ­
煙市街:東接樑子街,西至平橋花市街,全長170米。 ­
糖市街:北從文昌宮起,南至米亭子,全長53米。 ­
后街:從文昌宮起,至新后街止,全長367米。 ­
列寧街:原太平街、新場街、魯家坪合為一條街。東起挑

石橋古鎮民俗風情

水河,西至魯家坪,全長695.3米。
圖片 圖片
自“湖廣填川”以來,地處淺丘的石橋,人們以農業為最基本的生產方式維持生計,數代人的不斷遷徙成就了他們那超乎尋常的適應能力,也形成了凡事必勝的信念。 ­
“客居”的移民人家,經歷了幾個世紀的內地生活,其生活習慣已與內地的習俗基本一致(除天主教外),且更重視生活細節,更關注節氣的交替,如春節的臘月,從殺年豬、磨豆腐到煮臘八,繼而掃揚塵、貼門神,直到除夕的祭祖、送年守歲,開門炮、開財門、搶金銀水等等。立春時要“接春”;元宵節要“鬧燈”(孔明燈、煙火架);清明節要“祭祖”上墳;端午節門前必掛菖蒲、艾草,吃新麥包子,有河流的地方要劃龍船;秋收後要“嘗新米”、祭天神;七月半要 “祭祖先”,民間稱之為“燒月半”;中秋節要“祭月亮”;重陽節稱為“九月節”,要請老人吃飯。從這些習俗的形成、延續以及重視程度分析,不難看出與客籍人家長期的顛沛流離,無數次的遷徙跋涉有着密切的關係。 ­
石橋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文藝甚多,至今廣為流傳,可概括為“唱”“耍”“玩”“打”“吹”“燒”“扎”如: ­
1.川劇座唱:繼1912年廣安全勝戲班落達後,石橋王國華組建了川劇班,1937年川劇班解體。解體後,由部分演職人員自發組織川劇座唱,多為喪、嫁、壽和茶館開展演唱,延續至今。 ­
2.火龍:石橋人為求得平安、風調雨順,防止火災,減少瘟疫,每年的元宵節前連續四夜,九名青壯年漢子只穿短褲、各舉一節用麻布、竹篾做成的火龍,伴隨着鑼鼓聲沿街高唱,街民用硝磺、柴炭、鐵屑等原料配製成的煙花,盡情地對神龍進行燃放,使之火花四濺,讓人喝彩不絕。 ­
彩龍是根據傳説中龍的形象,用竹篾、竹棍、布帛、紙張等材料裝扎後加上彩繪而成的,只是白天遊街舞、玩或在人眾寬敞之地舞動,龍身隨寶燈蜿蜒翻騰,引人眼花繚亂。 ­
3.娃娃班:起源於清朝。用大方桌翻過來紮成花亭,兩側上木槓,枱面安置小演員,扮成“轅門斬子”“空城計”“穆桂英掛帥”“慶豐收”“報平安”“賀新年”等古今角色,在鑼鼓聲中沿街轉游,以示喜慶。 ­
4.車車燈:原是青年男女反對封建包辦婚姻,讚許自由戀愛的一種戲曲形式。在每年的春節,彩車中的舞女扮演美麗的新娘,乘車緩步行進,車前是能説會唱的情郎,以打動人心的言詞,説動新娘,爭取過上幸福生活。 ­
5.劃旱船:因石橋沒有河流,每逢春節便以劃旱船替代龍舟。旱船用彩紙和竹篾相紮結成,船中部扎一彩亭,船系在一個俊俏的舞女腰間,船前一個船公做撐船動作,伴隨着唱腔將金錢棍的兩端交替敲擊。旱船一路行遊,一人領唱,眾人齊唱和。 ­
6.哭嫁:姑娘出嫁時,邀請好姐妹互唱歌曲,暢敍友情和離別祝詞,以表達養育之意,教育兒女出嫁後要尊老愛幼,勤儉持家。演職人員一般5人左右,以連唱方式進地。 ­
7.巴山背兒歌:解放前,交通不便,內地產品要通過人力背出關外,換回商品,經常以三五十人,甚至上百人結隊上路背運,背力人為消除疲勞,自創的以山歌為主要形式的歌謠。 ­
8.石工號子:是廣大工匠在長期的開山打石過程中,為了齊心協力,共同參與,獨創的開山打石歌謠。石工自編歌詞,可隨心所欲,隨口即唱。 ­
9.氣功:石橋獨創的“法門氣功”源於清雍正年間,主要是健身祛病。繼世傳人鄭宗周,依據中醫理論結合氣功的獨特治療方法頗有影響。石橋武術協會的四代傳人正在將此功發揚光大。 ­
10.武術:石橋的武術歷史悠久,它包括刀、槍、箭、戟、散打、拳擊等多種武藝,頗受青少年的喜愛,現石橋巴山精武館學員濟濟。 ­
11.獅舞:獅子系獸中之王,石橋人把獅舞列為各種喜慶活動的重要內容。獅舞一般為金毛獅,表演大多是舐抖、搔毛、打蹁等動作,陣分為文陣三十六、武陣七十二、文陣平地起舞,武陣高台子表演,同時配有鑼鼓助陣,甚是熱鬧,頗受歡迎。 ­
12.翻山跤子:由4—6人與鑼鼓組成表演方陣,表演人雙手持長繩系缽,上下左右翻打,響聲、動作一致,使觀者眼花繚亂 ­
13、煙火架:其傳人易德明是他紙紮藝術中的一絕,其製作方法是用篾條做筋,外殼糊紙,形似蜂巢。大小根據內容多少而定。一般高4尺,寬3—4尺,內分若干層,每格內容或是一折戲,或是山水人物,或是飛禽走獸,或是政治宣傳,或是喜慶恭賀等等。燃放前,將做成的“煙火架”湊空高懸。燃放時,只要在地下對準“煙火架”就靠一根精心安排的火藥線的燃燒,讓其內容有先後次序一層一層、一格一格的從整體中脱離出來。每一格就是一個表演內容,表演中既有爆竹上下左右的翻飛和各種節奏的震響,又有五顏六色的煙花凌空爆瀉。無論是人物的活動或飛禽走獸的爭鬥全都靠引燃的火藥驅動來完成動作。每個“煙火架”的燃放過程一般都在一個鐘頭左右。整個燃放過程不僅內容緊湊,而且絢麗多彩,絲絲入扣。一個個形象各異的人物,滑稽浪漫的凌空表演,往往令觀者喝彩不絕,大飽眼福。一般每年正月十五日的晚上看過龍燈,再放“煙火架”。為一睹為快,方圓數十里的人都扶老攜幼不願錯過良機。 ­
