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直立性低血壓暈厥

鎖定
直立性低血壓是內環境穩定受損的常見臨牀表現,見於15%~20%的一般老年人。其患病率隨年齡、患心血管病和基礎血壓的增高而增多。發作時的體位和頭位,由卧位轉為立位時常發生直立性低血壓暈厥。直立性低血壓暈厥(idiopathicorthostatichypotentionsyncope)又稱體位性低血壓暈厥(orthostatichypotensionsyncope),是指直立位時因血壓過度下降(典型者20/10mmHg)而造成的暈厥。體位性低血壓不是一種特殊的疾病,而是由於不同原因所致的血壓調節異常的一種表現。過去曾經稱為原發性植物神經功能衰竭(PAF),其中單純性表現為以體位性血壓改變為主,而不合並植物神經系統損害的表現如:汗液分泌障礙,瞳孔括約肌功能異常等。急性和亞急性者,發作時主要表現為較急驟的體位性低血壓,但臨牀相對少見。
患病部位
頭部
所屬科室
內科 心內科

直立性低血壓暈厥原因

該疾病的病因:
①全身性疾病:脱水、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
②單純自律神經功能不全;
③中樞神經系統疾病:Shy-Drager綜合徵、腦幹病變Parkinson病、脊髓病多發性腦梗塞;
④周圍和自律神經病變:糖尿病、澱粉樣變性、骨髓癆、類腫瘤綜合徵、酒精和營養性疾病;
⑤藥物:吩噻嗪和其他抗精神病藥、單胺氧化酶抑制劑、三環類抗抑鬱藥、抗高血壓藥、左旋多巴、血管擴張劑、beta;-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
相關疾病
高血壓 腦梗塞 Shy-Drager綜合徵 暈厥 直立性低血壓 中毒性眩暈 暈痣 澱粉樣變性 老年人頸性眩暈 糖尿病 脱水 小兒迷路水腫-耳性眩暈綜合徵 中央暈輪狀脈絡膜萎縮 肝火眩暈 氣虛眩暈 腎虛眩暈 痰濁眩暈 性交暈厥 血虛眩暈

直立性低血壓暈厥檢查

1.中年發病,男性居多。
2.發病隱襲,病程緩慢進展。
3.體位性低血壓:卧位時血壓正常,站立時收縮壓常降低6.6kPa(50mmHg)以上,伴頭昏、視物模糊、無力,甚至暈厥。
4.自主神經症狀:性機能、膀胱直腸括約肌機能、發汗機能障礙。
5.軀體神經症狀:錐體系、錐體外系、小腦等神經損害體徵。
6.可排除能引起體位性低血壓的其他各種疾病。
7.發生在直立或長久站立時,可有頭昏、眼花、眩暈、軟弱或上腹部不適等先兆症狀。
8.發作時心率加快,血壓下降。
9.立位耐力試驗陽性。
10.老年人如申訴體位性頭昏和輕度神志模糊,臨牀醫師不能認為他就是患直立性低血壓。應先讓病人平卧至少5分鐘後測血壓和脈率,然後安靜站立1分鐘後測血壓和脈率,繼續站立3分鐘後,再測血壓和脈率。低血壓反應可能在站立後立即或延遲出現。為了發現演出的低血壓反應可能要延長站立時間或作傾斜試驗。在開始治療之前,應多次測量血壓以確認立位性低血壓的持續存在。

直立性低血壓暈厥鑑別診斷

應與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血壓相鑑別。
特發性直立性低血壓(idiopathicorthostatichypotension)通常稱為Shy-Drager綜合徵,是少見的原因不明的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失調性變性疾病,中年男性多見。本病Bradburg和Eggtestoton(1925)首先報道,Shy(1961)和Drager(1962)分別進行了病理描述。患者直立位置時,由於血壓降低出現全腦供血不足症狀,並逐漸伴隨出現小腦、錐體束(橄欖核、腦橋、小腦),或錐體外系(紋狀體、黑質)變性。臨牀可見眩暈、暈厥、視力模糊、全身乏力或共濟失調等。也可伴其他自主神經及中樞神經系統症狀
直立性低血壓是內環境穩定受損的常見臨牀表現,見於15%~20%的一般老年人。其患病率隨年齡、患心血管病和基礎血壓的增高而增多。許多老年人其體位變化時血壓有大範圍的變化,並與其基礎卧位收縮期血壓的高低密切相關。即當基礎卧位收縮期血壓最高時,體位性的收縮期血壓下降最大,直立性低血壓立位時收縮期血壓下降320mmHg(2.7kPa)。直立性低血壓是老年人暈厥和昏倒的重要危險因素,即使在無其他自律神經系統功能失調證據者中也是如此。

直立性低血壓暈厥緩解方法

1.早期對身體姿勢加以調整即有效,如平卧時適當抬高頭部;穿彈力緊身衣褲和彈力長襪能減少病人直立時靜脈迴流的淤積;起牀或下地時動作應緩慢,雙下肢活動片刻後再緩慢起立,可減輕發作;避免喝酒或過高室温,或浴池浸泡、桑拿浴等誘發血壓過低;慎用影響血壓的藥。
2.高鹽飲食。
3.有症狀的病人不宜於餐前服降血壓藥,餐後宜平卧。減低降壓藥物的劑量和用少食多餐法進食可能也有幫助。最近的資料提示在某些病人中進餐後步行可有助於恢復正常循環,但這種療法只宜在嚴密監測之下施行。