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拼音:shěng、xǐng)是漢語通用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古字形像用眼觀察草木,本義指查看、觀察,與“眚”同源,讀xǐng
[2]
,引申為檢查。又引申為探望、問候。還引申為覺悟、明白。省又讀作shěng,意指減少。引申指除去、消除,又引申為節約。省用作名詞時,指一些禁止人們出入的地方,後又引申為官署名稱,又引申指地方行政區域。
省文字源流
編輯形聲字。“省”的商代甲骨文作圖1。下部為“目”,古字形像眼睛;上部為“生”的省略形式,“生”的古字形像地面上生出的草木。兩個部件構成形聲字,“生”表聲,“目”表義。“省”的本義是視察、察看
[2]
。張舜徽《説文解字約注》:“此字蓋取象於種植之事。艸(草)木初生,必數數視之,以察其土壤之温濕,根葉之榮枯。此省字得義之本也。”張舜徽認為“省”應是會意字。農作物在苗期生長是否茁壯,直接關係到收成的豐歉,所以耕種者極為關心,經常去察看情況,精心管理。甲骨卜辭有“王其省田”(《甲骨文合集》29910片),記錄的是商王巡視農田的情況。
[6]
“省”最早與“眚”為同一字,源頭與聲首併為生,“生”字不省略的一支就發展為眚。“省”字到戰國、秦漢時代出現兩種變化,一是目上的草木之形,“屮”形下衍化出一斜形曲筆,作圖5,許慎把斜筆分析為目上眉下的“頟(額)理”,整字分析為“從眉省、從屮”,可謂理據重構。二是屮訛作“小”,下面亦衍出斜形曲筆成“少”,目旁亦易作囧(jiǒng,窗格明亮)。這兩種變化就是《説文解字》所收的小篆與古文(圖4)。隸變時,取小篆之“目”與古文之“少”兩構件而成為楷書省。省中的構件目保存了古初形旁,構件少是“生”的訛變。
[2]
省的本義是視察、察看,作為這個意義講讀音為“xǐng”。“省”由觀察外部的情況引申指觀察人自身的情況,《論語·學而》中曾子説:“吾日三省吾身。”即察看自己,從內在來觀察自己、反省自己。由本義引申可以表示探望的意思,例如“省親”即探親。
[7]
“省”的另外一個讀音為“shěng”,借作“減少、節儉”的意思,例如“省錢”“省事”“省吃儉用”等,都是減少、節約的意思。古時“省”也指皇宮中的禁地,可看作是察視的引申,因為進入禁地當細心察視不可妄為。因中央機構設在禁地,由禁地引申為官署,魏晉後中央有中書省、尚書省和門下省。到元朝的時候建立行省制度,中書省一個,行中書省十一個,到明朝得以推廣,後來演變為固定的行政區域單位,一直沿用至現代,例如“四川省”“湖北省”等。
[7]
省詳細釋義
編輯讀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xǐng | 動詞 | 視察;察看。 | 《周易·復卦》:“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漢書·韓安國傳》:“安國為梁史,見大長公主而泣曰:‘何梁王為人子之孝,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不省也?’” | 省察;自省;內省;反省 | |
泛指觀看;閲覽。 | 王羲之《十七帖》:“省足下先後二書,但增嘆慨。” | ||||
檢查(多指對自己的思想行為)。 | examine | 《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張天翼《畸人集·畸人手記》:“我只知道父親恨我,嚥着最後一口氣,還叫三叔往後別寄錢給我,‘令其自省’。” | |||
探望;問候(多指對尊長)。 | visit | 《禮記·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蒲松齡《聊齋志異·羅祖》:“適參將欲致書北塞,羅乃自陳,請以便道省妻子。” | 省親;歸省;昏定晨省 | ||
知曉;懂得。 | be aware | 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詞:“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姜夔《湘月》詞:“鱸魚應好,舊家樂事誰省。” | |||
覺悟;醒悟。 | 《後漢書·陳龜傳》:“冀(梁冀)暴虐日甚,龜上疏言其罪狀,請誅之。帝不省。” 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三摺:“猛然省來,誠恐天晚,母親在家懸望。” | 猛省;發人深省;不省人事 | |||
記得;記憶。 | 韓愈《祭十二郎文》:“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 ||||
形容詞 | 善。 | 《詩經·大雅·皇矣》:“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 《新唐書·房琯傳》:“崔圓自蜀來,最後見帝,琯謂帝不見省,易之。” | |||
