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眼中

(金國詞人元好問的詩)

鎖定
《眼中》是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詩人元好問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該詩通過對“眼中”所見所聞的描寫,抒寫了詩人在飽嘗喪亂之苦以後,對世事已經心灰意冷,只願尋一幽靜處所去過那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的意願。全詩感情激烈,充滿悲憤和惆悵,將憂國憂民而又無力迴天的情緒表現的細緻入微。 [1-2] 
作品名稱
眼中
創作年代
金末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作    者
元好問
出    處
《遺山集》

眼中作品原文

眼中
眼中時事益紛然,擁被寒窗夜不眠
骨肉他鄉各異縣,衣冠今日是何年
枯槐聚蟻無多地,秋水鳴蛙自一天
何處青山隔塵土,一庵吾欲送華顛 [3] 

眼中註釋譯文

眼中詞句註釋

①時事:時局,政事。紛然:混亂的樣子。蒙古滅金後,政局極其混亂,因此詩中有此“時事紛然”的感慨。
②擁被:捂着被子,圍着被子。
③“骨肉”句:用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他鄉各異縣,展轉不相見”句意。
④衣冠(guān):就是衣冠之士。衣冠,古代士大夫的穿戴,因此,借用來指讀書人,也指世族或官紳。今日是何年:等於説“這是個什麼樣的年頭”。
⑤“枯槐”句:唐李公佐作《南柯記》,敍述淳于棼夢見去到大槐安國,娶了公主,當了南柯太守,享盡榮華富貴。醒來後才發現所謂大槐安國只不過是庭前老槐樹下的一個螞蟻窩。後來便用“南柯”或“南柯夢”來表示富貴無常或人生如夢之意。詩中暗用這一典故,是藉以表達作者在國破身囚之際的那種“人生如夢”的深痛感慨。
⑥“秋水”句:既是寫實際的景色,又是暗用《莊子·秋水》中井蛙的典故。元好問在詩中用這一典故,似是表示宇宙廣闊,天意茫茫,自己無須心胸狹隘,為一國之興亡而躅躅於懷。這與“枯槐”句一樣,都是在亡國慘痛中的激憤之語,同時,也表現了詩人此時想隱居青山,自成一清靜天地的心情。自一天,自是一個天空,也就是自成天地的意思。一天,整片青天。
⑦塵土:比喻污濁的人世。
⑧庵:小草屋,茅寮。華顛:花白的頭頂,這裏是借指晚年。顛,頭頂,腦袋。 [3] 

眼中白話譯文

滿眼的時局政事越來越混亂,寒窗下身裹棉被,徹夜無眠。
思念那骨肉兄弟,各在他鄉,難以相見,痛悼我衣冠之士,苟活今日,是何歲年?
枯槐上聚集了蟻羣無數,終不過南柯一夢,沒有多少地盤,秋水中鳴噪着井蛙聲聲,卻也能平添樂趣,自成一天。
哪裏能尋覓僻靜的青山,遠遠地隔開人世的塵土,我想要搭個小小的茅寮,打發這頭髮花白的晚年。 [3] 

眼中創作背景

金宣宗天興三年(1234)金亡後,詩人被蒙古軍押至山東聊城,住在城內至覺寺。是年深秋,詩人看着國破親離,天下紛擾,自己又被拘管聊城,苦度着壓抑淒涼的亡國囚徒生活,一時間,不由得心寒意冷,只想歸隱青山,送卻殘年,於是作下該詩篇。 [3]  [4] 

