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廈村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石廈村)

鎖定
石廈村是深圳市福田區福保街道下轄村。位於位於福保街道北部,福田中心區片段,距街道辦事處約0.2千米,面積0.23平方千米。與福田區政府相鄰。相鄰自然村有福田街道皇崗村及沙頭街道沙尾村、新洲村。始建於元末明初。當時深圳灣畔有一處隆起的山嶺地帶(即現在福田區皇崗公園一帶),人稱打錫嶺,位於深圳灣與深圳河的交匯處,海水鹹淡適中,魚產豐富,鄰近縣鄉的漁民經常到此打漁,打錫嶺便成為漁民歇腳之地。久之發展成為小村落,稱為舊圍。因打錫嶺山上有一塊巨石,人們住在巨石的下邊,故稱石下村,後來改為石廈村 [1] 
中文名
石廈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深圳福田中心區
地理位置
深圳福田區政府緊密相鄰面積為0.23平方公

石廈村村莊簡介

標準讀音:Shi Xia
行政區屬:福田區
地理位置:位於深圳市福田中心區,與福田區政府緊密相鄰面積為0.23平方公里
地標建築:楊侯宮

石廈村歷史沿革

元朝至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明萬曆元年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第二區沙頭鄉;1958年,屬南天門公社;1959年,屬附城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羅湖區福田公社;1983年,屬上步區沙頭街道石廈行政村;1990年,屬福田區沙頭街道石廈行政村;1992年,屬沙頭街道石廈社區;2009年,屬福保街道石廈社區。 [1] 

石廈村經濟

該村原為漁民聚居地,生產經營以養蠅、養蝦等養殖業為主。1992年,實行農村城市化後.結束了養等產業,逐漸發展為以商業、房地產開發租賃等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1] 

石廈村人口情況

2015年末,户籍人口5448人,其中男性2707人,女性2741人;80歲以上37人,最年長者96歲(女)。非户籍外來人口3.06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236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3000多人,主要分佈在北美洲、歐洲等地。 [1] 

石廈村歷史文化

石廈村村落歷史

絕無僅有的一村八姓
在600多年前的元末明初,在福田區南部深圳灣畔,有一處隆起的淺丘地帶,人稱“打錫嶺”。該處正處在深圳灣和深圳河的交匯處,海水鹹淡適中,魚產豐富,臨近縣鄉的漁民經常來這裏打魚,打錫嶺在岸邊,成為漁民歇腳之地。後來一些老漁民在岸邊建房居住,久而久之成為一個小村落。此即石廈的最初發源地。漁民來自四面八方,姓氏各異。到明朝中葉,又有兩個較大家族:趙氏和潘氏攜妻兒來到這裏。至明朝洪武年間,石廈的八大姓氏雛形基本完成。
一村八姓在周邊村莊中絕無僅有。經歷了明末的動亂和清初的清海遷界,到了雍乾時期,社會秩序恢復穩定,深圳灣畔的各村結束了草創階段,開始向周邊擴張。石廈村民種蠔養魚,比起臨近靠種地為生的村莊較為富裕,因之毫無懸念進入了周邊強村爭奪的視野。此時,八姓雜居、人心不齊的石廈猶如一盤散沙,無力抵抗外人。嚴峻形勢下,石廈舊圍、上舊圍、新屋三個村的八姓村民聯合起來,“眾孚”由此而生。
聚集人心,精神先行。八姓村民共同商議,集資建起了石廈村歷史上第一個祠堂——敦睦堂,還建起一座廟——楊侯宮,紀念北宋抗遼名將楊六郎,通過楊家將的威名,凝聚全村人心,保衞家園。當年村裏風俗,凡男丁舉辦婚事,先拜楊六郎,再拜敦睦堂,最後才是到自己本家族的祠堂祭拜。
顯然,此時,八姓雜居的石廈村民已經摒棄了狹隘的姓氏偏見,把村莊的團結放在個體姓氏家族的利益之上。而在當時深圳灣畔的村莊,幾乎都是大姓主導,排斥外姓。石廈這個小村顯現出一種難得的包容精神,石廈的建村先輩們沒有人會想到,這種精神竟成為數百年後崛起於深圳灣畔一座傳奇城市的重要氣質。同時,“包容”也一直在石廈村身上延續。

石廈村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1] 