名詞 | 古代帝王使臣慰問諸侯的禮節。 | 《周禮·秋官·大行人》:“王之所以撫邦國諸侯者,歲遍存,三歲遍覜,五歲遍省。” | |||
(Xǐng)姓氏用字。 | |||||
shěng | 動詞 | 節約;減少耗費(與“費”相對) | economize; save | 《逸周書·大匡》:“無播蔬,無食種,以數度多少省用。” 楊朔《秘密列車》:“老範司機和司爐去扒拉好煤燒。煤好,就省水。” | 省錢;省時;省儉;節省 |
免去;減掉。 | decrease; avoid; remit |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向使秦緩其刑罰,薄賦斂,省繇役……變風易俗,化於海內,則世世必安矣。” 曹操《止省東曹令》:“凡人言方,亦復先東,何以省東曹?” 杜甫《聞斛斯六官未歸》詩:“老罷休無賴,歸來省醉眠。” | 省略;省事 | ||
不足;不到。 | 《朱子語類》卷一○六:“軍人皆願得錢,不願得絹,蓋今絹價每疋三千省,而請錢則得五千省故也。” | ||||
形容詞 | 少;簡略。 | 《管子·八觀》:“是故明君在上位,刑省罰寡,非可刑而不刑,非可罪而不罪也。” | 省稱;省寫 | ||
名詞 | 王宮中的禁地,禁中。 | 《後漢書·清河王慶傳》:“帝移幸北宮章德殿,講於白虎觀,慶得入省宿止。” 《北齊書·神武帝紀下》:“孫騰帶仗入省,擅殺御史。” | |||
古代中央官署名。 | ministry | 《北史·隋紀上·高文帝》:“(開皇十四年)六月丁卯,詔省、府、州、縣皆給廨田,不得興生,與人爭利。” | |||
行政區域名,元代中央置中書省,於各路設行中書省,稱為行省。明代改行省為布政使司,自後成為第一級地方行政區域單位。 | province | 趙翼《陔餘叢考·省》:“今制分天下為各省,蓋仍前明之制,而明則因元之舊也。元時諸路各設行中書省,是以有省之名。前明改行省為布政使司,而口語相沿不改,故猶稱省耳。” | 省區;省政府;海南省 | ||
指省會。 | 俞樾《右台仙館筆記》卷一:“汝他日還省,當訪我於鼓山。” | ||||
通“眚”。過失。 | 《尚書·洪範》:“曰王省惟歲,卿士惟月,師尹惟日。” 《史記·秦始皇本紀》:“飾省宣義。” | ||||
通“眚”。災害。 | catastrophe; calamity | 《公羊傳·莊公二十二年》:“大省者何,災省也。” | |||
(Shěng)姓氏用字。 | |||||
副詞 | 曾經。 | 岑參《函谷關歌送劉評事使關西》:“野花不省見行人,山鳥何曾識關吏。” 李商隱《評事翁寄賜餳粥走筆為答》詩:“粥香餳白杏花天,省對流鶯坐綺筵。” | |||
xiǎn | 名詞 | 通“獮”,古代天子秋季狩獵。 | 《禮記·玉藻》:“唯君有黼裘以誓省。” | ||
通“獮”,指秋季狩獵前的祭祀。 | 《禮記·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嘗,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 |
省古籍訓釋
編輯省説文解字
【卷四】【眉部】所景切(xǐng)
視也。從眉省,從屮。
𡮀,古文從少從囧。
省説文解字注
“視也”注:
段注:省者,察也。察者,核也。漢禁中謂之省中。師古曰:言入此中者皆當察視。不可妄也。《釋詁》曰:省,善也。此引伸之義。《大傳》曰:大夫有大事省於其君。謂君察之而得其大善也。
“從眉省,從屮”注:
段注:屮音徹,木初生也,財見也。從眉者,未形於目也;從屮者,察之於微也。凡省必於微,故引伸為減省字。《説文》有渻、𡞞二字,然經傳多作省。所景切,亦息井切,十一部。
“古文省,從少囧”注:
省廣韻
所景切,上梗生 ‖省聲耕部(shěng)
省,省署。《漢書》曰:“舊名禁中,避元后諱改為省中。”又姓,《左傳》宋大夫省臧。所景切。又息井切。九。
息井切,上靜心 ‖省聲耕部(xǐng)
省康熙字典
【午集中】【目部】 省;部外筆畫:4
古文:𡮀、䁞
(xǐng)《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息並切,騂上聲。《説文》:視也。《爾雅·釋詁》:察也。《易·觀卦》: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敎。《論語》:吾日三省吾身。
又《廣韻》:審也。《正字通》:明也。《列子·楊朱篇》:實偽之辨,如此其省也。
又孟孫陽曰:一毛微於肌膚,肌膚微於一節,省矣。
又《爾雅·釋詁》:善也。《詩·大雅》:帝省其山。箋:省,善也。《禮·大傳》:省於其君。注善於其君,謂免於大難也。
又《小爾雅》:過也。《史記·秦始皇紀》:飾省宣義。注飾,文飾也。省,過也。
又《博雅》:省省,不安也。揚子《方言》:秦晉之閒謂不安為省省。
(shěng)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所景切,生上聲。禁署也。《前漢·昭帝紀》:帝姊長公主共養省中。蔡邕雲:本為禁中,避元后父名改曰省中。師古曰:省,察也。言入此中者當察視,不可妄也。
又《唐書·百官志》:官司之別曰省,曰台,如尚書,黃門,中書,秘書,殿中,內侍六省是也。《韻會》:本作𡨽。或作𨵥。
