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着色芽生菌病

鎖定
着色芽生菌病又稱為着色黴菌病,是指由多種暗色孢科真菌引起的皮膚以及皮下組織和內臟的感染性疾病,一種為皮膚着色芽生菌病,為皮膚和皮下組織的慢性巨灶性感染,真菌在組織中的形態為棕色厚壁孢子;另一種為暗色絲孢黴菌,除感染皮下組織外,還可引起系統性主要是腦的感染,組織相為棕色分隔的菌絲。
外文名
Chromoblastomycosis
別    名
着色黴菌病
就診科室
皮膚科
常見發病部位
身體暴露部位,最常見於小腿、足部和前臂
常見病因
5種暗色孢科真菌感染
常見症狀
粉紅色小丘疹,結節成塊,疣狀或乳頭瘤樣增生,呈污穢狀,常有潰瘍並結褐色的痂,壓之有少量膿液溢出等
中文名
着色芽生菌病

着色芽生菌病病因

主要由5種暗色孢科真菌引起。分別屬於4個屬即嗜脂色黴、狀瓶黴、裴氏着色真菌和卡氏枝孢瓶黴,後兩者在我國較多見。暗色孢科真菌多腐生於潮濕腐爛的樹木、植物和泥土中。皮膚和黏膜損傷是病原菌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所以皮損多見於身體暴露部位,尤其是手和足。

着色芽生菌病臨牀表現

損害好發於身體暴露部位,最常見於小腿、足部和前臂。身體其他部位如手、面胸部有時也發生,多單側。潛伏期多在2個月左右,也有長達1年者,接種部位開始為粉紅色小丘疹,逐漸擴大為突出的結節,融合成斑塊,高出皮膚之上。表面狀或乳頭瘤樣增生,呈污穢狀,常有潰瘍並結褐色的痂,壓之有少量膿液溢出。皮損表面常有黑點,為一重要病理現象,稱“通過表皮排除現象”。在長達數十年的病程中,損害最終可波及整個肢體,引起淋巴迴流嚴重受阻而形成象皮腫和畸形。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臨牀表現,大致表現為結節性梅毒疹樣、銀屑病樣、皮膚結核樣、乳頭瘤樣和瘢痕象皮腫樣。長期增殖性病變有可能癌變。

着色芽生菌病檢查

1.直接鏡檢
取痂皮、膿液和肉芽組織作KOH塗片,可見單個或成羣的棕黃色圓形厚壁孢子,稱為壁磚狀體,可縱橫分隔,直徑10μm左右,是該病的特徵性表現。
2.真菌培養
室温下,在沙堡瓊脂上生長較慢,菌落呈灰綠、灰黑或棕黑色,扁平,中央堆起,表面有短絨毛狀氣生菌絲,菌落背面呈黑色。鏡下見菌絲較粗,棕色,分支分隔。裴氏着色黴有支孢型、喙支孢型和瓶梗型3種產孢方式。分生孢子為單細胞,呈橢圓形或圓筒形。狀瓶黴為瓶梗型產孢,分生孢子半內生性,單細胞,圓形或橢圓形,堆積於領狀開口頂端。卡氏支孢瓶黴為支孢型產孢,形成多分支的分生孢子鏈,孢子橢圓形,兩端有暗色臍狀結構。

着色芽生菌病診斷

根據臨牀表現,真菌學檢查和組織病理中見到硬核體及培養有暗色孢科真菌生長可確診。

着色芽生菌病鑑別診斷

本病應與皮膚結核梅毒、原發性皮膚芽生菌病、原發性皮膚球孢子病、孢子絲菌病、鱗癌等疾病相鑑別。

着色芽生菌病治療

1.宜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早期可將皮膚損害徹底切除。
2.伊曲康唑,療程12~36個月。
3.兩性黴素B與5-氟胞嘧啶,4次分服或噻苯達嗪聯合應用,至少1個月。單用5-FC易產生耐藥性。
4.碘化鉀、維生素D2等可配合服用。
5.局部温熱療法,使用蠟療、熱沙療、熱輻射等方法,使局部皮温升至40~50℃,對有些病例有效。也可局部注射兩性黴素B。
6.損害面積廣泛可考慮病變區切除病植皮,應同時使用抗真菌藥物以防治真菌擴散。晚期患者瘢痕廣泛形成則治療十分困難。

着色芽生菌病預後

斑片型有中心治癒現象或呈萎縮瘢痕。肥厚瘢痕型經過極緩慢,自覺瘙癢或疼痛。病期長久者可侵犯某一整個肢體,但附近淋巴結並不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