石廈村歷史建築

傳統民居已全部被拆除。現存兩座宗福趙氏宗祠,位於石廈村北,始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近代重修時外牆貼藍色瓷片,三開間兩進一天井,佔地面積189平方米。潘氏完祠,位於石廈村南,始建於清代,現代重建三開間兩進一天井,面闊10.3米,進深19.6米,面積201.88平方米。兩座宗祠均為廣府祠堂建築風格,裏面均保留有一些以歷史故事為背景的石刻和木雕。 [1] 
原有兩座碉樓(炮樓),均修建於民國初期。一座位於舊圍村內,一座位於新屋村內.分別由趙、潘家族所建。兩座碉樓分立於石廈村北和村南,成椅角之勢。新屋碉樓在深圳城市化舊村改造時已被拆除,舊圍村碉樓尚存。 [1] 
村東側有座始建於清代的楊侯宮,供奉宋朝名將楊延昭(楊六郎)。依照村裏的俗例全村男丁結婚,都必須先拜楊侯宮、然後拜敦睦堂(因舊村徵地,已被拆除),最後才拜自己的家祠。 [1] 
2001年10月16日,石廈村的趙氏宗祠、潘氏宗祠、楊侯宮、碉樓被公佈為福田區文物保護單位。 [1] 

石廈村傳統美食

村中有吃大盆菜的習俗,由趙姓、潘姓兩家族輪流主辦,全村人聚在一起吃大盤菜。每年正月十五,由石廈潘姓族人主辦;正月十五後的第一個星期日,由石廈趙姓族人主辦。傳統食品有粽子和壽粉。 [1] 

石廈村發展軌跡

活色生香的哥村
凝聚先人精神的“楊侯宮”在石廈村的高樓掩映之下,這裏香火依然旺盛。上香朝拜的人除了本村原村民,還有新棲息石廈的外來務工人員。
對於“外來者”,石廈依然表現出大度和包容。從這可以管窺1980年代,國家人口流動的政策一放鬆開始,石廈這個小村子又開始迎來了新的“雜姓”時代。
從1993年左右開始,湖南攸縣人源源不斷地來深圳石廈落腳,大部分靠開出租車謀生。大概在2000年,攸縣新移民在石廈的人數達到一萬來人的高峯,成為石廈村最大的一個新外來族,人數是原村民的至少20倍。也大致維持在這個水平,已經成為本土攸縣以外,密集程度最高的攸縣人聚集地。石廈攸縣人擁有1000多輛的士,加上家屬,連帶餐館、小店、菜檔等行業,小村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攸縣人的影子。
在石廈村裏,竟生活着1萬多名湖南攸縣人。

石廈村公共設施

石廈村周邊配套

城中村房屋100多座,周邊配套較為完善,交通便利,周圍有多所學校,多個社區、商場。村旁有眾孚小學,2015年有6個年級,23個班,在校學生1100名,教職工69人。還有石廈幼兒園,石廈籃球場、網球場,榕樹頭廣場公園,石廈星光老年之家,石廈社區圖書館(巔書2萬冊)。 [1] 

石廈村交通狀況

該村周邊有廣深高速公路濱河大道、新洲路、福民路、益田路等,深圳地鐵3號、7號線穿村而過。 [1] 

石廈村今日風貌

大力發展總部經濟
2009年6月,石廈村局部改造工程啓動。
按照規劃,石廈以城中村改造為契機,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和現代服務業。石廈金融商務綜合體將改變中心南區產業層次較低的現狀。石廈村原有的外貿產品一條街、港人消費街,將在新綜合體中重新佈局並做強做大。石廈村緊鄰福田區政府的公共服務大廳、公安辦證大廳,為總部商務形成了良好的公共配套。石廈村生活服務業旺盛,也為新的總部商務提供了低成本的生活配套。地鐵三號線和七號線在石廈社區交匯,將為這裏帶來大量的人流和商流。
與此同時,石廈村開始產業雙轉移。原有石廈工業園改造之際,股份公司面對土地資源短缺的發展瓶頸,制定了異地興建產業園的發展戰略。興建石廈沙井產業園區,把原石廈工業區的生產業務全部遷往寶安。同時興建總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的石廈惠州產業園區,順利破解本地土地資源短缺難題,為城市更新、產業升級騰出空間,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參考資料
  • 1.    盧家明.深圳村落概覽第二輯(福田南山卷).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20:104、105、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