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相變説

鎖定
相變説(facies change hypothesis)是關於地震成因的一種假説。認為由於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壓力下,發生了體積和密度的快速變化,對周圍的岩石產生了快速的壓力或張力,因而產生了地震。
中文名
相變説
外文名
facies change hypothesis
定    義
是關於地震成因的一種假説
發    展
近年來失去了存在的依據
一級學科
地質科學
二級學科
地震地質學

相變説釋義

相變説(facies change hypothesis)是關於地震成因的一種假説。認為由於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壓力下,發生了體積和密度的快速變化,對周圍的岩石產生了快速的壓力或張力,因而產生了地震。 [1] 

相變説應用情況

有人認為深源地震是由於深部物質的相變過程引起的。地下物質在高温高壓條件下,引起岩石的礦物晶體結構發生突然改變,導致岩石體積驟然收縮或膨脹,形成一個爆發式震動源,於是發生地震。此説未能從多方面給出論證,因而未能得到廣泛應用。 [2] 

相變説發展情況

當今科學界根據地震縱波在地下深部傳播情況分析,深源地震所在部位也同樣發生了錯裂和錯動,證明地震發生與斷裂活動有關。同時,板塊構造學説指出,當岩石圈板塊向地下俯衝時,中、深源地震發生在向地幔消減的板塊內部,而並非發生在地幔軟流圈物質中,因而相變説自然失去了存在的依據。 [2] 

相變説其它地震成因假説

彈性回跳説:是出現最早、應用最廣的關於地震成因的假説,是根據1906年美國舊金山大地震時發現聖安德列斯斷層產生水平移動而提出的一種假説。提出者是裏德(H.F. Reid)。假説認為地震的發生,是由於地殼中岩石發生了斷裂錯動,而岩石本身具有彈性,在斷裂發生時已經發生彈性變形的岩石,在力消失之後便向相反的方向整體回跳,恢復到未變形前的狀態。這種彈跳可以產生驚人的速度和力量,把長期積蓄的能量於霎那間釋放出來,造成地震。總之,地震波是由於斷層面兩側岩石發生整體的彈性回跳而產生的,來源於斷層面。岩層受力發生彈性變形,力量超過岩石彈性強度,發生斷裂,接着斷層兩盤岩石整體彈跳回去,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於是地震就發生了。
岩漿衝擊説:是關於地震成因的一種假説。認為由於岩漿向地殼中的薄弱部位衝擊,使地殼破裂和發生運動,產生了地震。如火山熔液的注入,空隙流體壓力的增高等均能引起地震。並認為深源地震並不一定伴有斷層,可以由岩漿流動所引起,它對解釋深部地震或火山地震來説具有一定意義。主張這一學説的以日本松澤武雄為代表。
擴容説:近年來新出現的一種關於地震成因的假説。認為地震發生前,岩石受力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許多細微的裂縫,使體積增大;如果壓力進一步加大,地下水滲入並達到飽和,這時岩石即變得易於滑動,如壓力繼續增加就會發生斷裂錯動,產生地震。 [1] 
參考資料
  • 1.    地質礦產部地質辭典辦公室.地質大辭典-普通地質 構造地質分冊 上冊:地質出版社,2005.
  • 2.    宋春青,邱維理,張振春.地質學基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