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家村

(四川省仁壽縣文宮鎮石家村)

鎖定
仁壽縣文宮鎮石家村位於龍泉山脈中部,該村共有7個經濟社519户2039人,耕地面積1424畝,水果面積3850畝,其中:桃樹2500畝,枇杷1050畝,其他水果300畝,是全縣有名的水果專業村。2011年9月,石家村被農業部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321元。
中文名
石家村
行政區類別
電話區號
028
郵政區碼
620566
地理位置
龍泉山脈中部
面    積
7.5平方公里
人口數量
2039人
方    言
四川方言
著名景點
桃花文化旅遊節
車牌代碼
川Z

石家村綜合概述

四川省仁壽縣文宮鎮石家村位於龍泉山脈中部,該村共有7個經濟社519户2047人,耕地面積1424畝,水果面積3850畝,其中:桃樹2500畝,枇杷1050畝,其他水果300畝,是全縣有名的7水果專業村。2011年9月,石家村被農業部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321元。
石家村是全國枇杷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四川省綠色食品基地,通過“三品”認證的基地規模佔村主導產業的100%。石家村充分挖掘枇杷、桃子的觀賞性和可品鑑特性,改造519户農房風貌,黑化5公里村道,整治5公里溝渠,建成“桃花源”村門、“1+6”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和休閒廣場,每年舉辦“桃花文化旅遊節”,建設“桃花源”旅遊新村。 [1] 
石家村度假村

石家村石家村村貌

眉山市仁壽縣文宮鎮石家村地處仁壽縣城北部、二峨山脈南麓,幅員面積7.5平方公里,轄7個經濟社,519户、2047人,水果面積3850畝,其中,枇杷1050畝、桃子2500畝,是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全國文明村”、四川省鄉村旅遊示範村。
眉山市仁壽縣石家村 眉山市仁壽縣石家村
石家村堅持以產業促新村,以新村帶產業,推廣“微田園”模式和“青瓦、白牆、坡屋面”川西民居風格,依山就勢建成了錯落有致的旅遊新村,村社通黑化路,户户通水泥路,人人住新民居,水、電、氣、寬帶通村率達100%,“1+6”服務中心配建率達100%,村莊實現綠化、亮化、美化。每年舉辦桃花文化旅遊節、枇杷採摘節,年均接待遊客20餘萬人次,年均旅遊收入2000餘萬元。2014年初,該村按照“資源與市場對接、一產與三產融合”的思路,成立仁壽縣石家現代農業觀光旅遊專業合作社,將全村閒置的房屋和院壩等資源集中起來,與成都頤養現代農業觀光旅遊開發公司簽訂30年合作協議,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户”的模式,堅持“不改二權、不佔農田、不離產業、不損農民”的原則,投資2億元,打造集鄉村旅遊、休閒養老、野外自助露營、農事體驗於一體的旅遊新村。羣眾每年可獲得水果、閒置房產租金、土地流轉租金、就地務工、二次分紅“五項收入”。同時,該村借力全國首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的契機,通過京東網站“中國特產·仁壽館”,實現枇杷、脆桃31個省市區“城市家庭”36—48小時的產地直供,累計銷售枇杷、脆桃4萬餘斤,實現銷售收入近300萬元。2014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6620元。 [2] 

石家村農業特產

“石家村”牌脆桃 “石家村”牌脆桃
石家村種植桃子歷史悠久,上世紀80年代引進了脆桃60-4-1,進行人工栽培,因當地土壤、氣候和雨量、光照非常適宜脆桃生長,品質上佳,因而種植面積輻射周邊縣、鄉、鎮,該村生產脆桃有600萬公斤以上,吸引了成都、重慶、貴陽、西藏等商家和超市。
產品主要特點:
果實橢圓形,平均果重200-350克以上,果頂圓微凸、果頂及陽面有淺玫瑰紅暈,果肉白色,硬溶質,纖維少,汁液中等,味純甜,離核,品質上佳,成熟期限7月上旬,該品種果大,質硬,耐貯運,是鮮食、加工兼用品種。
2010年“石家村”牌脆桃已申報眉山市“知名商標”
該桃品種輻射全縣種植,村周邊種植1萬畝以上,年產量1千萬公斤以上。深受消費者的親睞! [3] 

