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知止不殆

鎖定
知止不殆,漢語成語,拼音是zhī zhǐ bù dài,釋義:指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遇到危險。出自老子《道德經》。
中文名
知止不殆
外文名
Measurably
拼    音
zhī zhǐ bù dài
出    處
老子《道德經》
釋    義
君主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知止不殆釋義

殆:危險。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遇到危險。舊時勸人行事不要過分。 [1] 

知止不殆出處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2] 
譯文:名望和生命誰更值得親近呢,生命與財貨誰更值得讚美呢。得到與失去誰更值得擔憂呢。過分愛惜名聲就要付出很大耗費,過多貯藏財物一旦損失也必然巨大。所以,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這樣才可以長久的平安。 [2] 

知止不殆例句

《漢書·疏廣傳》:“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4] 
明·趙弼《兩教辨》: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3] 
明 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二.三孝廉讓產立高名》:“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既無出類拔萃之才,宜急流勇退,以避賢路。

知止不殆成語辨析

【近義詞】: 知足不殆

知止不殆成語用法

作謂語、定語

知止不殆作者簡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説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説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知止不殆道家哲學

據統計,在《老子》中,“知止”凡3見,分佈於2章中。
第二十一章:“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聯繫本章的前段,此文的意思是説,當初建立了分封制,你們(侯王等)都有了名分。名分既然有了,就應知道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招致滅頂之災。從而可以看出,老了這單是要侯王等統治者“知止”。
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對此句,前面己作了分析。“知止”與“知足”義近,“知足”而後“知止”。“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意思是説,只要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什麼危險。這樣一來,才能使自己的寶座和身體安然無恙。
從以上兩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老子要他們“知止,的是侯王等統治者,而不是廣大勞動人民。在老子看來,備受剝削和壓迫的勞動人民勞苦一生,終不得温飽,有什麼“知止”可言?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