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眼鏡蛇畫派

鎖定
眼鏡蛇畫派(CoBrA)成立於1948年,畫派名稱取自創始成員居住的城市——哥本哈根(Copenhagen)、布魯塞爾(Brussels)和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首字母。不過,畫家們也很喜歡這個偶然合成的詞“眼鏡蛇”,因為動物也是他們常常描繪的內容。畫派的創始成員包括卡雷爾·阿佩爾(Karel Appel)、阿斯格爾·約恩(Asger Jorn)、卡爾- 亨寧·佩德森(Carl-Henning Pedersen)、康斯坦特·尼文胡伊斯(Constant Nieuwenhuys)和歐內斯特·曼科巴(Ernest Mancoba)等。畫派的藝術家積極探討社會和政治問題。 [1] 
中文名
眼鏡蛇畫派
外文名
CoBrA
外文名
the CoBrA group
時    間
1948年 至 1951年

眼鏡蛇畫派概念簡述

1948年的眼鏡蛇畫派 1948年的眼鏡蛇畫派
眼鏡蛇畫派1948年成立於巴黎,是一個短暫但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團體。前後共有三十多名成員加入了畫派,他們深受兒童和精神病人的啓發,以繪製具有強烈自發性的叛逆繪畫而聞名。畫派藝術家所使用的直觀的表現手法、鬆弛的動作性筆觸以及強烈的色彩,呼應着同一時期紐約畫派的風格。然而,眼鏡蛇畫派的藝術更加關注政治,對“二戰”對歐洲城市和人民的巨大破壞更加敏感。 [2] 

眼鏡蛇畫派歷史溯源

1948年,幾位丹麥、荷蘭和比利時藝術家來到巴黎,參加超現實主義國際會議。比利時詩人克里斯蒂安·多特雷蒙(Christian Dotremont)不滿超現實主義者的態度,他認為後者的藝術過於理論化,而藝術應該帶來真正的社會變革。因此,他決定成立一個藝術家團體,以推廣新的實驗藝術。比利時藝術家約瑟夫· 諾瓦雷(Joseph Noiret)、丹麥藝術家阿斯格爾·約恩以及荷蘭藝術卡雷爾·阿佩爾、康斯坦特·尼文胡伊斯和科爾內耶(Corneille)與他持有類似的觀點。於是,他們於1948年11月8日在巴黎聖母院酒店咖啡廳簽署了畫派的創立宣言。之後,更多的藝術家加入進來。
畫派的藝術家希望實現直接和自發的表達,強烈反對民族主義和資產階級的主導文化。他們從兒童藝術、智障人士的藝術、稚拙藝術民間藝術、非西方藝術、部落藝術,以及中世紀和史前時期的斯堪的納維亞原始藝術中尋找靈感。畫派成員的創作還涉及對材料、技巧和各種表達形式的實驗。他們合作創作了字母畫、版畫和壁畫,一起出版了雜誌和書籍,並舉辦了集體展覽。 [3] 
1949年,時任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館長的威廉·桑德伯格(Willem Sandberg)決定組織一次眼鏡蛇藝術展。當時,提及前衞藝術時,荷蘭的普通大眾想到的只有蒙德里安和風格派。展覽開幕後引起了轟動。很快,眼鏡蛇畫派的名聲便在整個西歐傳播開來。
1951年在列日美術宮舉辦的眼鏡蛇展覽預示着畫派的消亡。來自11個國家的33位藝術家展出了作品,但其中許多人與畫派沒有密切的聯繫。這場展覽也受到了收藏家的資助,與藝術市場產生了聯繫。在此之前,畫派對成為藝術體制的一部分一直持拒絕的態度。然而,這場展覽讓他們走上了之前的前衞藝術運動的老路。從原則上來説,它是革命性的;但實際上,它已經融入了藝術體制。 展覽結束後不久,《眼鏡蛇》雜誌宣佈了畫派解散的消息。 [3] 