在石橋還有很多歷史傳統文化,如孔明燈、小丑劇、打花鼓、金錢板、抬花轎、踩高翹等,在當地已流傳甚久。 ­
這些民俗文化的廣為流傳,也帶來了有新時代特色的新文化,如今天在石橋文化市場中的鼓號隊、腰鼓隊、威風軍樂隊、太極拳、太極劍、精武館等,十分活躍。這些隊伍在各項重大節日和喜慶活動中,給廣大人民帶來了精神糧食,豐富了人們的業餘文化生活。 ­
­
­
三、騰飛的現代經濟 ­
石橋的經濟在發展中不斷地呈現出新的跨越。過去五年中,全鎮人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頑強拼搏、艱苦創業、負重求發展,實現了既定目標。國民經濟一直以12%的年均增長率遞增,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加205元。全鎮農村經濟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新型農業機械得到推廣,“三百”糧食示範工程進展良好,水稻、玉米規範化普遍推廣。2006年鄉鎮企業總產值突破2000萬元大關,畜牧、家禽、養魚等總產值突破3500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到1800萬元,集市成交額達1500萬元。 ­
1.農業 ­
石橋因系亞熱帶濕潤氣候,氣候温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温在17攝氏度左右,再加上東、西、北三面環山,南邊為淺丘地段,全境丘包起伏,溝壩相連,屬淺丘帶壩地貌,地勢平緩光照資源豐富,土地自然肥力較高,所以農業生產一直走在前面。建國後,政府重視農田水利建設,興修水利,使農業生產再上台階。改革開放以來,隨着農業科技的進一步發展,農作物品種日趨繁多,加上先進的栽培技術和農產品加工市場、銷售市場的不斷拓展,石橋鎮的農業收入不斷攀升。近幾年,全鎮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兩大基地”“三大產業”(糧油基地、蠶桑基地,畜牧產業、蔬菜產業、水果產業)具規模。石橋已成為達州市蠶桑第一鎮。優質水稻、“兩高雙低”油菜產量在90%以上。大棚、反季節蔬菜已佔據石橋市場,並暢銷外地;水果產業發展迅速,產品品質優良。 ­
2007年石橋鎮制定了“特色農業立鎮”的指導方針,確立了突出重點、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長遠目標。全鎮人民立足鎮情,在“農”字上大做文章,以“兩大基地”“三大產業”帶動農村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優先抓好蠶桑業、蔬菜基地建設,力爭在今後的五年中實現養蠶5000張,產繭12萬公斤。全鎮將以四方井、東昇、魯家坪村為依託,完成2000畝蔬菜基地建設,並在滿足場鎮蔬菜需求的同時,進一步開拓外銷市場。 ­
2.商貿 ­
石橋鎮的商貿集市一直比較繁榮。民國時期,石橋鎮的私營商業網點密佈,集於街市。大小百餘家店鋪經營着各種日雜、五金、副食、百貨以及土布、黃裱紙以及生產生活資料,並負責土特產的運銷。同時集市也很興旺,石橋是縣西大米、棉花、山貨的集散地,南來北往的商販常集於市,每逢場期,各類貨攤擺滿了大街小巷,街道熱鬧非凡。如今鎮上更是店鋪林立,大小綜合超市分佈於各大街口,服裝店、電器城比比皆是。 ­
3.鄉鎮企業 ­
鄉鎮企業、手工作坊曾給石橋人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為石橋經濟增添了活力。如今政府決定依託鄉鎮企業強鎮:依靠我鎮的地域優勢,利用我鎮的資源,廣泛吸引外來資金,強力推進鄉鎮企業的發展。 ­
4.其他 ­
隨着石橋經濟的逐步繁榮,外來人口源源湧入石橋,這又帶動了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房地產如今已成為石橋經濟的一大亮點。在近幾年,石橋鎮新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條條大道縱橫南北,與充滿古色古香的老街相映成趣。使這個城鎮既透露出現代氣息,又不乏古典風情。古鎮人家小橋流水依然,新街社區高樓氣象萬新。如今每一個因慕名而來石橋的人都會留下如此印象。 ­