石家村鄉村旅遊

仁壽縣文宮鎮石家村 仁壽縣文宮鎮石家村
曾經,這裏是省級貧困村,窮山惡水、人心渙散,用當地村民的話説,“這是一個鳥不生蛋的地方”;後來,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枇杷、桃子等特色水果3800多畝,村裏户均水果種植面積7畝以上,户均水果收入3.8萬元以上;近年來,依託水果產業發展鄉村旅遊,仁壽縣石家村建成農家樂20餘家,年均旅遊收入1200萬元以上,先後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四川省鄉村旅遊示範村”。現在的石家村,正努力向着他們的“中國夢”——成為“西南第一村”而前進。
發展水果種植,甩掉“貧困村”帽子
“男的招女的嫁,山上只剩白頭髮。”這是上世紀80年代在石家村流行的一句順口溜,也正是昔日石家村的真實寫照。過去,石家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糧食種植,但因交通不便,當地村民經濟收入微薄。落後的經濟,貧窮的生活,匱乏的物資,致使當地年輕人都不願意留在村裏,大家都儘可能地往外地發展以期過上更好的生活,年輕勞動力的缺乏加重了當地經濟的滯後。
上世紀90年代,通過走出村去參觀考察,石家村初步制定了在該村發展水果種植的路子,至2000年,石家村果樹種植已初具規模。在村幹部的領導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內外交通逐漸便利,村民們思想得到解放,村裏大面積規模化種植蜜桃和枇杷,並獲得了“中國枇杷之鄉”的美譽。水果種植業蓬勃發展帶動當地經濟飛速增長,2004年,石家村擺脱了跟隨多年的“貧困村”稱號,並在2008獲得了“省級文明示範村”的稱號。
經過十幾年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基礎設施大會戰,石家村得到了長足發展,羣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農民收入已經走在仁壽縣前列。但是,由於枇杷、桃產業增值的空間受到限制,農房等資源利用率低,鄉村旅遊的檔次不高等原因,近年來石家村羣眾收入的增速明顯放緩。  
改變傳統思維,發展鄉村旅遊
據調查,該村98%左右的農户都有閒置的農房,閒置農房的面積達到6.2萬平方米以上,佔全村農房總面積的60%以上,加上閒置的院壩,總面積超過了9.3萬平方米。
把閒置的房屋和院壩利用起來,石家村從中央和省上提出的深化農村改革方略中找到了新的“出路”。通過多方考察、反覆論證,石家村跳出傳統的發展模式,大膽進行產權改革,盤活閒置農房,建設旅遊新村,增加農民收入。
石家村圍繞“資源與市場對接、農業與旅遊掛鈎”的宗旨,通過村民代表大會、村民大會進行討論和表決,成立仁壽縣石家現代農業觀光旅遊專業合作社。引進工商資本旅遊開發公司與合作社合作,對全村進行整體開發。農户自願申請加入合作社,並承諾將自家閒置的房屋和院壩等資源委託合作社管理和使用,用於發展鄉村旅遊。
這樣,閒置的農房建成了“快樂農家”,不僅盤活了閒置農房,也為全村鄉村旅遊的發展提供了更好的配套。農民以房換產業,不僅當上了“房東”,而且還能到旅遊公司打工,在家門口就找到了新工作,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新財源。
村民收入再上新台階
通過盤活農房發展鄉村旅遊,石家村羣眾的收入實現了多渠道增收和大幅度攀升。
根據統計,全村9.3萬平方米閒置的農房和院壩,每年可獲得租金收入66萬元以上。作為旅遊開發項目的“副產品”,荒山荒坡以及果園等6000多畝土地也流轉給旅遊公司經營,農民每年獲得900萬元的土地流轉租金。農民在旅遊公司工作,月薪不低於2000元,購買五險一金,如果經營業績好,另有提成。根據協議,2016年後,旅遊公司每年還將拿出營業利潤的10%對全村農民進行二次分紅,農民收入將實現節節攀升;另外還將拿出營業總額的1%作為村上的公共積累,解決村民的社會福利等問題。
據估算,通過盤活農房等資源,石家村農民將實現年均增收1.5萬元以上,到2016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有望突破2.5萬元。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