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眾志成城託舉生命

鎖定
攝影作品《眾志成城,託舉生命》事件原型發生於5.12汶川大地震時期,由中國軍事攝影家劉應華拍攝,真實的記錄了人民子弟兵趕赴抗震一線緊急搶救羣眾的一幕,真實而有力地記錄了歷史,以及子弟兵的偉大功績。該幅圖片經由解放軍畫報發表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被稱為抗震救災中最具代表性和藝術感染力的經典鏡頭之一。
中文名
眾志成城託舉生命 [1] 
分    類
攝影作品
作    者
劉應華
事    件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第二天,2008年5月13日,成都軍區空軍抗震救災官兵急赴成都重災區彭州龍門山鎮實施緊急搜救,官兵在大雨中用身體搭建人梯,轉移傷員時的情景
所獲獎項
全國地震攝影金獎(2008年)
發生時間
2008年5月13日
被救主人公
汶川大地震傷員王蘭 [2-5] 

眾志成城託舉生命所獲獎項

《眾志成城 託舉生命》作者:劉應華 《眾志成城 託舉生命》作者:劉應華 [6]
新聞圖片《眾志成城 託舉生命》於2008中國汶川地震抗震救災攝影報道評選中獲《全國地震攝影金獎》;2009年3月1日,由中國新聞攝影學會、人民攝影報社主辦,白溝鎮人民政府承辦的第17屆(2008年度)“金鏡頭”新聞攝影作品評選暨國際新聞攝影比賽中榮獲《突發新聞類單幅銀獎》;2010全國攝影藝術展覽暨第23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紀錄類金質收藏作品》;該照片被中央檔案館永久收藏。 [2-4] 

眾志成城託舉生命作品背景

2008年5月13日16時左右,急赴彭州市龍門山鎮銀廠溝展開緊急搜救的成都軍區空軍航空兵某師官兵在東林寺廢墟中營救出一名重傷員。
當天下着瓢潑大雨,傍晚,當傷員轉移至距白水河大橋約500米處時,由於山體嚴重滑坡,公路被掩埋,一個高約40米,約60度的陡坡成為轉移傷員的唯一通道,陡坡經過一天一夜的雨水浸泡,泥濘難行,幾百名官兵搭成“人梯”,組成了一條生命通道,舉着雙手傳遞擔架,戰士們冒着餘震的危險,輪流託舉着被固定在簡易擔架上的王蘭,直至其平安脱險。這個經典瞬間被成都軍區空軍專職攝影記者劉應華定格下來,命名為《眾志成城 託舉生命》。 [4-5] 

眾志成城託舉生命作品評價

該作品畫面現場感和衝擊力極強,色彩凝重莊嚴,構圖樸實自然,真實記錄了子弟兵救民於水火的功績,展現了抗震救災現場緊張的氛圍,充滿了豐沛的情感力量,從而使其更具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一幅難得的兼具新聞性與藝術性的攝影佳作。 [7] 

眾志成城託舉生命作者簡介

攝影記者“劉應華” 攝影記者“劉應華” [9]
劉應華,生於1960年,歷任成都軍區副師職專職攝影幹事;截至2010年從事專職攝影工作20餘年,跑遍了全國各地的軍營哨所,38次到世界最高的人控雷達站“甘巴拉英雄雷達站”採訪,在軍內外發表作品7600餘幅、獲獎800餘幅。作品《喜盈盈》、《夜鷹行動》獲中國人民解放軍攝影藝術獎。《眾志成城 託舉生命》、《15勇士驚天一跳》被中央檔案館永久收藏。個人榮立二等功兩次,2008年獲中國攝協“抗震救災優秀攝影家”稱號。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