與此同時,大型的酒樓餐廳、休閒娛樂會所也不斷湧現。紅色旅遊已初顯經濟效益。大量的外出務工人員帶回了可觀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理念,金融業和服務服務行業的規模在不斷地升級。石橋的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儲量豐富,居民中已有上千餘户用上了天然氣。 ­
石橋的經濟騰飛了,在希望中騰飛,在西部大開發的際遇中騰飛,在黨政領導發展的戰略眼光中騰飛。 ­
­
­
四、廣闊的發展前景 ­
石橋鎮以其獨特的風韻,使之具有重要的開發利用價值。2007年3月,一位成都的考古學者曾如是説:石橋古鎮的名氣和魅力,可歸結為“五絕”,石牌坊鏤雕藝術,傳統的封建“節”“孝”文化,血染的紅軍石刻標語,規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川東民居和青石板街面,恬恬幽靜的小橋流水,原汁原味的川東民俗風情。這一高度的概括意味着石橋有無限的發展潛力。 ­
正因如此,石橋鎮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抓住西部大開發的契機,將石橋經濟規模的發展融進古鎮保護思路中,力求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珍惜人類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資源,最終制定了“利用古文化,開發古鎮旅遊,以保護促進發展,以發展帶動保護”的宏遠戰略。 ­
在此基礎上,新一屆領導班子繼續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六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達縣縣委、縣政府提出的“三三五七”發展戰略目標,以紅色旅遊區——列寧街的開發打造為龍頭,着力推進場鎮城鎮化。要打造一個全新的石橋,就得首先打造一個全新的領導班子,為此黨政領導強抓幹部隊伍建設,時時以“執政為民幹實事,求真務實促發展”的實幹精神,切實解決羣眾一直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努力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商貿企業發展等方面着手,高起點,高規格地謀劃石橋的發展。 ­
新一屆鎮府領導班子還即將啓動“打造列寧街”的第二期工程,與此同時還制定了一系列的保護規劃措施: ­
1.編訂了古鎮歷史文化保護規劃手冊,建立了以行政一把手為負責人的古鎮歷史文化保護規劃領導班子。 ­
2.測定了以列寧街為中心的傳統街巷片區為古鎮保護區,嚴禁隨意新建、改建、擴建,力求按歷史原貌恢復建設,做到外觀返璞歸真。同時,依託古鎮,以古鎮保護、古鎮旅遊帶動相關產業,如商貿、餐飲、娛樂、交通等服務行業。 ­
3.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利用歷史文化和紅軍文化打造古鎮旅遊,提升石橋知名度。 ­
4.加大投入,保護性修繕牌坊,按規劃拆除牌坊周圍的現代建築,拓寬牌坊羣的觀賞空間。 ­
石橋古鎮名揚,歷史悠久,文化厚重,交通便捷,物產豐富,商貿繁榮,享譽巴蜀,在這古韻十足的場鎮裏,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在西部大開發的際遇中,石橋在不斷地騰飛,石橋鎮勤勞的人民正萬眾同心、八方合力,共繪石橋發展宏圖
圖片 圖片
石橋古鎮位於四川簡陽市城西4公里,沱江流經這裏自然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回水沱”。千百年來,石橋鎮一直是連接川西、川中、川東和川南各地的水陸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解放前,溝通成都和重慶的官道——東大路經過石橋鎮。解放後,成渝公路、成渝鐵路經過石橋鎮。改革開放後四川第一條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也穿越石橋鎮境。如今,石橋古鎮已成為“成都半小時經濟圈”的輻射範圍。成都市民可以藉助成渝高速路,飛車到石橋看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