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短尾雀鷹

鎖定
短尾雀鷹(學名:Accipiter brachyurus):是鷹科、鷹屬的一個物種。體長27-34釐米,翼展50-62釐米。兩性外形相似,但雌鳥比雄鳥大近20%。成鳥上體是灰黑色,但冠更黑,頸項有明亮的紅褐色項圈;下體奶油色至淡黃色,帶有分散的棕色條紋,這些條紋在腹部變成水滴和箭頭狀,在大腿上變成波浪狀的條紋。有略顯重的鳥喙,細長的腿和腳趾和非常短的尾巴。成鳥虹膜深紅色。
生活在熱帶至亞熱帶潮濕的山地森林、森林邊緣和部分開墾區域。大多生活在海拔達到1,200-1,800米高度之間。是留鳥,幼年時會四處遊蕩。單獨或成對活動。在茂密的森林地區以捕食小型鳥類為食。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新不列顛島和新愛爾蘭島的特有種。
(概述圖參考來源: [7] 
中文名
短尾雀鷹
拉丁學名
Accipiter brachyurus
別    名
新不列顛雀鷹
俾斯麥雀鷹
灰雀鷹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鷹形目
鷹科
亞    科
鷹亞科
鷹屬
短尾雀鷹
亞    種
無亞種 [5] 
命名者及年代
Ramsay, 1879
保護級別
易危(VU)IUCN標準 [2] 
外文名
英文 New Britain Sparrowhawk, Bismarcks Sparrowhawk, Grey Sparrowhawk
西班牙文 Gavilancito de Nueva Bretaña

短尾雀鷹物種學史

短尾雀鷹是鷹科猛禽的一種,在1934年,恩斯特·邁爾(Ernst Mayr)在惠特尼南海探險(Whitney South Sea Expedition)期間對山鳥的調查中,發現了短尾雀鷹,但該物種非常稀有。 [1] 
短尾雀鷹也稱新不列顛雀鷹,是澳大利亞鮮為人知的,通常被認為是罕見的物種,但實際上可能比少數記錄表明的更常見。在新幾內亞,短尾雀鷹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新不列顛島(巴布亞新幾內亞第二大島)的特有種,但在1990年代也在新愛爾蘭島南部(仍然是俾斯麥羣島的一部分)發現,那裏是最不常見的山地森林中的猛禽 [4] 

短尾雀鷹形態特徵

短尾雀鷹體長27-34釐米,翼展50-62釐米。兩性外形相似,但雌鳥比雄鳥大近20%。成鳥上體是純石板灰黑色,但冠更黑,邊緣呈窄紅褐色,有些白色透出,尤其是在頸背上,頸項有明亮的紅褐色項圈;下體奶油色至淡黃色,帶有廣泛而分散的棕色條紋,這些條紋在腹部變成水滴和箭頭狀,在大腿上變成波浪狀的條紋。有相比略顯重的喙,細長的腿和腳趾,相對尖的翼尖和非常短的尾巴。它們通常以大腳為特徵。是新不列顛或所羅門羣島的唯一一種中趾比其他鷹更長的鷹。短尾雀鷹的腳是淡黃色的。成鳥虹膜深紅色。 [1]  [3-4] 
幼鳥不同,換毛後進入了明顯的未成熟階段,體羽紅褐色,有黑色斑點,羽毛中心呈暗灰色,上體呈深褐色,帶有較深的條紋,尾部不明顯,但頭部呈深棕灰色,頸呈棕褐色;下體呈白色,胸部和翼膜呈褐色,但腹部沒有。尾巴略帶灰色。亞成鳥虹膜棕色。 [4] 
短尾雀鷹

短尾雀鷹棲息環境

該物種生活在熱帶至亞熱帶潮濕的山地森林、森林邊緣和部分開墾區域。這是一種鮮為人知的森林物種,雖然有一些低地記錄,但大多數生活在海拔達到1,200-1,800米高度之間。它們可能被常見的灰鷹排除在退化的森林棲息地之外,並且由於與類似的斑點尾鷹競爭,該物種在低地不常見。在2018年,戴維斯等人記錄了有來自退化山地森林的物種出現,因此斷定短尾雀鷹可能有能力應對某種程度的干擾。 [1-2] 

短尾雀鷹生活習性

短尾雀鷹可能是留鳥,儘管在幼年時可能會四處遊蕩。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根據其足部結構表明該物種可能在茂密的森林地區以捉捕小型鳥類為食。 [4] 

短尾雀鷹分佈範圍

短尾雀鷹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兩個島嶼——新不列顛島新愛爾蘭島的特有種。 [2] 
短尾雀鷹分佈圖 短尾雀鷹分佈圖 [2]

短尾雀鷹繁殖方式

短尾雀鷹與同屬的其他鳥類一樣築巢,在當地養育雛鳥。營巢於森林中的樹上,距地高几米。巢通常放在靠近樹幹的枝叉上。常在中等大小的樹上營巢,巢呈碟形,主要由枯樹枝構成。每窩產卵通常3-4枚,通常間隔1天產1枚卵。卵呈橢圓形或近圓形。雌鳥孵卵,雄鳥偶爾亦參與孵卵活動,經過24-30天的巢期生活,雛鳥即具飛翔能力和離巢。 [4]  [6] 

短尾雀鷹物種現狀

短尾雀鷹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0年 ver3.1——易危(VU)。 [2] 

短尾雀鷹種羣現狀

據估計,短尾雀鷹只有1,000-2,499只。該物種繼續存在的主要威脅是棲息地破壞,導致鳥類在低地森林中減少。小島上的森林砍伐使該物種的棲息地更少,環境也更不安全——導致它們的脆弱性。已知未採取任何保護措施;然而,有人建議進行調查以評估種羣規模和觀察巢穴,以及繪製剩餘森林的地圖。還計劃遊説大型社區保護區。 [1] 
.趨勢論證:樹木覆蓋率的遙感數據表明,在2006年至2019年的三代(13年)(全球森林觀察2020年)中,大約7%的樹木覆蓋率和至少50%的樹冠覆蓋率在該物種的測繪範圍內消失。由於該物種被認為具有高度的森林依賴性,因此推斷種羣規模正在持續下降。對該物種種羣規模的影響尚不清楚,但根據森林砍伐的速度,該物種被懷疑在過去的三代中減少了1-9%。假設森林砍伐在未來以類似的速度繼續下去,該物種被懷疑在接下來的三代中會經歷類似的種羣規模減少。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