眼鏡蛇畫派代表藝術家及作品

藝術家
作品
作品分析
卡雷爾·阿佩爾(Karel Appel,1921—2006),荷蘭藝術家、雕塑家、詩人。
《提問的孩子們》,1949 《提問的孩子們》,1949
阿佩爾用廢棄的木頭創造作了浮雕式作品《提問的孩子們》,表現的是一羣戰後被遺棄的孩子。他們的面孔既像微笑又像哭泣。藝術家用野性的、原始的、稚拙的風格,敞開自己最柔弱的內心情感,質疑了藝術在政治上粉飾太平的功能。 [4] 
卡爾- 亨寧·佩德森(Carl-Henning Pedersen,1913—2007),丹麥畫家。
《紅船》,1948 《紅船》,1948
佩德森使用兒童畫的表現性筆觸和鮮亮的色彩描繪了一個巨大的形象,一旁搖曳的棕櫚和搖擺的紅船都來自北歐神秘的民間傳説符號。佩德森並未受過正規的繪畫訓練,他受到丹麥的中世紀教堂壁畫啓發,故意用一種自發的、天真的風格創作。 [4] 
阿斯格爾·約恩(Asger Jorn,1914—1973),丹麥畫家、雕塑家、陶瓷藝術家。
《不安的醜小鴨》,1959 《不安的醜小鴨》,1959
《不安的醜小鴨》是約恩的“更改"系列之一,題目暗示着一種“特立獨行"的不協調。約恩更改了一張平庸的二手油畫,用兒童塗鴉的方式向商業藝術進行挑釁。藝術家希望把創作當作一種無產階級革命的潛力,反對精英化的資本主義藝術形式。約恩贊同情境主義哲學家德波的觀點,為了不被毫無意義的、空洞的景觀社會表象所吞沒,前衞藝術必須批判和否定。 [5] 
康斯坦特·尼文胡伊斯(Constant Nieuwenhuys,1920—2005),荷蘭畫家、雕塑家、音樂家。
《我們之後,自由》,1949 《我們之後,自由》,1949
在以黑色為主的畫布上,描繪着用油彩草草畫下的奇異生物。畫面中的紅色、白色和藍色象徵着法國的三色旗,這是藝術家對三色旗背後的自由、平等和友誼等精神的強調。作品最初的名字是“給我們,自由”,旨在對眼鏡蛇畫派打破古典規範的自由精神進行致敬。然而,當他意識到他不可能在一個不自由的社會中創作真正自由的藝術時,便將題目改成了“我們之後,自由”。 [2] 
科爾內耶(Corneille,1922—2010),荷蘭畫家。
《夜間派對》,1950 《夜間派對》,1950
科爾內耶描繪了一場充滿色彩和形式感的夜間慶祝活動。他熱衷於表現人們熟悉的主題,並以新鮮、充滿活力的方式將之呈現,這種做法符合眼鏡蛇畫派強調的藝術屬於大眾的觀點。科爾內耶稱自己為“快樂的畫家”,經常以一種類似兒童的風格表現團聚的場景。 [2] 

眼鏡蛇畫派影響與評價

畫派解散後,藝術家們開始朝不同的方向前進。 一些人,如克里斯蒂安·多特雷蒙,繼續堅持着眼鏡蛇畫派的理想。康斯坦特和約恩等人加入了在政治上更加激進的團體——情景主義國際。最重要的是,畫派的集體精神仍然存在,例如,20世紀60年代末的反主流文化提倡馬克思理論框架中的自由精神,同時強調用自發的表達對既有的文化進行顛覆。眼鏡蛇畫派的畫家深知,如果畫派繼續存在,他們最終會成為他們所反對的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畫派選擇在巔峯時期急流勇退。 [3] 
參考資料
  • 1.    CoBrA  .Tate[引用日期2022-07-01]
  • 2.    The CoBrA Group Overview  .TheArtStory[引用日期2022-07-02]
  • 3.    Art Movement: CoBrA  .Artland Magazine[引用日期2022-07-02]
  • 4.    邵亦楊.20世紀現當代藝術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21年:177—178頁
  • 5.    邵亦楊.20世紀現當代藝術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21年:1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