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矮毛蕨

鎖定
矮毛蕨(Cyclosorus pygmaeus Ching & C. F. Zhang)是金星蕨科毛蕨屬植物。植株高達1米以上。根狀莖長而橫走,有褐色茸毛。葉遠生,近革質,下面密生灰白或淡棕色毛;葉片闊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長30-80釐米,寬30-50釐米,三回羽裂;末回裂片基部彼此相連或分離,鐮狀披針形,鈍尖頭,全緣或偶有下部的為淺裂或呈波狀圓齒。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矮毛蕨
拉丁學名
Cyclosorus pygmaeus Ching & C. F. Zhang [3]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金星蕨科
毛蕨屬
毛蕨種
分佈區域
台灣、福建、海南、廣東、香港、廣西、江西、日本、韓國

矮毛蕨形態特徵

植株高32釐米。根狀莖粗短,橫卧,被棕色的披針形鱗片。葉近簇生,葉柄長15釐米,淡禾稈色,上面略有一二長柔毛,下面光滑;葉片和葉柄等長或略短,寬9釐米,先端漸尖,基部不變狹,二回羽狀半裂;羽片約15對,無柄,對生,平展,有狹的間隔分開;下部羽片長4.5釐米,寬6-7毫米,披針形,漸尖頭,基部平截,羽裂達1/2;裂片長圓形,先端略變狹,前伸。葉脈兩面可見,側脈斜上,每裂片4-6對,基部一對出自主脈基部以上,頂端交結成鈍三角形網眼,幾無外行小脈,第二對以上的側脈均伸達缺刻以上的葉邊。葉幹後草質,綠色,兩面被伏生的長柔毛。孢子囊羣小,圓形,生側脈中部稍上處,靠近葉邊,每裂片2-3對;囊羣蓋棕色,被長針狀毛。 [2] 

矮毛蕨生長環境

矮毛蕨生長於海拔80米的石縫中。 [2] 

矮毛蕨分佈範圍

矮毛蕨產於浙江(樂清、雁蕩山)。

矮毛蕨主要價值

孢子囊羣生小脈頂端的聯結脈上,沿葉緣分佈;囊羣蓋條形,並有由變質的葉緣反折而成的假蓋。 分佈於陝西(秦嶺南坡)、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台灣和西藏(亞東);亞洲熱帶其他地區也有。生陽坡或疏林下,海拔570-3000米。用途同蕨;其根狀莖所含的澱粉質量比蕨要好。
【藥 名】:毛蕨
【來 源】:為蕨科植物毛蕨的根莖。
【功 效】:祛風利濕,清熱利尿,收斂止血,驅蟲。
【主 治】:用於風濕性關節炎,濕熱小便不利, 用於外傷出血,寄生蟲病,風濕性關節炎、尿路感染、瘡毒。
【性味歸經】:澀,涼。腎、肝、膀胱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克:外用:適量,搗敷。
【別 名】:密毛蕨(《海南植物誌》)、毛軸蕨(《蕨類名 詞及名稱》)、飯蕨(《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於陝西、甘肅、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西藏等省區。
【考 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矮毛蕨藥用相關

【藥用部位】:根狀莖(龍爪菜)
【藥用功能】:解瘡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