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短舌紫菀

鎖定
短舌紫菀(Aster sampsonii (Hance) Hemsl.)為菊科紫菀屬的植物,為我國的特有植物。產於廣東、湖南等省。生於山坡草地或灌叢中。
中文名
短舌紫菀
拉丁學名
Aster sampsonii (Hance) Hemsl. [4]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菊目
菊科
紫菀屬
短舌紫菀
分佈區域
中國廣東、湖南

短舌紫菀形態特徵

短舌紫菀植株

短舌紫菀線稿圖 短舌紫菀線稿圖 [1]
多年生草本,基部木質,有根出條及不定根。 [2]  [5] 

短舌紫菀莖葉

莖直立,高50-80釐米,挺直,有細溝,被開展或稍曲的短粗毛,中部以上有帚狀分枝,下部有枯萎的葉柄殘片。 [2] 
下部葉匙狀長圓形,長2.5-7釐米,寬0.5-2釐米,下部漸狹成長柄,頂端鈍,有小尖頭,邊緣有具小尖頭的疏鋸齒;中部葉橢圓形,長3-4釐米,寬0.5-1.5釐米,基部漸狹,無柄或有短柄,全緣或有1-2對鋸齒;上部葉小,線形;全部葉上面被短糙毛,下面被短毛且有腺點,中部在下面凸起,有離基三出脈及側脈。 [2] 

短舌紫菀

頭狀花序徑0.8-1.5釐米,疏散傘房狀排列;花序梗短或長1-4.5釐米,有漸轉變為總苞片的鑽形苞葉。總苞倒錐形,長4-5毫米,徑5-8毫米;總苞片4層,覆瓦狀排列,線狀披針形,外層長2-3毫米,寬0.3毫米,細尖,被密短毛;內層長達5毫米,寬0.5毫米,頂端尖,邊緣寬膜質,有緣毛。舌狀花約十餘個,管部長1.5毫米;舌片白色或淺紅色,長4毫米,寬1.2毫米。管狀花花冠長3.2毫米,管部長1.2毫米,裂片長1毫米,上部有腺;花柱附片長0.5毫米。冠毛白色,1層,較管狀花花冠稍短,有多數微糙毛。 [2] 

短舌紫菀

瘦果長圓形,稍扁,長1.5-1.7毫米,一面有肋,被短密毛。 [2] 

短舌紫菀花果期

花果期7-10月。 [2] 

短舌紫菀生長環境

生長於山坡草地或灌叢中。 [2] 

短舌紫菀分佈範圍

產於廣東、湖南等省。 [2] 

短舌紫菀本種提示

白舌紫菀 (Aster baccharoides Steetz.) 接近,主要以總苞片狹披針形、頂端尖為區別。此種曾被列於狗娃花屬 (Heteropappus) 中,但總苞片及花冠的構造與該屬的構造有基本的區別。 [2] 

短舌紫菀相關變種

原變種
var. sampsonii——Aster sampsonii (Hce) Hemsl. in Journ. Linn. Soc. 23: 415. 1888; Dun et Tutch. in Bull. Kew n. s. 10: 140, 1912; Merr. in Amer. Philos. Soc Philadelph. 24: 385, 1935; 侯寬昭等, 廣州植物誌551, 1956; S. Y. Hu in Quart, Journ. Taiwan Mus. 18: 298. 1965. ——Heteropappus sampsonii Hce. in Journ. Bot. 5: 570. 1867, et in Journ. Linn. Soc. 13: 107. 1872.——Erigeron hirsutum Lour., Fl. Cochinch. 1500, 1790, non Linn.
舌狀花無冠毛。 [2] 
分佈於廣東(雲浮、仁化、鼎湖山等)。 [2] 
等毛變種
var. isochaetus Chang in Bull. Fan Mem. Inst. Biol. Bot. 7: 162. 1936; S. Y. Hu in Quart. Journ. Taiwan Mus. 18: 298. 1965. [2] 
舌狀花有與管狀花同樣的冠毛。頭狀花序3至較多個生於枝端或單生於葉腋,全部排列成多花的圓錐狀傘房花序;花序梗短至長達1釐米。 [2] 
產於廣東北部(乳源)、湖南南部(宜章莽山)。 [2] 

短舌紫菀藥用價值

根:苦,温。理氣活血,消積,止汗。用於小兒疳積氣虛自汗,月經不調。
全草:用於骨折 [3] 

短舌紫菀附加信息

命名來源:Journ.Linn.Soc.23: 415. 188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