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城肉丸製作技藝

鎖定
石城肉丸 [1]  製作技藝是江西省石城縣的一個傳統技藝,源於宋代,盛於明代,迄今為止有千百年的文化歷史。是石城客家人款待賓客的傳統民俗。
石城肉丸,品種多樣,烹飪方式不一,色香味美,是石城縣的招牌美食之一。另外,石城肉丸也有團圓的寓意
中文名
石城肉丸製作技藝 [2] 
地理標誌
中國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 [1] 
批准時間
2010年
非遺級別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項目分類
傳統技藝
起源時間
宋代
認證批次
第三批

石城肉丸製作技藝簡介

石城肉丸 [2]  ,是石城客家人做生日喜慶,紅白筵宴款待賓客的禮儀方式,在客家人的傳統宴席中,肉丸、魚丸為二道享有盛名的主菜,也是傳統特色菜。石城肉丸源於宋代,盛於明代,迄今有千百年和文化歷史。
石城肉丸是通過在特別製作的石質料缽中加工的,石城肉丸品種繁多,按主料、烹飪等方法分,有豬肉丸,魚肉丸,羊肉丸,牛肉丸,煮肉丸,蒸肉丸,油燒肉丸以及肉餅,肉糕,獅子頭、冬筍肉丸,肉拙子,魚甫,魚拙子等。其形圓色白,味鮮質軟,口感松爽,享有盛名。

石城肉丸製作技藝歷史淵源

石城縣,地處江西省東南部,武夷山脈中段西麓,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搖籃。千餘年的建縣歷史,孕育了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藴,創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客家民俗風情,石城肉丸及其石城筵宴習俗便是其中的一種代表客家人熱情好客、崇尚禮儀、情深意濃的傳統民俗。
石城肉丸源於宋代,盛於明代,迄今有千百年的文化歷史。據考證,宋代以來,慶典之盛宴,有計席之丁口,每丁六隻肉丸也(多為每位客人每餐六隻肉丸,三隻魚丸),如在席吃不掉的,則按各自的數量,裝回家中給老幼嘗之。特別是清明宴,如紅丁未赴宴者,廚局會將他這份主菜連雜菜,用手絹包起送與他家,此習今仍續之。由此可見,石城肉丸及其石城筵宴習俗已有上千年曆史。這裏有一首石城筵宴習俗古諺為證:石城人,做酒筵,慶哐慶哐打肉丸,雞鴨魚肉琪子塊,米酒醉倒杜康仙。

石城肉丸製作技藝基本內容

(1)將瘦豬肉切成條塊狀,按一槽肉量倒入料缽中,用活力拿料槌往下捶,一重一輕用力,重捶夯肉,輕捶掃肉。因用重槌捶下下後,豬肉會往邊上湧,因此,輕捶則將邊上的豬肉掃往中間,輪流下槌,一直捶到豬肉成漿糊狀即可。
(2)豬肉成糊狀後,加入少量清水,用料槌攪勻成稀肉糊狀後,將料槌由底下往上在料缽中旋擂肉漿至水和肉混溶即可。
(3)按豬肉數量1:0.8的比例加入紅薯粉,用料槌由輕至重將豬肉和薯粉捶打均勻,一直捶到薯粉成團糊狀,起葱子眼、有光澤度後即可起料。要注意的是,粉料要成膠糊狀,不能太稀,稀了捏不成圓球狀的肉丸,也不宜過幹,幹了蒸出的肉丸太韌而不松爽。
(4)將粉料起缽後裝盆,捏肉丸者左手捏料,五指抓料,往手心中抓壓,使料從拇指與食指間圓形的虎口眼中擠出,右手拿一湯匙,刮料放料篩中,每刮幾隻,要沾下清水,使料粉不粘湯匙,便成半成品生肉丸。
(5)捏滿一篩子後,放在鍋裏蒸,鍋底水面離料篩2寸即可,用旺火蒸30分鐘左右,開鍋時用手在肉丸上拍一拍,如不沾手,肉丸就熟透了。然後起鍋裝盤上桌。剛蒸好出鍋的肉丸脹得很大,味道十分香甜。

石城肉丸製作技藝基本特徵

肉圓:是石城的傳統風味食品。用豬肉(或魚、雞、鴨、牛肉)和番薯粉為主要原料製成。其特點丸成乳白色,丸嫩可口,味道鮮甜,迄今為止仍為筵中佳餚,唯石城境內方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