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峯堡事變

鎖定
石峯堡事變,亦稱石峯堡起義,田五、張文慶起義。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甘肅中部發生的回民起義。 [1-2] 
石峯堡位於通渭城北70華里今寺子川鄉大營村前的石山上,北、西、南三面石崖高懸,有金牛河圍繞,東北與大營渠隔溝相望,是該堡的唯一通道,地勢十分險要。 [2]  山頂築土牆一道,高七尺五寸,厚四尺五勺寸。堡外挑壕三層,堡內土牆南北長六十三丈,東西寬十五丈二尺,並無房屋,四面有窯洞百餘座。因該處土性鬆浮,不能開挖寬深,每洞僅容數人。”
名    稱
石峯堡事變
發生時間
1784年
地    點
石峯堡

石峯堡事變事變背景

按照伊斯蘭教“天課制度”的規定,凡有資財與收入者,除生活的必要開支外,其餘財產要按一定比例交納清真寺。伊斯蘭教最初規定“天課制度”的目的,“主要的一方面是徵集教徒的貨幣與生產品作軍餉薪俸,附屬的方面則是用作救濟還在被壓迫環境中教內的窮民”。但在我國西北地區,這種“天課”,事實上被清真寺的教長、阿訇所獨佔。隨着社會生產的發展與個人財富的增加,教長與阿訇們佔有的“天課”也日益增多。教長們利用教民繳納的“天課”購置土地,又租給農民耕種,進行地租剝削。這樣,土地日益集中於清真寺,而教長也逐漸變成大地主。與此同時,教長為控制清真寺的土地與財富,也從教民推選變為世襲,這就形成了“門宦”制度。“門宦”制度是一種披着宗教外衣的封建大土地佔有制,而“門宦”也自然成為廣大農民的最大剝削者。當時信奉伊斯蘭教的下層羣眾反對封建剝削的鬥爭,首先表現在反對“門宦”的鬥爭。在乾隆年間,甘肅撒拉族與回族地區的反封建鬥爭,正是以反“門宦”的教派鬥爭的形式而展開的。
甘肅安定(今定西縣)回民馬明心,一七六一年(清乾隆二十六年),於長期留居中東與中亞各地後歸國。他適應農民反對“門宦”制度的要求,“慨然欲革除門宦制度”,創立新教,反對老教的“多收佈施,斂錢惑眾”。這一主張遭到狄道(今臨洮)、河州一帶門宦勢力的強烈反對。馬明心便到門宦勢力薄弱的循化撒拉族地區傳播新教。新教“唸經時則搖頭,念畢則耍拳舞手……入其教者,皆有周濟”,因此,“附之者日眾”,新教迅速得到撒拉族、回族人民的廣泛信仰,在撒拉族一千多户中,很快有八百多户改奉新教。連乾隆的上諭中也説:“近聞舊教唸經須用羊只布匹,所費較多,而新教唸經僅取懺錢五十六文,是以窮民願歸新教者較眾。”新教的迅速傳播,引起舊教“門宦”地主的仇視與反對,新老教之間多次發生械鬥,雙方鬥爭愈演愈烈。清政府偏袒老教,把馬明心逐出循化,但馬明心的助手蘇四十三與賀麻路乎繼續傳播新教,堅持與老教進行鬥爭。
由於清朝統治者採取“幫扶老教”、“盡洗新教”的政策,使原來新老教的鬥爭迅速轉化為反抗清朝的武裝起義。 [3]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循化地區馬明心的學生蘇四十三等與當地花寺門宦發生教派之爭,導致械鬥,清地方官吏偏袒花寺,壓制哲派,於是以蘇四十三為首的撒拉族、回族、東鄉族哲派羣眾舉旗反對清地方官吏,攻開河州,圍困蘭州。馬明心被官府從官川家中逮捕,被殺於蘭州城頭。以蘇四十三為首的起義者,在蘭州華林山被清地方武裝鎮壓,蘇四十三戰死,起義失敗。 [4] 