眼中作品鑑賞

眼中文學賞析

該詩從對往事的如煙如夢的回溯寫起,一開始就顯示出無限悵惘之感。首聯“眼中時事益紛然,擁被寒窗夜不眠”兩句曉暢明白,流利自然。“紛然”,説明眼中所見時事之多而且雜,再加“益”宇,則更進一步,有愈來愈“紛然”之意。正因為有如此“紛然”的“時事”縈懷胸中,所以詩人直到深夜還不能入睡,擁被坐在寒窗之下,苦苦思索。這兩句互為因果:因眼中所見“時事”“紛然”,因而心亂如麻,夜不成眠;又因夜不成眠,思前想後,各種思慮就更加紛至沓來。該聯,不僅活畫出一位飽經憂患的老人深夜苦思的形象,而且有提綱挈領、籠罩全篇的作用。
頷聯緊承首聯,點明詩人“不眠夜”之所思。首先,“骨肉他鄉各異縣”。自從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三月,蒙古軍攻破詩人的家鄉山西忻州、長兄元好古被害以後,詩人就轉徙流離到河南福昌、登封、南陽一帶,以後汴京陷落,他又被蒙古軍拘管于山東聊城。在不停的漂泊中,骨肉離散,如今深夜不眠,孤苦伶仃,更加想念自己的親人。因戰爭造成的種種不幸,作者對蒙古軍發動的侵略戰爭的痛惡,也自在言外。
其次,“衣冠今日是何年”,沉痛地訴説了自己當前的屈辱處境。詩人本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的後裔,年青時入陵川學者郝天挺的門下,致力於古典經籍的學習。以後,又在金朝任過縣令、尚書都省掾、左司都事等職,當然是衣冠之士。但是,汴京陷落後,作者被拘管,此後就一直過着亡國遺臣的辛酸生活。想到這些,他不禁發出浩嘆:衣冠之士生活在今天,這究竟是怎樣的年頭。該句,是對蒙古新政權的悲憤的抗議。
頸聯也承接首聯,繼續點明詩人“不眠夜”之所思。首先,“枯槐聚蟻無多地”,是自嘆浮生若夢和生活天地的狹窄。詩人使用《南柯記》故事,一則比喻世事變遷如夢,再則也訴説自己所處的實境。詩人在聊城被拘管兩年後,由於離聊城不遠的冠氏縣縣令趙天錫的幫助,才建了房子,從此開始過着遺民生活,以後雖幾經遷徙,但生活仍然貧困窘迫。
其次,“秋水鳴蛙共一天”,是自傷孤獨之意。詩中活用兩書典故,一方面,是寫當時實景,在秋夜水塘中,蛙鳴閣閣,不眠者備感悽清;另一方面,亦是自嘲式的自比,在戰亂之後,親朋雲散,知音零落,相與交接者甚少,詩人也變成坎井之蛙了,語雖達觀,而仔細咀嚼,卻沉痛無比。
尾聯點明詩人想到避世隱居之意。“何處青山隔塵土,一庵吾欲送華顛。”該聯似乎是不經意地道出,顯得輕鬆自如。然而,隱含其中的哀痛,直欲催人淚下。詩人對這個充滿“塵土”的污濁的社會,已經深惡痛絕。他要與之決裂。然而,他能夠做到的,也只有遁世避讓,在無可奈何的悽苦中,了此殘生。該聯,不僅對頷聯和頸聯作了很好的概括,也把首聯的形象表現得更為豐滿,並且在含蓄曲折的筆致中,留下了悠遠的意味,啓人深思無盡。
全詩渾融深藴,哀怨蒼涼,但卻以枯淡之語出之,語語沉摯質樸,無叫囂直率之病,卻把沉痛入骨的亡國之恨表現得入木三分。 [5] 

眼中名家點評

近代學者、國學家王文濡歷代詩文名篇評註讀本》:“生當易代,不勝滄桑之感。青山送老,末路堪悲。” [2] 
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董國炎《詩詞曲賦名作鑑賞大辭典:詩歌卷》:“這首詩有冰清玉潔的韻味,有莊生含笑的神采,但又並非不食人間煙火,或自作高深。讀來情意真摯,頗具感染力。” [6] 

眼中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金元之交時期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對金元前後詩詞文化有承上啓下之用。他自幼聰慧,七歲能詩,十四歲時從郝天挺學,淹貫經傳百家,六年學成,下太行,渡黃河,賦《箕山》《琴台》詩,名震京師。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善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以“喪亂詩”聞名。金亡後不仕,以故國文獻自任。編輯金源史錄至百萬言,元人修《金史》,多有所本。著有《遺山集》四十卷、《中州集》《中州樂府》,詞有《遺山樂府》五卷。 [7] 
參考資料
  • 1.    穆傑主編;章憶,洪亮編選.《古詩詞鑑賞 秋之卷》: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08:第181頁
  • 2.    白壽彝等主編;韓兆琦等選注.《文史英華 詩卷》:湖南出版社,1993.12:第845頁
  • 3.    鄭力民譯註.《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 元好問詩選譯 修訂版》:鳳凰出版社,2011.05:第174-176頁
  • 4.    霍松林,霍有明主編.《唐詩精品 5 附 歷代詩精品》: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12:第737頁
  • 5.    周嘯天主編.《元明清名詩鑑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第29-31頁
  • 6.    田寶琴等編.《詩詞曲賦名作鑑賞大辭典:詩歌卷》:北嶽文藝出版社, 1989.12:第1264頁
  • 7.    盧盛江,盧燕新.《中國古典詩詞曲選粹 唐宋詞卷》:黃山書社,2018.08:第4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