又《集韻》:簡也。《韻會》:少也。《左傳·僖二十一年》:貶食省用。《禮·鄉飲酒義》:拜至獻酬,辭讓之節繁,及介省矣。注小減曰省。《史記·李將軍傳》:莫府省約文書籍事。注省,少也。
又《釋名》:省,嗇也。曜嗇約少之言也。
又藕名。《清異錄》:北戎藕止三孔,漢語轉譯其名曰省事三。
又姓。《左傳》:宋大夫省臧。
又與眚通。《書·洪範》:王省惟歲。《史記·宋世家》:作眚。《公羊傳·莊二十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省。《左傳》《穀梁》作眚。
又《集韻》息淺切,音蘚。同獮。秋田也。《禮·玉藻》:惟君有黼裘,以誓省。注省,當為獮。
《説文》:本作𥅱。從睂省,從屮。徐鉉曰:屮,通識也。《同文舉要》:舊從目從屮,徹於目者,能省視。
省字形書法
編輯省字形對比
省書寫提示
“少”的第二筆楷體是點。“少”從上、左包圍“目”,“少”寬“目”窄。“少”的第一筆豎在豎中線,兩點左低右高,長撇起筆於右上格,過田字格中心後伸向左下格。“目”,首筆豎在豎中線左側與長撇的中部相接;㇕(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橫窄豎長。
[3]
省書法欣賞
省音韻集成
編輯省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s | i̯ĕŋ | |
董同龢系統 | 耕 | s | jeŋ | |
周法高系統 | 耕 | s | jieŋ/ieŋ | |
李方桂系統 | 耕 | s | jingx | |
西漢 | 耕 | |||
東漢 | 耕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庚耕清青 | jieŋ | |
北魏後期北齊 | 庚耕清青 | jiweŋ | ||
齊梁陳北周隋 | 庚耕清青 | jieŋ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s | i̯ɛŋ | |
擬音/王力系統 | s | ǐɛŋ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s | jɛŋ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s | iæŋ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s | jäng |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s | ǐɛŋ |
省韻書集成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省 | 省 | 梗 | 上聲 | 三十八梗 | 生 | 開口呼 | 二等 | 全清 | 所景切 | ʃɐŋ | |
省 | 梗 | 上聲 | 四十靜 | 心 | 開口呼 | 三等 | 全清 | 息井切 | sjɛŋ | |||
集韻 | 𤣗 | 山 | 上聲 | 二十八𤣗 | 心 | 開口呼 | 三等 | 次清 | 息淺切 | siæn | ||
省 | 梗 | 上聲 | 三十八梗 | 生 | 開口呼 | 三等 | 次清 | 所景切 | ʃiaŋ | |||
省 | 梗 | 上聲 | 四十靜 | 心 | 開口呼 | 三等 | 次清 | 息井切 | siæŋ | |||
禮部韻略 | 上聲 | 梗 | 所景切 | |||||||||
上聲 | 靜 | 息井切 | ||||||||||
增韻 | 上聲 | 獮 | 息淺切 | |||||||||
上聲 | 梗 | 所景切 | ||||||||||
上聲 | 靜 | 息井切 | ||||||||||
中原音韻 | 惺 | 上聲 | 庚青 | 心 | 齊齒呼 | 全清 | siəŋ | |||||
省 | 上聲 | 庚青 | 審 | 開口呼 | 全清 | ʂəŋ | ||||||
中州音韻 | 上聲 | 庚青 | 葉生上聲 | |||||||||
上聲 | 庚青 | 葉星上聲 | ||||||||||
洪武正韻 | 銑 | 上聲 | 銑 | 心 | 蘇 | 全清 | 蘇典切 | sien | ||||
上聲 | 梗 | 審 | 所 | 全清 | 所景切 | ʃiəŋ | ||||||
上聲 | 梗 | 心 | 蘇 | 全清 | 息井切 | siəŋ | ||||||
分韻撮要 | 省 | 陰上 | 第七英影應益 | 心 | ||||||||
眚 | 陰上 | 第十五登等凳德 | 審 |
省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 方言點 | 聲母及韻母 | 調值 | 調類 | 備註 |
---|---|---|---|---|---|
官話(北京官話) | 北京 | ʂəŋ | 214 | 上聲 | 節省 |
ɕiŋ | 214 | 上聲 | 反省 | ||
官話(冀魯官話) | 濟南 | ʂəŋ | 55 | 上聲 | 節省 |
ɕiŋ | 55 | 上聲 | 反省 | ||