石峯堡事變事變經過

蘇四十三起義被鎮壓後,清政府對新教和撒拉族實行高壓政策,阿桂向清廷奏請:“將新教禮拜寺概行拆毀,如查有私行傳習,陽奉陰違者,照邪教律從重辦理……日後如有復倡新教者,即行首告指拿”,並規定:撒拉族“不許私行出入內地,貿易者土司呈廳給照,移明所至州縣,變貨畢,速令回巢”。陝甘總督李侍堯於事後大舉查辦餘黨,株連羅織,乾隆帝惡毒地命令他:“不動聲色,密行查辦遠遣,斷絕根株。”清朝政府殘酷的鎮壓措施,並不能完全消弭少數民族羣眾的鬥爭,反而激起更加猛烈的反抗,不到三年又爆發了石峯堡回民起義。
石峯堡起義的主要領導人田五、張文慶、馬四娃都信奉新教,對清廷壓迫新教回民十分憤怒,在固原州、通渭一帶團結回民,要為馬明心報仇。當撒拉起義軍失敗後不久,他們就在通渭北六十里的石峯堡修葺營寨,製造旗帳武器,準備在一七八四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六月二十二日起義。不料事機泄露,有人向清政府告密,田五遂於六月二日(農曆四月十五日)在鹽茶廳小山地方提前起義,攻破距鹽茶廳三十里之西安土堡,向西北發展,進入靖遠縣境。攻靖遠、會寧,皆不克,不幸田五在作戰時中槍犧牲,義軍折向東南,與通渭的回民會師,攻克通渭城。西安副都統明善率兵一千二百人,“由靜寧進搗,長驅深入”,陷入起義軍的埋伏,全軍覆沒,明善被擊斃。清廷急派福康安、阿桂、海蘭察等調集大軍,齊赴甘肅,這時,起義軍連續進攻伏羌、秦安,均未能攻克,而清軍蟻集,義軍乃分別據守於靜寧之底店山與通渭之石峯堡,與清軍對抗。
福康安、阿桂至甘肅,首先奪取起義軍各個分散的小據點,七月底,清軍攻下底店山,起義軍全都撤退到石峯堡,“石峯在萬山中,其高插天,石路甚險,惟北面一線可上。賊踞為巢穴,築壘開溝,為負隅計,實絕地也。福公(福康安)既至,為相度地勢,斷其樵汲,立柵設卡。時當三伏,七日無雨,賊下視四面重圍,勺水不得,遂大困。七月四日(公曆八月二十二日)夜半,賊有佚圍而出,奪路奔逃者,官兵四面截殺,賊投崖墮阱無算,生擒萬餘,賊無一脱者”。起義就這樣被鎮壓了下去。 [3] 

石峯堡事變事變性質

中國政府網:石峯堡回民田五起義是一次反對地方政府的活動。 [5] 
戴逸:田五領導的起義,以新舊教派鬥爭開始,實質上是少數民族內部的反封建鬥爭,進而發展為反對清朝統治的起義。但兩次起義都帶着濃厚的自發性,階級矛盾和教派矛盾、民族矛盾錯綜複雜地結合在一起。起義軍未能提出明確的政治綱領和長遠的戰略計劃,未能進一步動員羣眾,團結其他民族的下層羣眾,軍事上陷於消極防禦。撒拉族和回族起義軍英勇善戰,給清朝反動統治以沉重的打擊,但孤軍作戰,困守一隅,最後仍不免於失敗。 [3] 
參考資料
  • 1.    《民族詞典》編輯委員會 編;陳永齡 主編.民族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第232頁.
  • 2.    牛興民主編,定西史話,甘肅文化出版社,2007,第25頁
  • 3.    戴逸著. 簡明清史 第2冊[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8.01. 第726頁.
  • 4.    榆中縣誌 榆中史話  .蘭州市榆中縣政府網站[引用日期2021-12-20]
  • 5.    回族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