官話(中原官話) | 西安 | səŋ | 53 | 上聲 | 節省 |
ɕiŋ | 53 | 上聲 | 反省 | ||
官話(西南官話) | 武漢 | sən | 42 | 上聲 | 節省 |
ɕin | 42 | 上聲 | 未註明異讀原因;反省 | ||
sən | 42 | 上聲 | |||
官話(西南官話) | 成都 | sən | 53 | 上聲 | 節省 |
sən | 53 | 上聲 | 未註明異讀原因;反省 | ||
ɕin | 53 | 上聲 | |||
官話(江淮官話) | 合肥 | sən | 24 | 上聲 | 節省 |
ɕin | 24 | 上聲 | 反省 | ||
官話(江淮官話) | 揚州 | sən | 42 | 上聲 | 節省 |
ɕiŋ | 42 | 上聲 | 反省 | ||
晉語 | 太原 | səŋ | 53 | 上聲 | 節省 |
ɕiŋ | 53 | 上聲 | 反省 | ||
吳語 | 蘇州 | səŋ | 52 | 上聲 | “節省”文讀 |
saŋ | 52 | 上聲 | “節省”白讀 | ||
sin | 52 | 上聲 | 反省 | ||
吳語 | 温州 | siɛ | 45 | 陰上 | 節省 |
seŋ | 45 | 陰上 | 反省 | ||
湘語 | 長沙 | sən | 41 | 上聲 | |
湘語 | 雙峯 | ɕiɛn | 31 | 上聲 | “節省”文讀;反省 |
sæ̃ | 31 | 上聲 | “節省”白讀 | ||
贛語 | 南昌 | sɛn | 213 | 上聲 | “節省”文讀;反省 |
saŋ | 213 | 上聲 | “節省”白讀 | ||
客家話 | 梅縣 | sɛn | 31 | 上聲 | “節省”文讀;反省 |
saŋ | 31 | 上聲 | “節省”白讀 | ||
粵語 | 廣州 | ʃaŋ | 35 | 陰上 | 節省 |
ʃɪŋ | 35 | 陰上 | 反省 | ||
粵語 | 陽江 | ɬaŋ | 21 | 上聲 | 節省 |
ɬɪŋ | 21 | 上聲 | 反省 | ||
閩語(閩南片) | 廈門 | sɪŋ | 51 | 上聲 | |
閩語(閩南片) | 潮州 | sẽ | 53 | 陰上 | |
閩語(閩東片) | 福州 | seiŋ | 31 | 上聲 | “節省”文讀;“反省”白讀 |
saŋ | 31 | 上聲 | “節省”白讀 | ||
sɪŋ | 31 | 上聲 | “反省”文讀 | ||
閩語(閩北片) | 建甌 | saiŋ | 21 | 上聲 | “節省”文讀;反省 |
saŋ | 21 | 上聲 | “節省”白讀 |
- 參考資料
-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4-2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87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10
- 4. 省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6]
- 5. 平水韻 二十三梗 .搜韻[引用日期2020-04-28]
- 6.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365-366
- 7. 鄭春蘭.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458-459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7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169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167;1459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下[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1291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80
- 12.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4-28]
- 13.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16;319
- 1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759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28]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42,356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